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价值感生活,怎么实现?
原標題:幼兒園的價值感生活,怎么實現?
個人認為:“價值”就是順應、符合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以及有效地把孩子的發展引向未來社會需要的軌道。
01
傾聽:塑造開放的課程形態
為了讓幼兒園的課程形態一直保持對幼兒的開放,我們始終堅持著傾聽幼兒,課程狀態和理念共識,都是源自課程實踐中一次次生動選擇。
“傾聽”在烏南已經成為一種制度,分多步走,其中前四步特別重要:
第一步,教師每天有意識與每個孩子進行對話交流,傾聽孩子的所思所想。
第二部,傾聽貫穿在主題活動推進的每個階段:主題開展前,聆聽中可以判斷孩子的興趣需要和當下經驗;主題開展過程中,傾聽孩子以了解自己的支持途徑和策略;主題活動結束后,再次傾聽以反觀活動實施的成效。
第三步,傾聽之后需要甄別、篩選。甄別的是信息背后的發展價值和課程線索;而篩選有意義、可行動的活動內容。甄別與篩選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第四步,傾聽的對象除了是孩子,還可以是其他老師、家長、專業人士等等。
老師們還可以自己發揮,走出第五步、第六步……這樣一步一步分解,把傾聽從制度落實到行動。
案例:秋天的童話
有一年,秋游不能如常進行,許多的規定,如:不能外出,也不能去其它園等,可孩子們表達了渴望秋游的心聲:
“我們要搭個帳篷!”
“我們去野餐吧!”
“不坐大巴的話,感覺不像秋游。”
......
老師們通過研討,從孩子的一系列“聲音”中做出了甄選,確定:秋游活動,不僅有“游”的樂趣,更應有親近自然的“秋”的體驗。
于是,獨屬于烏南,獨屬于特殊時期的秋游開始了。
首先為了讓秋意更濃,我們一周沒有掃除園內的落葉。孩子在新奇與盼望中迎來了秋游當日,當他們看到真的有一輛大巴停在幼兒園門口,車窗玻璃還在陽光明媚下閃耀時,一個個又蹦又跳,高興地拍起手來。接著,一個班、一個班的孩子輪流坐上大巴,前后40分鐘,一路欣賞秋色,那天,大巴的出發地和目的地都是烏南。
有的孩子意猶未盡,回來后又搭建了雙層巴士繼續游玩,更多的孩子享受著幼兒園秋天的美景:爬上緩坡就是“爬山”,尋找到園內最粗壯的樹、尋覓小松鼠的蹤跡、在草地上撿拾果子、樹葉,彷佛到了野外……
秋游后,孩子們快樂,家長感恩,老師們也很興奮。我們在一起分享秋游的故事,傾聽了孩子的聲音,突然發現精心設計的草坪音樂會已被遺忘,而那些被悄悄帶回教室的幼兒園小路上的鵝卵石已被畫上笑臉、大巴等圖案。后期在老師與工人叔叔的幫助下又穩穩地嵌入了原地,成為了獨一無二的秋游記憶。有位意大利孩子在石頭上畫了自己國家的國旗,按中國的規矩(國旗不落地),我們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地方擺放。
在秋游中,教師不斷傾聽幼兒的“聲音”,支持著孩子有價值的生活經歷。
在烏南家長眾多條留言中,有一則總結了這次活動:“感謝烏南,在這個極不普通的溫暖初冬,為孩子們繼續講述‘秋的童話’。寒冬將至又如何?心向陽光、樂觀從容,正慢慢成為孩子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個以傾聽來塑造開放課程形態的典型案例,而且將“四步走”落到實處,并且循環往復。“傾聽”是課程的基礎,教師們不僅聽到了孩子的心聲,還從每個愿望、興趣背后的發展價值來反觀課程,不斷厘清對課程內涵的把握。這種制度化的習慣,讓我們不僅“看見”“聽見”兒童,更能聚焦到兒童的發展和成長。
我們期望教師都成為課程領導者,主動地作出更符合理念和目標的選擇,并積極地為更長遠的孩子的發展做好準備。
02
設計:細扣有想象力的教與學
孩子進入小班時,我們大多會有一種錯覺,以為時間很漫長,萬事可以慢慢來,可三年很快過去,驀然回首時卻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們來算一筆賬:三年一共有1095天,其中,一年有104個雙休日、10天節假日,還有寒暑假等,其實三年間,我們和孩子們共處的時間也就只有540天左右,前提還必須是:孩子每天都來園。
在這三年中,也許孩子會捧著他的一個個問題、一個個苦惱或驚喜來找我們,可此時,我們正忙于手上未完成的事或正在按部就班地執行計劃,于是會溫柔地對孩子說:“待會兒說好嗎?”“請你等一等。”孩子多半會乖巧地離開,不再糾纏。結果,他捧著的問題、苦惱或驚喜,就被忘卻了,變得不再重要。
是的,我們每天都有計劃,且都是當天非做完不可的事,可是孩子的當下需求是否也被列在其中?如果將我們的計劃與孩子的當下需求相結合,一切會不會變得更加有趣?
