真实经历:整整一年了,他是这样从程序员转型做产品经理的
這是頭哥侃碼的第224篇原創
每年年底,有不少企業都會對一年內辛勤勞作的員工量身定做一些獎項。
發個獎杯,給點獎金,讓那些沒得獎的人看看,咱們公司有多么的關注員工的閃光點,優秀之處。
用人所長,容人所短,則天下無不可用之人。
在我看來,這樣的行為除了邀買人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要讓更多的員工去學習獲獎者身上的閃光點,以達到標桿式的驅動效果。
說白了,這也是激勵員工的一種很實際的方法。
年度優秀員工,因為名額少,獎金高,向來是這些獎項中爭奪最激烈的,但今年幾個部門總監不僅沒吵沒鬧,而且清一色的把全票給了我團隊的一位年僅26歲的產品經理(小張)。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到今年11月,小張才剛入職滿三年,就連這個產品經理的崗位,也是去年年底剛從程序員崗位上轉過來的。
1
看完這段開場詞,可能有位抬杠的朋友會說:“你們評獎有黑幕吧?這哥們才26歲,而且入職和轉崗都不久,咋就這么優秀?”
行,為了這頓抬杠,咱就簡單的來敘述下。
在擔任技術管理崗的十年間,我親身經歷過兩家公司的崛起、衰落與轉型,雖然整個過程都是驚心動魄的,但對人才鑒別的套路卻是一致的。
第一,不同的業務屬性,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第二,無論什么業務,也不管在哪個階段,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工作態度的人,起碼學習能力都不會太差,一般會被劃入 ”潛力股“ 的范疇。
第三,一個領導,一個尿性,總之 “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但領導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即便真的很行,你也不可能行。”
哦,對了,第三條最重要,甚至在第三條奏效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忽略前兩條。
什么?你覺得這種衡量標準太草率,太狗血,太不負責任?
沒辦法,無論是技術還是企業中后臺的崗位,差不多都存在無法量化、目標變化快等特點。相比來說,銷售崗位就比較單純,什么銷量冠軍啊,什么月度獲客冠軍呀,有個硬指標放在那,100W就是比80W大,10個就是比8個多,很簡單。
好了,既然定性指標 “難量化”,再加上一些領導在戰略上的 “懶惰”,除非客觀環境成就 “英雄”(比如公司的重點項目,大家不僅完成得好,而且還創造了實際營收,那么負責人、突出表現者通常都會獲得嘉獎),否則就只能看一些偏軟性的東西了。
比如,張三和李四都是程序員,在面對方案或觀點沖突的時候,誰的邏輯更清晰,溝通更有效率?
比如,牛七和馬八都是程序員,在面對工作變動與職業轉型的時候,誰表現出的積極性更高?顛覆自我的決心更大?
怎么鑒別?評判的標準又是什么?
在我看來,職場升職也好,獎項評選也罷,有時候就是領導一句話的事,關鍵是抓住當權者的心思,知道他們這樣做的的意圖是什么,想宣揚什么東西,想鼓勵什么行為。
但不管怎么說,對這位年輕的產品經理來說,這個獎項足以證明團隊對他的這次轉型是認可的。
2
好了,黑幕說完,該說一說正題了。
有人說過,一千個公司有一千個產品經理的定義,這句話我很認同。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很難有一個狹義的定義,因為對一個職位的理解,可以從職位的職責、能力要求和在團隊中的角色這幾個方面去分析。
在我的理解中,產品經理是對一個產品負根本責任的管理者。
去年,我曾寫過一篇 #有關技術中臺演化過程# 的文章,并詳細敘述了技術中臺的作用、意義和價值,但從頭到尾,我卻只字未提 “因為組織變革、敏捷轉型,我們是如何從項目制轉型產品制” 的相關事情。
今天在這里,可以借此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兩年前,當我們決定將組織向敏捷轉型的時候,至少我們這些團隊負責人在理念上是非常接受 “產品制” 的,但等到落地時,我們卻被 “到底怎樣算是一個產品” 給難住了?
