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半年内举报了755篇问题论文,专挑中国“下手”?还牵扯到北大副校长.........
全世界只有3.14 %?的人關注了
爆炸吧知識
是挑刺
還是打假?
2020年7月23日,海外一家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
這25篇論文的發表時間在1998年至2019年,貫穿詹啟敏從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助理教授到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期間。其中24篇主要由兩個匿名帳戶舉報,另外一篇由知名打假人伊麗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提出質疑。
伊麗莎白·畢克
伊麗莎白·畢克是前斯坦福大學助理研究員,她因為多次揭露中國科研人員“學術不端和造假”,在國內聲名鵲起,甚至因此被一些人認為專門挑中國人“下手”。
那么她是專門挑中國人的“刺”嗎?看了下面幾件事,你可能也會這樣認為。
2019年11月14日,伊麗莎白·畢克在推特上發了一個帖子。她說自己正在看一個著名中國教授的論文,并貼出了12張實驗圖像,歡迎網友找出疑點。
兩天之后,畢克在接受新聞采訪時點名道姓,該教授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與此同時,她強調只是發現了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圖片相似比率高于一般概率,而不是想就此事做出任何結論。
可事實上,畢克早在2016年就曾發表了一篇關于“生物醫學研究論文中圖像不當重復使用”的研究報告。她對40本雜志的26121篇論文進行了圖像甄別,發現了782篇論文中的圖像存在問題,而曹雪濤發表于2005年的一篇論文正是抽取的樣本之一。
畢克一一通知了這些發表“問題論文”的雜志。曹雪濤這篇論文中一共只有五張圖,五張圖都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像是“無意造成的”,理應撤稿。
然而,直到2019年10月份,畢克重新檢查這些“問題論文”時,發現曹雪濤這篇發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志上的“問題論文”只是刊發了一次作者勘誤,勘誤中說道“這些錯誤不影響論文的結論”。
這一結果令畢克憤怒不已,她馬上開始了對曹雪濤300多篇論文的核查,最后整理出有質疑的論文超過50篇。這些論文中的圖片,圖像非常相似,幾乎可以說是復制粘貼。
她說:“這相當于有人向你展示夜空的照片,并且你會在同一張照片中看到兩個北斗七星星座。”
曝出曹雪濤論文涉嫌造假后,時隔不到一個月,伊麗莎白·畢克再次在PubPeer網站上提出質疑。這次她的質疑對象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裴鋼。
巧的是,在伊麗莎白.畢克提出對裴鋼的質疑前,國內剛剛發生了一起“學術界大地震”。
2019年11月28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和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
畢克質疑的是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一篇在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另一篇在2015年發表在《免疫學期刊》上。
在這兩篇文章中,部分圖片都存在特別相似的情況,她希望作者能夠做出解釋。
時間到了2020年1月份,伊麗莎白·畢克再次指向中國學者。畢克檢索了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常務副院長母得志研究團隊發表的所有論文,發現該團隊五分之一的論文都存在圖像問題。
到了2月21日,伊麗莎白.畢克又曝出400篇論文或來自同一“工廠”,這些論文出自不同的機構,但這些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而且似乎是由同一個“工廠”產生的。
上圖來自 Christopher,FEBS Letters 592(2018)3027-3029,DOI: 10.1002 / 1873-3468.13201。
400篇論文中,這兩張WB圖來自不同作者的不同手稿,可是條帶形狀和背景模式存在極大的相似性。
除了WB條帶問題,流式細胞結果中也被發現了相似的制造模式。
這種模式通常是Q3象限陽性,Q4象限少許聚集,Q1和Q2散在。
另外,在這400篇論文中柱狀圖看起來非常相似,來自不同機構的上百篇論文存在相同的版面設計,標題結構也呈現出雷同特點。
涉及問題論文數量較多的醫院有: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101篇論文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59篇論文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23篇論文
臨沂市中心醫院: 16篇論文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6篇論文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論文12篇
有人匿名說:“國外的SCI雜志會出售版面,部分中國的學術工作者通過中介公司購買版面,再購買槍手公司的論文服務,然后SCI雜志刊登文章。”
這條產業鏈,皆大歡喜。
其實,早在2013年,《Science》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揭露了中國的“學術黑幕”,見不得人的機構、腐敗的科學家和編輯,他們將已提交或已被接收的論文以高價賣給在讀的博士生。
事件傳到網上,不少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關心這件事的人,似乎都不大意外。
不到一年時間,伊麗莎白·畢克連續向多位中國學者提出質疑,他們中有高等學府校長、站在學術尖端的院士、專業領域的帶頭人和新一代科研人員等,他們學術造假?
伊麗莎白·畢克是不是在雞蛋里面挑骨頭,故意找中國的茬?她到底是誰?想干什么?
作為一名資深微生物學家,伊麗莎白·畢克曾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擔任研究助理長達15年,后來在加利福尼亞州福斯特城的Astarte Medical做過科學總監。
2013年,她在閱讀一本書時,偶然發現其中一個章節的大半內容都剽竊了別人的文章,于是當即指出了剽竊的真相。從那一年起,她就開啟了自己的“打假之路”。
2016年,畢克下決心辭掉了斯坦福大學的工作,全職調查各類論文圖像異常問題和學術不端問題,并且成為了科研打假網站Retraction Watch 和PubPeer的撰稿人。
打假以來,畢克已經舉報了約有3500篇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這些論文來自世界各地,并非只是單獨針對某一個國家。
2019年11月,畢克針對自己在PubPeer上舉報的約1300篇論文進行了統計,其中775篇是半年內發布的。這中間大多數(200/775)來自美國研究機構,中國的論文排名第二(106/775),其他論文來自30個不同的國家。
打假路上,她收到過“充滿仇恨的推文和電子郵件”,還有人把她家的地址放到網上,對她進行人格辱罵。
做這份工作,她沒有報酬,好在有一些積蓄,偶爾接一些咨詢類的工作。她沒有團隊,但是有十余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一起做學術“偵察”工作。
她說:“我想盡我所能地回報科學”。
畢克也確實在這樣做。
寫在最后
“論文”或許成了某些人職位晉升的一道門檻,也成了某些人眼中的“綠色通行證”,這令它飽受詬病。
當學術界被不良風氣占了上風,真正的人才即使想留下也困難重重,最終劣幣驅逐良幣。
當然,也存在一些人通過造謠論文造假而引發關注,但質疑的聲音并不會帶來壞處,因為真正的科研工作理應經得起質疑和考驗。
寫在最后
最后再來關注一下超模君的文創周邊--俗話說得好!同理可得頭上戴,顯然易證人很帥!穿上“同理可得”與“顯然易證”文化T恤那就更帥了!
數學文化中的密碼
信息量爆炸的文字
原價158元
現在到手價僅需128元
跟著夏天的腳步
把它和對數學的信仰帶回家吧~
點這里????關注我,記得標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她半年内举报了755篇问题论文,专挑中国“下手”?还牵扯到北大副校长.........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你好骚啊......
- 下一篇: 神奇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