基于這樣的情感基礎,我覺得在活動設計方面,應該從這份珍惜與反思出發,讓孩子們能夠有更強的參與感,讓他們樂在其中。
案例:太陽的禮贊
一個春日的中午,我帶著孩子們曬太陽,太陽曬紅了臉龐,也曬燙了頭發。等走到樹蔭下,頭頂上驟然消失了那份溫暖,這讓我心生一個念頭。我對孩子們說:“我們一起來說說在太陽的照耀下,心中是怎么想的,好嗎?”
孩子們一下子熱鬧起來,爭先恐后地說著:
“太陽像在撫摸我!”
“太陽在為我拍照。”
“太陽一照,我的眼也睜不開。”
“太陽和我一樣高興,因為春天來了!”
孩子們的話語猶如一顆顆珍珠撒落一地。在驚喜之余我又想:該如何將這些詞語串起來?
于是,我設計了集體教學活動《頌太陽》。先讓一個孩子示范講她的感受,然后和孩子們共同商討,不斷比較,把原來的那句“太陽在為我拍照,影子就是我的照片”變成了“紅彤彤的太陽掛在天上,它要為我拍張照,瞧,地上的影子就是我的照片”。
孩子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說了起來。他們的想象力如此豐富,遠超我的預設,并經過引導和組織變得更加完整而流暢。我記下了孩子們對太陽的禮贊。
青青說:“太陽照著我,就像媽媽抱著我,伸長著手臂摸我,就像媽媽愛我。”
亦駿說:“太陽跟著我,和我一起玩。太陽摸摸我,我的臉好暖和。”
若愚說:“太陽是我的媽媽,我和太陽都擁有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和太陽享受了很多很多的快樂,世界好像都歸我們啦!”
……
孩子們再次從教室跑到操場上時,他們的情感被激發了。陽光下,他們高聲地叫著:“太陽公公,你好!”“太陽太陽,你在笑呀!”
《頌太陽》的活動結束了,但是以這個案例為藍本的情感引導,以及從孩子視角出發,以想象力和表述力為基礎的教學思考與實踐,才剛剛開始。幼兒園的教與學不是一本正經的課堂教學,它可以穿插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
于是,我又想:當我們的計劃因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時,是不是就會有一份別樣的驚喜?
春天時,體育鍛煉的間隙,孩子們走到櫻花樹下,花瓣紛紛揚揚地飄落,孩子們喜出望外,呼喊起來:“下雪了,下雪了。”于是,他們拾花瓣、拋花瓣,不亦樂乎地玩了半個多小時……
夏天時,暴風雨要來了,天空瞬間暗了下來。我故意不開燈,打開窗戶,和孩子們一起靜靜地觀察天空的變化,感受風帶來的涼爽,看見天色變得越來越昏暗,聆聽雨點由小變大打在窗臺上那噼噼啪啪的聲音……孩子們驚喜地發現大自然的力量。
這些時刻,每每憶起,是多么美好啊!
“
以傾聽塑造開放的課程形態,以設計細扣有創意的教與學,前者是主體,后者是補充,我只是滄海拾貝,分享兩個例舉,而最核心的基石永遠是一個幼兒教師愛孩子與努力讀懂孩子的真情和初心。幾部分的合力共同作用,才能構建起有價值感的幼兒園生活。
文內照片由上海市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提供
上海市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書記、園長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園長、正高級
上海市學前教育學會副主任
中國學前教育學會理事
教育部園長培訓中心教學實踐指導專家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的价值感生活,怎么实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4Fall留学不想走太远?中国香港这四
- 下一篇: 原创:胡夫金字塔为何一直令人着迷?谜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