比如,一個系統對應一個產品嗎?還是一個團隊對應一堆產品?如果是,那么產品與產品之間的邊界又在哪里呢?
的確,像我們這種習慣于以確定性(IT要解決的問題是確定的)為基礎,注重計劃、預算、執行效率(人力利用率)的人來說,一下子要轉變成不斷挖掘客(用)戶的真正需要,持續迭代更新解決方案,一切以提供給客(用)戶的價值為目標。
說實話,太難了,甚至不知道從何下手。
不過我就這驢脾氣,只要是決定的事,再難的路也要往前走……從哪開始呢?算了,先招幾個產品經理再說吧。
(圖片來自網上,只做參考)
沒想到的是,經過幾個月的面試,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為什么?
因為無論是DevOps還是中間件,有需求、有勇氣走自研這條路的,要么是大廠,要么是腦袋不清楚的愣頭青。
很顯然,我們是第二類。
但問題是,即使你的技術選型、組織結構或業務脈絡都搞得和某某大公司一樣,但你的薪資福利、崗位晉升及發展空間也沒法和人家相比。
另外,你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 “和大廠搶人” 的道路。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有勇氣固然好,但是要考慮到自己的實力。只不過我們大部分人,在沒有親身經歷過太多坎坷之前,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要強。
于是,一群人招了大半年,篩了幾百份簡歷,看了一百多人,發了十幾份Offer,但結果呢?
瞧得上的,薪資談不攏。
薪資談得攏的,能力和經驗不足。
能力、經驗和薪資都尚可的,人家還瞧不上你。
你說尷尬不尷尬?
3
沒事,空降這條路走不通,那就內部 “提拔”。
當時,我在團隊內找了幾個 “我覺得還行” 的程序員,從意愿、發展、潛力與能力等多個角度與他們溝通。
有意思的是,小張并不在這幾個人之中。
就在溝通進行到第二天的時候,小張突然找我,并主動提出想轉型做DevOps產品經理的想法。
說實話,我聽完之后心里不太舒服,覺得這小伙子有點不自量力,所以就反問他:“你?你知道啥叫產品經理嗎?具體職責又是什么?”
“嗯,我大致知道一些……”
我瞟了他一眼,不屑一顧地說:“你還知道些?來,給我說說,咱們對DevOps產品經理的職責要求都是啥?”
他聳了聳肩,拉了把椅子坐下,隨后就開始敘述。
▌需求的挖掘和分析
作為產品經理,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用戶是誰?感知用戶,明確目標群體。
很顯然,我們的用戶是技術前臺團隊中的FeatureTeam(積分、會員、交易等),而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挖掘和分析開發與測試人員在構建、測試、發布和部署工作中的痛點和需求,并通過系統工程化的能力將產品開發的效率進行提升。
另外,在和用戶交流需求的時候,并不是說發現了什么就做什么,應該要清楚的了解用戶是否真的要這個需求,什么情況下要,否則忙個半天,用戶和開發很可能在背后罵你傻逼。
我記得去年年底,咱們業務線的產品經理不是還 “對需求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作為績效的評判標準嗎?
所以我覺得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里面學問很深。
▌推動產品目標的實現
作為產品經理,除了需求,更重要的就是推動。
說直白點,就是利用各方資源把這個事情推動下去從而實現,而不是停留在黑板上,紙面上。
當然,這需要有很強的心理素質、抗壓能力、溝通能力,還要有和稀泥的水平。
我記得去年年底,那位獲獎的產品經理不是還調侃自己是 “沒有實權的CEO” 嗎?我挺認可這句話的。
所以,務實才是硬道理,少扯什么產品戰略,那不是產品經理該去想的東西,踏踏實實的解決問題,給用戶帶來提升和價值。
只有這樣,用戶滿意,老板開心,產品經理的價值才能最大化的體現。
聽完,我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問他:“這番大道理你是從哪學來的?排練過吧?”
