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这些网络迷题难倒过吗?
全世界有3.14 %?的人已經關注了
數據與算法之美
消失的正方形
這是數學游戲大師馬丁·加德納在《從驚訝到思考》一書中提到過的例子。重新擺放分割的小塊圖形后,上面的正方形中少了一個小方格,它去了哪里?我們不妨實際操作一下,做兩個全等的、上面沒有孔洞的正方形(做的越大越好)。
把其中一個按圖中的式樣精確地剪成所需要的五塊,然后重新安排一下,拼成右邊的樣子的。最后把它放到未經剪切的正方形上邊,讓二者的上邊和兩側邊都重合。你會發現,其實帶方格的圖形不是真正的正方形。它實際上是長方形,比正方形高 1/12。它的底部多出一個 12 * (1/12) 的窄帶,其面積恰好等同于消失方格的面積。
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這是一個頗為古老的數學把戲。最近又開始在網上流傳。不妨來看看這個神奇的結論是如何得到的。
在一個任意△ABC中,做A點的角平分線,交BC邊的垂直平分線A'O于點O。然后過O點分別做AB與AC邊上的垂線,垂足為C'和B'。
顯然△AC'O≌△AB'O,所以 AC' = AB', C'O = B'O又因為 BO = CO, ∠OB'C = ∠OC'B所以△BOC'≌△COB'。 ?推得: C'B = B'CAB = AC'+ C'B = AB' + B'C = 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正如前面所說,平面幾何的謬誤大多都是在有誤差的圖上做文章的。實際上,角平分線會與其相對的垂直平分線并不相交于三角形內,而是交于三角形外部。所以即使有AC'=AB',BC'=B'C,我們也能一眼看出AB=AC'+AB',AC=BC'-B'C。
圖里藏人
下面讓我們見識一下什么是“大變活人”。
先看兩排爺們的臉
把上面的圖從中間剪開,然后挪動成下圖那樣,怎么就少了一個人?
再看下面這張圖。
上圖僅僅通過兩個動作,剪切和互換,就讓人數在十二和十三之間變來變去,這是怎么回事?
眼尖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了,這種精心的安排其實是移花接木。以“爺們臉”這幅圖為例(這幅圖較簡單),第一個人變成了圓下巴,第二個直接變成了雙下巴,第三個的鼻子變大了,第四個的鼻子變長了,第五個換了一個表情,多了眉毛。
因為整個圖的面積不變,但是臉個數少了一個,導致剩下的那些臉都變大了一些,其結果就是所有爺們個個是長臉。這種傳遞式的面積分配,很容易通過上色標記的辦法清晰地辨認出來。
而至于第二個圖,不得不說那是一個精妙無比的設計。不妨在圖片變動之前,對十二個人編號。
再看看移動之后的號碼變動情況,其中上身和下身都對應著各自的編號。
如果仔細看,便會發現移動之后1號小小地少了一撮頭發,10號的鞋底也被削了一層。他們各自都被從身體的某個部位切割下一點東西,活生生拼湊出了一個人。當畫面上出現13個人時,每個人都比出現12個時要矮 1/13。
兩幅圖的原理都是通過累積很多次細微尺寸的變化,最終改變圖中物品的數量。第一幅較為簡單,而第二幅用十二人切合成十三個,做了十二件事(從每個人身上“偷”一點),但卻只用了兩個動作!其精巧程度實在讓人佩服。
有趣的是,有一種古老的偽造錢幣的方法正是以這種原理為基礎的。按照上面的方法可以類似地把九張鈔票分成18份,重新安排成十張。但這樣偽造的鈔票很容易被偵破,不建議讀者采用。因為票面上特殊的兩個數字串,錢號在這種操作下已不相匹配。在所有的鈔票上,這兩個數字串都是位于相對的兩端,一高一低。這正是為了挫敗這種偽造企圖。
看似一樣的信息,不一樣的結果
一位母親有兩個孩子,有人問母親的朋友A,兩個孩子都是女孩嗎?這位朋友說:“我不清楚,但有一個是女孩”。母親的另一位朋友B說:“我上次去她家,看到一個女孩”。朋友A聽到,表示不屑:“這和我說的不是一樣的嗎”。
看起來這兩個信息沒有差別,但它們真的是等同的嗎?
