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妻舍子非不爱,难舍能舍菩萨行
施妻舍子非不愛,難舍能舍菩薩行
在正月神變大法會做的善業,功德比平時要大很多,因為時間殊勝。以往的這些祖師大德,在這期間要講授佛的本生傳記,這樣就是隨念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和對我們的恩德。希望聽這個故事的時候,大家能夠對佛陀以往這些殊勝的菩薩行生起一種強烈的信心。如果對佛陀以及他往昔行菩薩道生起一念清凈的信心,可以消除很多很多不信三寶、誹謗三寶的罪業,對我們來講是有很大的功德的;如果我們對他的這些功德進行隨喜的話,就超過了我們以往僅僅為自利而積造的很多功德,這是很殊勝的。因為佛陀的功德非常偉大,我只能講說一點點,講不清楚的話,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首先就是希望我們對這個故事的主角,能夠生起一種希求心。
太子須大拏的布施故事
這個故事出自《六度集經》,叫《須大拏經》,是往昔釋迦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布施度的一個故事。在以前,有個葉波羅王,名字叫作濕隨,他的國名叫做薩阇,他有個王太子名叫須大拏,就是釋迦佛的前世。須大拏生下來呢,具有出類拔萃的容貌、儀表,六根具足。他非常孝順、非常仁慈,從來不傷害一個眾生,找不到像他這樣仁慈孝順的人,他的美名傳遍了四方。國王就他這么一個獨子,非常喜歡他。太子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做布施。只要是乞丐或者貧窮的人找他,他就把什么都給他們,從來不拒絕。而且他知道,布施這些窮人可以令自己后世能夠得到福報。他俱生以來就有這樣的善根。別人問他:“這些錢你為什么不自己留著用呢?”他就告訴他們說:“有智慧的人看見錢財是五家所共的,是不可靠的,應該及早地作布施。”因為他非常出名,他的全部——錢財、寶貝,還有車、馬、田、宅,經常拿出來作布施。
一、布施寶象 被流放深山
在他的國家里,有一頭大象,這個大象是非常好的一種武器。古代有四種兵:象兵、馬兵、步兵、車兵,那種大象就有點像現在的坦克、航空母艦那樣有威力,如果誰有那種特別厲害的大象,國防就非常有可靠性。這頭象是一頭白象,它的力量抵過六十頭大象,如果騎著這頭大象去打仗,敵軍就會潰敗。他們有一個敵國,知道因為他們國家有這頭大象,打他們不過,敵國的國王就想:這個太子非常仁慈,什么都肯布施的,要是想辦法去找太子把這頭大象要過來,這樣就可以去威脅這個國家了。于是他們就想辦法找到太子,請求他布施這頭大象給他們。太子就說這個不能給,這是他國家的寶貝。對方就刺激他說:“你如果不布施的話,就違背了你布施的諾言,你說過什么東西都可以給的。”太子聽了,就悄悄地叫人把這頭大象拉出來,送給了敵國。他的父親聽到以后,非常氣憤,把太子拉過來,審問他:“你為什么把國家的這個武器送給別人?你把國家里的那么多好東西都已經送走了,還要把這最后的一個武器也送走!”父親就罵他,下命令把他趕出國家,趕到山野里去,叫他去好好懺悔十年。
太子是非常孝順的,他不違背父王的命令,也愿意承受。他已經遭到這樣的責罰了,可是還念念不忘記掛著一件事情:請他的父親再滿足自己一個愿望,就是在他離開之前,給他七天,再做一次大布施,因為以后別人來找他也找不到了,他也沒錢給了。他的父親非常生氣,說:“你趕快走吧,再也不能讓你布施了!”太子雖然不敢違背父親的命令,但是他還是不甘心,說:“我自己還有一點錢,你給我再布施一下,就不用國家的了。”他的父親就同意了。太子這時一點憂愁的感覺也沒有,他很高興——高興他可以布施了。