他皺了皺眉,眼神中充滿著自信和篤定,說:“沒練過呀。”
“而且這些怎么是大道理呢?有一些是書上看來的,還有一些是從業務產品經理那學來的,你沒看我平時跟他們一起吃飯嗎?”
“交往過程中,我都會帶有一定目的性進行溝通,還是比較務實的,學到不少。”
我點了點頭,沒說話。
他急了,忙問:“老大,要不讓我試試?不行的話,再回來做開發也行。”
我笑了,看著對面這張略帶稚嫩的臉近在咫尺,腦中瞬間閃過自己當年的一些事,對他說:“這樣,我下午跟其他幾位部門老大溝通下,明天給你答復。”
就這樣,他回去工作了。
當天下午,我就拉了個會,和其他幾位部門老大講述了這件事,但卻遭到反對。
我不知道我當初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不僅在會上和他們大吵了一架,而且堅持要先試試。
可能因為我嗓門大,再加上武力值的緣故,他們 “妥協” 了。
一周后,人事任命發出,小張被任命為 “DevOps產品經理”。
4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很輕松的。
為什么?因為結局是圓滿的,至少這個獎項足以證明那次選擇的正確,但畢竟人生不能一帆風順,工作也不會事事如意。
有人會說:“你看上他,不就因為他準備的夠充分嗎?”
說實話,在面對一個完全未知的崗位的時候,不可能有準備,也沒辦法準備。
“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感同身受”,這是我常掛在嘴邊的話,無論工作還是生活。
別人無比嫻熟的操作和風騷的走位使你拍案叫絕,但是你真正自己去玩的時候才發現,APM不夠啊,意識跟不上。
那咋辦?好吧,我們看看攻略。
所謂攻略,無非是問下前輩,讀一讀那些過期的文檔,但在實際的工作中,你面臨的是各種意想不到,千奇百怪的局面,想通過攻略來解決是完全不現實的。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敢于說出 “我愿意”,還是很被欣賞的。
別人不說,至少我很欣賞。
有人會說:“嘚瑟啥?他不就因為契機湊巧了嗎?”
嗯,有一定道理,咱們來掰扯掰扯。
回想當時,在我認為 “還行” 的那幾個程序員中,有兩位當面就拒絕了我,因為他們不考慮轉型,也不想轉型。
的確,在職業發展上,程序員要比產品經理的路線更清晰,投入與產出比更穩定,而產品經理這種崗位,在很多程序員心里是個 “靠臉吃飯”?的活。
在他們心里,這個職業的發展路線不僅不夠清晰,而且受人文類影響太大,又強依賴溝通、表達能力。
至于小張為什么愿意嘗試轉型?
我和他聊過,他的說法是:“我不喜歡每天重復做翻來覆去Copy+Paste的工作,而且對技術也沒有狂熱的追求。”
“再加上,我喜歡跟人打交道,喜歡非計劃性,帶有潛規則性質的事情。”
“你不是常說,哪里強,哪里弱,自己內心要有點逼數嗎?你瞧,我解讀得夠清楚吧?”
你們看看,當老大的,在兄弟們面前還是要多說一些正確、務實且有意義的話,也許這些話不能給你立刻帶來財富和幸福,但是一定會改變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另外,我才26歲,就算轉型失敗,對我也是一次歷練,你不是說不要害怕失敗嗎?”
嗯,平時的嘮叨太有用了,繼續。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你牛逼也吹完了,情節也叨叨結束了,后來呢?”
后來?我不知道,可能他再過一段時間就跳槽了吧,誰知道呢。
但我始終相信,那些敢于去嘗試的年輕人一定不會太差,反而是那些不敢嘗試的年輕人才是絕對的失敗者。
好了,就這樣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真实经历:整整一年了,他是这样从程序员转型做产品经理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互联网时代供应链
- 下一篇: BCVP开发者说第3期:Ad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