答案是:不同的。由A給出的信息可以推出兩個孩子全是女孩的概率是1/3,而由B則是1/2。
讓我們仔細分析一番。根據A的敘述,我們知道“兩個小孩中有女孩”,而兩個小孩的性別組合有四種情況:男男,男女,女男和女女。因為知道了兩個小孩中有女孩,所以可以排除“男男”,兩個小孩都是女孩的概率便是1/3。
而B的陳述是看到一個孩子是女孩,問題實際上就轉化成了“另一個孩子是不是女孩”,因此兩個小孩都是女孩的概率是1/2。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在進行概率計算的時候,不確定的描述往往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打牌的的時候,如果有人說,“來打個賭吧,我現在有一張A,猜猜我還有沒有更多A?”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會輸,但如果他報出抓到的那張A的花色,“我現在有一張黑桃A,猜猜我還有沒有更多的A?”那結果就截然不同了。死理性派之前對此有過一個 詳細的分析 。前一種情況下,有更多A的概率是 37% ,而后一種有更多A的概率一下就躍升為 56% 。面對這樣反常的結果,不了解概率論的人,都會被嚇一跳。
類似這樣“想不通”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三門問題。換還是不換?這是一個讓無數人糾結的問題,據說很多人在看了詳盡的分析后,依然覺得有違常理,不能接受。
“最高IQ人類”的瑪麗蓮在當年公布自己的答案——換一扇門時,立刻引來巨大爭議,無數人覺得她回答錯了,并寫信“糾正”她,這些記錄都保留在它的個人網站上。就是直到今天,這個游戲依然困擾著不少人。
雙贏的賭局
甲和乙各自收到女朋友送的領帶。兩人見面開始爭論誰的更貴,最終決定打個賭,去商場調查,誰的領帶貴誰就算贏,?而贏的人要把領帶送給輸的人作安慰?。
甲認為他在這個賭局中輸贏是等概率的。如果贏了,那么失去的是自己戴的這條領帶。而如果輸了,則會得到一個更貴的領帶。所以這個賭局對他是有利的。
當然乙也可以這樣想。但問題是,打一次賭怎么會同時對雙方都有利呢?
這個著名的問題由法國數學家莫里斯?克萊特契克在他的《數學消遣》書中首先提出。他指出,要想這個游戲公平,必須限制條件。比如甲乙二人對對方女朋友的闊綽程度一無所知等。如果說甲的女朋友出手相對更闊綽些,那么甲的領帶就有較大的可能比乙的要貴,他就更傾向于輸掉這次打賭。
這個例子后來衍化成著名的錢包悖論,道具由領帶變為了錢包:由第三者計算甲、乙二君錢包里面的錢,錢少者可以贏走錢多者的錢。
實際上,甲、乙二人的錯誤在于,他們只根據“可以贏更多的錢”這點,就做出這場賭博對自己有利的結論。但這場賭博對誰有利,應該以誰可以“贏得這場賭博”而不是“可以贏更多的錢”來判斷。以賭誰錢包里錢少為例。
判斷誰有勝算,必須注意兩點:
? 必須計算期望值。
? 錢包里有多少錢是很隨機的。
所以正確的邏輯應為:
? 如果我的錢包里有較多的錢,那么我參加這個游戲,會輸掉較多的錢。? 如果我的錢包里有較少的錢,那么我參加這個游戲,會贏得較多的錢。
這兩種情況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而且,由于總有一個人贏得另一個人輸掉有更多錢的錢包,這個游戲是均衡的。
所以它的結果應該是甲、乙各有一半的可能獲勝。也就是說,這個游戲是公平的 ,并不對哪一方有利。
作者:嚴酷的魔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僅供學習使用,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系刪除,感謝合作。
精品課程推薦:
選購數學科普正版讀物
嚴選“數學思維好物”
送給孩子的益智禮物? ?| ??辦公室神器
算法工程師成長閱讀? ?| ??居家高科技
理工科男女實用型禮物精選? ?
數據與算法之美
用數據解決不可能
長按掃碼關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你被这些网络迷题难倒过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数学学得好,才可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挣钱
- 下一篇: 为了证明自己有多能喝,理工科的学生竟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