我們聽到這里會覺得很想不通,他為什么會這樣高興呢?大家可以回想,我們如果平時想干一件事情,當你準備好要干的時候,突然有人來幫你促成這個因緣,我們會不會很高興?當然會很高興。比如前段時間有一個居士說,他想每天做一件好事,比如每天布施給乞丐一塊錢。當他有這個想法的時候,突然碰到一個乞丐,他就很高興,高興他碰到這個可以讓他布施一塊錢的人了。這種高興,我們都是有體驗的。那作為太子來講,他也是一樣的,他要成就布施的話,要有一個乞求布施的人,所以他碰到乞求布施的人,就會起生起極大的歡喜和踴躍。然后他就把這些飲食、衣被、還有七寶,全部都布施完了。
他有一個妃子,是一個國王的女兒,也是一個公主。他就讓她在這兒等著,因為他要被流放十年。他的妻子就說要跟著他走。他告訴她,在深山里面,會有很多很多的危險,她要受苦的。他的妻子說她不會害怕這些苦難,無論如何都要跟著他。在其他的版本上說,因為他的布施做得非常非常廣大,一切都要舍的,他怕妻子障礙他的布施,就對她說,如果跟著他的話,不能障礙他的布施。他的妻子就同意了。
他們去告別的時候,尤其他的母親,非常痛苦。這個如果拍成電影的話,肯定是很凄慘的愛別離的一種場面,生離死別、痛哭流涕。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人生、在我們現實當中也經常會遇到,很痛苦。他貴為一國太子,卻要和母親、父親離別。母親痛哭流涕地說,她年輕的時候和他父親兩個為了求孩子,拼命地求了很多天神,做了很多祭祀,總算求到這一個孩子,現在這個孩子好不容易養大了,那么好,又那么孝順,結果卻要被罰去山里十年,不知是死是活。人間這樣的生離——愛別離,就很苦。但是沒有辦法,國王已經這樣決定了。
然后他們就上路了,太子還有一個男孩子、一個女孩子,他就帶著一家人走了。一開始的時候還坐著一輛車,牛拉的一個車,在路上又碰到一個乞丐找他要東西,慢慢的,一路上他把這個車子、牛,還有他們穿的衣服,唯一的身上掛的東西全都布施完了。最后到了他們住的那個山里面,只剩下他們夫妻和這兩個孩子,他們一人抱著一個孩子,就那么走進去了。由于太子的福德,到了山里面,有很多美妙的泉池、園林;一般人遇到大河,是過不去的,但是因為太子的福德力,他到了那里,河水就會停下來,讓他過去,等他過去以后,水又繼續地流;這些野獸都非常高興,有很多的果子自然地就結果,這都是因為太子的福德力。然后他就開始在那里修行,他們就這樣過著快樂的日子。
二、布施自己的兒女
但是這樣快樂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附近有一個婆羅門修行人,他是很丑的一個老人,出名的丑,被喻為具足十八種丑相,就這樣一個非常恐怖的人。但是由于業報所感,他娶到了一個很漂亮的妻子。他妻子去打水的時候,就被人嘲笑,說她怎么嫁了這么一個丈夫,像鬼一樣的。他妻子非常生氣,回去后想不通,就想把這個老人整死,但是又沒有找到合理的借口。然后她就說要他去給她找兩個仆人,這個老婆羅門就說:“要找什么樣的仆人啊?”他妻子就對他說:“你去找那個很有名的太子,他叫須大拏,他什么都會給別人的。你去找他,要他把他的孩子作布施。” 老婆羅門覺得很難辦,因為他知道那是太子,怎么可能把太子的孩子要過來做奴役呢?但是他的妻子逼著他去,他沒有辦法,就去了。去了以后,才發現太子已經到山里去了,但他仍然還是很努力地一直追到山里面,去要這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看到這個老人,因為他長得非常的丑,像鬼一樣,他們就嚇壞了,說這個鬼很恐怖,然后他們就躲起來了。聽到這個老人去跟自己父親說要乞討他們,他們就嚇得發抖。太子聽說他是來要他的孩子的,當時就問他要了去干什么,他就說要了養老用,并叫太子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愿。然后太子就把孩子找出來,就要送給這個老婆羅門。孩子們非常痛苦,大的孩子是男孩,他就跟他爸爸說,這樣像鬼一樣的人,如果跟他去就必死無疑,那么就讓他一個人去死,把妹妹留下。但是這個老婆羅門說不行,兩個都要去。他的父親也說:“你們一定要跟他走。”然后還把他們的手綁起來交給這個老婆羅門。老婆羅門很滿意,拉著他們的手就回去了。
