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让秦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何以车裂结局?
原標題:他讓秦成為戰國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何以車裂結局?
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各家為了富國強兵都推行了一系列變法舉措,例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周忌改革、商鞅變法等等,他們分別讓魏、楚、齊、秦實現國力強盛的目的,步入戰國時期的強國之列,其中變法成效最大的就是商鞅變法,他讓秦國成為了戰國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但為什么商鞅最后的人生卻以因被告“欲反”,兵敗戰死后還要車裂后示眾的結果落幕呢?
赫赫功績
商鞅,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后被秦王封在商地,所以又稱為商鞅,他是法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立志革新政治。早年是魏國丞相的家臣,曾受推薦但未被重用,聽說秦正在下令求賢,于是去了秦國向秦孝公獻策,提出變革政治的主張受到了信任和重用,隨后開始進行變法。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主張:按軍功受爵;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以上三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此外還從經濟、軍事、政治多方面進行改革,是戰國時期成效最大的一場變法。
文能言變法,武能戰沙場。商鞅多次領兵與魏國作戰,以計策生擒魏國主將,打破魏軍,魏惠王趕忙派出使者與秦議和,最后“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凱旋之后,秦孝公也毫不吝嗇把於、商等十五座城邑封給商鞅,“號為商君”,而且此時的商鞅已身居秦國國相。
維護權利的需要
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受到重用,到秦惠文王繼位時仍是位高權重,擁有極大的干政能力。此外,商鞅多達十五座的封地皆在都城附近,又保持了軍事上的獨立性,可以自行進行武器制造并保持軍隊,有權又有兵,這對秦惠文王來說就猶如高懸于頭頂的一把利刀,作為統治者,這是威脅,是一顆不知何時會引爆的炸彈。
損害顯貴權益
商鞅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秦惠文王認可商鞅制定的法律,變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但是措施尤為嚴苛,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保守派勢力在變法時的秦國非常強大,還多是秦國老臣以及公室成員(國君的家庭成員),早在變法的醞釀時期,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就起來反對過變法,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商鞅舌戰守舊群臣”典故,甘龍等人認為當時秦孝公剛登基,政權不穩,輕易變法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不安,商鞅的解釋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即要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制定順應國情的制度,商鞅在變法秉持的雷霆手段連太子也被卷入其中,太子的兩位師傅被罰。總之,他的變法把上邊的顯貴得罪了個遍。
民憤高漲
然而不僅僅是上邊,連下邊的人對變法也是怨聲不斷。為了提升軍隊戰斗力主張里軍功評定獎賞,但為了更好地管理民眾,讓他們做守法的好公民,對百姓采取了嚴苛的法律和條令。
商鞅的三大變法理念分別對應“鏟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三條主張即使放在今天來看都是反動的做派。
而且商鞅變法的本質思想就是“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讓百姓始終保持貧困”,《史記》里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看上去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卻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但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他們才會為了生存疲于奔命,努力勞作干活,國家可以雙倍強盛。
這對最開始“大病”下的秦國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當秦國已經足夠強大,民眾應該好好發展的時候,國家百姓仍然過度貧窮,這就是在自殺,所以秦惠文王無論是為權力還是為民憤,商鞅都會被處死。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他让秦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何以车裂结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安阳市的辖区调整,河南省的第9大城
- 下一篇: 陕西神木石峁博物馆建成开放,有哪些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