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过一种良好的精神生活?80后鲁奖作家杨庆祥出版文学随笔集
原標題:AI時代如何過一種良好的精神生活?80后魯獎作家楊慶祥出版文學隨筆集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文學是一個時代最敏感的神經末梢。在文學的世界里,一代年輕人的精神如何安放?閱讀如何連接自我與想象的共同體?這是青年文學評論家楊慶祥多年來不斷思考的人生命題。近日,楊慶祥最新文學隨筆集《一種模仿的精神生活》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北京某書店舉行的新書首發式上,作家梁鴻、阿乙,以及《青年文學》主編張菁與楊慶祥,相聚一堂,暢談當代人的精神生活。
《一種模仿的精神生活》
余華劉震云共同推薦的青年評論家:
“獨特的思索與見識交融在字里行間”
楊慶祥,80后,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近些年表現搶眼的青年文學評論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批評集《80后,怎么辦》《社會問題與文學想象》《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詩集《我選擇哭泣和愛你》《世界等于零》,文學隨筆集《一種模仿的精神生活》等。主編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叢書“新坐標書系”;科幻小說叢書“青科幻系列”等。2022年8月,楊慶祥以作品《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
楊慶祥的文學批評也得到作家們的高度認可。作家劉震云說,“思索是一種樂趣,見識帶來的是深思。獨特的思索與見識交融在字里行間,慶祥的書好讀、耐讀?!薄兑环N模仿的精神生活》出版后,作家余華為之寫的推薦語是,“向我們展示了理性與感性是如何同甘共苦的?!?/p>
《一種模仿的精神生活》由“共飲的花園”“好些時間在荒原里”“走進人間的煙火”三個篇章組成。第一篇章“共飲的花園”包括八篇書評及隨筆。在這八篇文章里,楊慶祥對顧城、王小波、路遙等知名作家、詩人的作品進行了透徹的分析,為讀者提供了專業的文學解讀視角。在第二篇章“好些時間在荒原里”中,通過八篇圍繞社會熱議話題展開的探討,展示了其個性鮮明的思考方式,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當下社會的眾多情景。第三篇章“走進人間的煙火”由五篇個人游記組成。在細膩的文筆之下,楊慶祥講述了自己在國內外旅行的所見所聞,文中既有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又有令人難以忘懷的自然之美。
在新書首發式上,曾寫出《出梁莊記》《中國在梁莊》等非虛構名作的作家梁鴻指出,“我們在過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不是一種模仿的精神生活”,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阿乙認為,這本書借助了對路遙、王小波、余華等作家的分析,彰顯出一代人的閱讀史,也是一代人的心靈史。阿乙還追憶了自己的閱讀、寫作生活,他不甘于小城生活的過往,逐步出走小城,用文字記錄生活,通過不斷寫作才成為今天的自我。
阿乙、梁鴻、楊慶祥、張菁(從右至左)在臺上分享
作家與AI的角力:
人類始終具有主體獨特性
隨著生成型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人文社科領域,正持續引發著創作者們的思考。在首發式上,張菁從時代科技發展出發,談到了計算機技術到來時,科學家、工業家和人文學家不同的思考方式??茖W家解決的是什么事情可以發生,工業家解決的是這類技術如何出現在我們生活中,而人文學家用道德、倫理判定這項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梁鴻從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談到兩個層面的AI,一個層面是純粹的技術制造的AI,另外一個層面是生活內部和我們同時存在的AI。如果從技術層面而言,AI是人創造出來的,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是純粹技術的存在。另一個層面則是伴隨我們存在的AI,伴隨我們的情感生活,與我們具有精神的共鳴和交流。從技術成為生命中、社會里超速發展的事物以來,關于技術的人文探討變得越來越重要,并且變得越來越緊迫。
阿乙指出,AI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反向詞典、百度漢語、文心一言越來越深切地參與作家的創作和生活,為我們帶來了寫作的便利。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人類情感的喪失(包括友情、愛情、親情),記憶力、學識、成就感的降低。在AI面前,人類似乎是潰敗的,上世紀的科幻電影《弗蘭肯斯坦》已經表達了這種憂慮與思考。
楊慶祥談到自己曾經做過一個演講:“最后的人和最初的詩”,人類時代的終結與AI的開始。但是今天看來我們對于AI投射了太多激進的想象和大眾的熱情。楊慶祥表示,他對人類保持一種自信與樂觀,人類在處理世界和他者、詞與物的關系中始終具有主體的獨特性。
楊慶祥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提供圖片)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AI时代如何过一种良好的精神生活?80后鲁奖作家杨庆祥出版文学随笔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选择QS100以内的学校更有优势?
- 下一篇: 选择OSSD机构还只知道新东方?女王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