在座的各位,可能還有沒皈依的,或者剛剛皈依沒多久的,聽了這個故事,應該都會覺得難以理解。因為故事里講的這種布施,是非常難做到的,基本上大家會認為:一是做不到,一是覺得太難以令人接受。為什么?因為他這種布施,建立在傷害別人的基礎上——傷害了他的兒女,還有他的妻子,然后完成他的布施。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等下有必要講解一下這個道理。
老婆羅門把孩子們拉走的時候,孩子的母親當時去山上采野果去了。采野果回來的時候,她突然感覺到心跳得非常厲害,預感出了什么巨大的變故,她就趕快往回跑。那時帝釋天發現她往回跑,怕她障礙太子的布施,他就變成一頭獅子,故意攔住她的去路,她就沒有及時趕到。等孩子已經被領走了,獅子也離開了。等她趕到時,她就找不到她的孩子了。然后她一問,原來已經被布施了,她氣得都暈過去了。醒過來后她痛哭說,果然像做夢一樣,她夢到天上的人割去她的兩乳拿走了,兩個孩子,就代表她心頭的肉啊!她痛哭流涕,這又是一次生離死別——先是離開了他們自己的母親,然后又離開他們自己的孩子。太子看到他妻子非常悲痛,就對她說:“本來我出來的時候就對你說,我是來修道的,你不要跟著來,你跟著我來,是要受苦的。你一定要跟著來,現在你又痛哭,這樣會令我的心擾亂、障礙我的布施。”妻子就對他說:“你修道是很好,但是為什么要傷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你如果傷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話,你還談得上什么救度其他人嗎?”他回答說,不管別人向他乞討什么,他都要布施給他的。
三、布施自己的妻子
帝釋天聽到這話就想:太子做這樣大的布施,到底想做什么?他是不是誠心誠意地要把一切都布施?于是他就想試驗他一下。他想,他現在已經把財物也布施了,孩子也布施了,還有什么可以布施呢?還有他的妻子。帝釋天就化成一個婆羅門,對太子說:“我聽說你懷著像天地一樣的仁慈之心普度眾生,不管誰來要東西,你從來沒有拒絕過。我看見你的妻子非常賢良,所以專門來要你的妻子,你能不能給呢?”太子說“大善”,太好了!然后就“以右手持水澡梵志手,左手提妻適欲授之”。這是古代的一個儀式,就表示把自己妻子給他了。諸天在天上看見了就默默贊嘆,此時“天地卒然大動”,天地震動,人鬼悉驚。就是驚天地、泣鬼神,這種行為非常難以做到,令天地鬼神都震動了。然后帝釋天變化的婆羅門就說,“且止”,“不要了,這個妻子就放在你這里吧,以后有人來要的話你就不要給了,就算我的東西放在這里一樣。”這時帝釋天就問他:“現在你們有什么愿望?說出來,什么愿望都可以給你滿足。”太子就說:“那你就滿足我成佛的愿望。”帝釋天說:“這個愿望我不能滿足啊,我也還沒有成佛,我滿足不了。”然后他的妻子就說,希望他能夠把她的孩子找回來。帝釋天就說,這個可以滿足,很快就可以回來了。果然,沒有過多久她這個心愿就得到滿足了。
這兩個孩子被老婆羅門帶走以后,一路上他們不肯走,拼命拉著樹,磨蹭著。老婆羅門就不斷地用鞭子抽打,打得他們很痛苦。老婆羅門本來是想把他們帶回去給他妻子的,其他的版本說這個老婆羅門其實是被他妻子戲耍了一番,她根本就用不上這兩個孩子。他把孩子帶回去后,被他妻子罵了一頓,說:“你真是很愚癡!你把太子的孩子帶過來怎么能做仆人呢?他們本來就是王族,根本不會做什么事情,你這個笨蛋,趕快把他們送去賣了!”然后他又把他們拖到街上去賣。帝釋天運用神通力,使他們來到了太子以前的國家,就是太子父親那里。街上的人看到一個丑得像鬼一樣的老頭帶著兩個像天神一樣的小孩子,還把他們綁住,這件事情很奇怪,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國家。傳到了國王那里,國王就叫人把他們帶過來,然后把孩子買下來了,給了老婆羅門錢,老婆羅門就回去了。
《彌蘭王問經》對質疑者釋疑
這個故事最關鍵的就是講布施。
布施度里面,一個是要破除自心的慳吝,還有一個就是要破除“不饒益有情”,希望一切有情得到富樂,這種心態要圓滿。有的人就問:“這位菩薩的布施有沒有得到了他妻子的同意?是不是傷害了妻子?”在《彌蘭王問經》里面有這么一段,是說他的妻子是同意的,但是他的兒女是因幼稚而慟哭,并不同意,如果他們長大后了解此事也會同意的。一、這件事情是善業還是惡業
那么這件事情到底是善業還是惡業?如果是善業的話,他已經傷害了其他的有情——傷害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在經中,龍軍尊者就回答說:不是惡業。打個比方,如果是惡業的話,那么這位菩薩的善的名聲不會周遍——傳遍十方世界,天神也不會在天宮里贊嘆他。因為在簡別善和惡時有一個特點:為智者、圣者所贊嘆的就是善。在天神當中有一些是凡夫的天人,但也有很多是圣者阿羅漢。天地震動,為什么震動?為了他的布施而震動;鬼神哭泣、驚嘆,為什么要驚嘆?為他的布施而驚嘆,驚嘆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為什么是一件好事呢?尊者舉了一個理由,比如一個貧窮的父親,他欠了很多錢,在他沒有辦法的時候,他把孩子賣了來還債,這個算不算惡業呢?按照世間來講,這不算惡業。所以,剛才所說的“按世間來講,傷害了別人就不算善業”,這個也不成立。世間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某人太窮、欠債了,把孩子都拖去賣掉了,雖然孩子也很痛苦,但是他也不是在害他的孩子,這還是說得過去的,因為他欠了債。
那么有沒有因為給別人帶來痛苦的布施而能夠升天呢?尊者又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像一些國王征稅,是從人民那里收來的,人民雖然很痛苦,但是國王得到這些稅,再用于布施給這些貧窮的人民的話,貧窮的人民還是贊嘆他,認為他做了好事。這也是說,雖然是給一些人帶來了痛苦,但是還是善的。
二、是不是過度的布施
但是有人還是想不通,他說這實在是一種過度的布施,你好好的布施,世間上說這是很好的,但是你過度的布施,比如把自己的妻子送給他人作妻,這傷害了自己的妻子。就像車拉東西是很好,但是拉得太多,過重了、超載了,那就要壞掉,這不好;船也一樣,拉太多、過度了就不好。尊者就回答說,這不是過度的布施。所謂的難行能行,如果他承載不了,那是過度,然而他的這個布施為世間的智者所稱嘆,并沒有超過他的量,因為他能夠成辦。就好像說,他是一艘巨大的船、一輛巨大的車,并沒有超載。就像獅子雖然非常恐怖,但是如果一個人很有力量,能夠殺死獅子的時候,那么他跟獅子搏斗也是很合理的。那就表示太子有這樣的大福德,有這樣的布施行,他是最為尊上的,而不是過度的。
三、為什么他不去布施自己
然后有的人又問難,說以婦女布施,這不是好的布施。并說:“如果你真正想修行、想成佛的話,應該把你自己的身體布施給那個婆羅門,而不應該把妻子給布施了,如果要受苦,你自己去受苦。”尊者回答說,布施是觀待別人的需要,別人需要的是他的妻子而不是他,所以他布施妻子;如果婆羅門要的是他自己的身體的話,他肯定會給他的。但是他要的不是身體,所以他就沒有布施身體。這樣的問答就表示須大拏太子的布施是合理的,是講得過去的、講得通的。
四、為什他的布施是合理的
這個布施為什么是合理的, 經上還講了一個理由。當時的太子已經獲得了定、獲得了神通,在老婆羅門要他的孩子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以下兩點:第一點,從業果上,他知道孩子的福報像國王一樣的大,而老婆羅門的福報非常小,他不可能受用這樣大福德的太子作為他的奴仆,所以即使他把他們帶走,也無法受用他們作為奴仆。他看到他們沒有做奴仆的業,不會淪為奴仆。第二點,他用神通觀察到他們馬上就會和爺爺相逢,由于看到這樣的結果,他就能夠很放心地去做布施。
還有一些人問難說,這個太子沒有慈悲心,他的孩子被他舍棄了,他一點也不痛苦。經上回答說,太子非常痛苦,痛苦到什么程度呢?當他把孩子布施走的時候,他痛苦得眼珠、鼻孔、嘴巴都快要噴出血來了,他是這樣的憂愁、熱惱!但是他還是難舍能舍。這就是說,他用無貪對治他的貪,他對孩子是非常熱愛,并不是說當作一個毫不相關的東西就丟掉了。
看到這一點,我們就理解,原來太子對他的孩子是非常摯愛的,跟其他的眾生一樣喜歡自己的孩子。但是,他能夠舍掉這種愛,那靠什么?靠無貪、靠舍心。這樣的話就能夠對治他的貪和慳,能夠成辦菩提的資糧。知道他們被布施出去以后的一些結果,那表示他是由智慧所攝持的。他也知道能施、所施的這個孩子,還有所施的那個對象,這些無自性,這樣才能圓滿他的福慧資糧。他的行為不是一種沖動的行為,不是一種冷漠的行為,也不是一種愚癡的行為。
那么他在布施妻子的時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有人就問:是不是他根本就不在乎他的妻子?在其他的版本里就說,他非常摯愛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具足女性的各種優良本性,無有貪瞋、無有嫉妒,品德非常好。他不是基于不喜歡、像丟東西一樣丟給那個化現的婆羅門,說明他還是一樣的——用舍和無貪去對治慳和貪。
在其他的版本里這樣解釋,當時他妻子被他要送給那個婆羅門的時候,非常痛苦,就像現在很多的電影、電視、小說里看到的一樣,婆羅門要把她帶走、兩人愛別離的時候,她說她寧愿死掉也不愿意離開他,如果要把她送給那個婆羅門的話,她就死掉算了。但她如果死掉了,他這個布施就成功不了,這個時候他怎么對她說呢?同樣,他具有神通——他有宿命通,并把手放在他妻子的頭上,加持她得到了暫時的宿命通。這個時候,他的妻子就想起來了:在很多很多劫以前(這是另外一個公案),在很遙遠的時候,有一位迦葉佛,那個時候,有一個婆羅門童子,他就是太子的前生,那時他剛發菩提心,要去見迦葉佛,見佛之前,他要去買花供佛。他到處找花卻找不到,當時整個國家已經沒有花了,因為國王已經把它都買光了。這時候有一個賣花女,她知道佛要來,自己留了七朵花也要去見佛,其他的花都賣掉了。然后這個童子去找那個賣花女買花,她就是不賣給他,說她要自己供養,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只要福報不要錢。她對這個童子說,要想得到這個花,除非他和她結為夫妻。童子就說,他是修道的人,不能跟她結為夫妻,如果要結為夫妻,那就等下輩子吧。這個賣花女就很高興,說下輩子也可以。然后他還交代說,如果下輩子她做他的妻子的話,不能障礙他的布施,如果障礙的話,就不能成為他的妻子。那個賣花女就同意了,她把花給了他,他就拿去供佛。佛很高興,就給他授記,就是前面的這段公案。
這一世的太子有這樣的宿命通,加持她妻子回憶起:原來他們前世是有這樣的因緣,她不能障礙他,如果障礙他,就違背諾言了。然后她就放下了。怎么放下的?也是一樣的,用無貪和破慳。這些都說明太子是非常有智慧,也有慈悲心,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慈悲,并不是厚此薄彼,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去做布施。他是為了要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要成就無上菩提。他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做這么一件事情,所以別人不能以他暫時的在情感上傷害到其他幾個人而問難他。這個事情也不能說:如果他不布施大象、不布施妻子兒女,可以利益很多很多人。不能這樣單純地計算,要從他的心上來安立,他的心對這些東西還有沒有慳吝?對他遇到的這些眾生有沒有圓滿饒益的心態?是這樣來安立的。
然后佛最后就這么說:當年的太子父親,就是現在的阿難尊者,那個太子就是現在的釋迦佛,太子的妻子就是這一世的耶輸陀羅——釋迦佛在家時的妻子,那個老婆羅門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這就是告訴大家:這個公案里邊,很多人都是生生世世有這樣的因緣,有些人始終都是違緣、仇恨,有的始終是順緣。那么,在我們沒有成佛的中間,我們平時碰到的很多人和事,都要盡量好好地對待他們,不要多結違緣,對一切眾生都要平等地看待、平等地饒益。
我們要隨喜、隨學佛陀的難舍能舍
我們通過這個公案了解到:原來佛現在成就圓滿菩提、能夠度化一切眾生,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像現在我們從果相上看到的那么輕松自在,好像他是一蹴而就,生下來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這么簡單的啊!他前面有很多世很多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布施度里有舍棄自己的身體,舍身伺虎、舍身喂鴿,還有舍棄在輪回當中對妻子兒女的這些貪著。雖說知道這些遲早都是要分離的,但是我們一般凡夫都是對這些執著不舍。他是靠什么舍棄呢?靠智慧,而且要靠串習,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這樣串習、對治,經歷這種痛苦的分離。因為你不想分離,但還是要分離,那你主動地去面對它、用智慧去面對它的時候,會減輕痛苦,而且它有結束的那一天。
從這些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為了利益眾生,佛陀付出這許許多多的勤苦修行——菩薩行,終于六度圓滿,到彼岸。徹底的圓滿是成佛的時候圓滿的,那么我們要隨喜、發愿、隨學。我們聽了這個故事以后,要學會多多地生起無貪和舍心,多多地放下我們的這些執著。尤其是對情愛的這些執著,如果不放下的話,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就非常難以放下,那個時候各種各樣的壓力都出來了,生離死別、各種各樣的執著,一下子一古腦地都在你面前展現。你平時如果訓練好了,已經放下一點,那到時就輕松一點;你平時不鍛煉,到時候對財的貪、對職位的貪、對家庭成員——對你的妻子或者丈夫、對你的兒子的貪,各種各樣的貪一起現前的時候,你就會顧此失彼,最后在手忙腳亂中又去投胎轉世,那就是非常悲慘。投胎轉世的整個過程不是去走馬上任,不是新官上任,那是很痛苦的,就是又一次演一場人生凄涼的戲。現在我們看到很多著名的演員,幾十年前是非常漂亮的小女孩、非常英俊的小伙子,然而幾十年后已經是一個老太太、一個老公公了。他們的那些所謂的英俊和漂亮只成為一個名字而已,然后再過幾十年,他死掉了,再過一段時間,他的這一生就被編成一個故事、拍成一部電影,然后大家又來看。其實我們就是在不斷不斷地上演這場痛苦的戲。痛苦的戲結束的時候,總是離不開這個“愛”——“恩愛會當離”,愛,它最后的結果就是別離。如果不想要別離的苦,那你前面就不要“愛”,這樣就解決了。
所以我們通過這個故事好好地思考,我們的導師、還有我們的助伴——僧寶,他們這樣修行是非常殊勝的,我們要好好地隨喜,希望我們有一天也能夠親自去實踐這樣偉大的布施度,實踐這些偉大的菩薩行;希望能夠超出生死,能夠救度父母有情,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報恩,能夠成佛。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施妻舍子非不爱,难舍能舍菩萨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