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第一章: 引言
| 定義: |
|---|
| 衍生產品(derivative)是指某種更為基本的變量派生出來的產品,衍生品的標的變量常常是某種交易資產的價格。例如,股票期權就是由股票價格派生出來的衍生產品。 |
1.1 交易所市場
在衍生品的交易中,人們所交易的是經過交易所標準化之后的衍生產品。
交易手續是由交易所的清算中心負責。清算中心是兩位交易員之間的中介,并對交易風險負責。這樣的優點是交易員不必顧慮對手的信用問題。因為交易所清算中心要求兩位交易員都在清算中心儲存一部分的保證金。
期貨類交易所
芝加哥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CBOT)就是為了將農場主和商人聯系起來,將所交易的谷物進行數量和質量標準化。幾年后CBOT開發的最初期貨類合約(將至合約–to-arrive-contract)讓投機者發現可以替代對谷物的直接交易。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CME)也是期貨交易所。
期權類交易所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CBDE)首先定義了期權合約。1973年開始交易16種看漲期權,4年后,開始交易看跌期權。期權的標的資產包括外匯、期貨合約以及股票和股指。
電子交易市場
最初的交易市場是公開喊價系統(open outcry system)即在大廳內面談、喊叫和復雜的手勢交易。現在演化為電子交易即借助計算機來交易。電子交易促成了高頻率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與算法交易(algorithm trading)。
1.2 場外市場
場外市場(over the counter,OCT)是指不在交易所進行的交易,其參與者為銀行、基金經理、大型金融機構以及一些大公司。
進行交易的聯系方式多通過電話,電子郵件或者經紀來進行聯系。場外市場也有一個類似交易所清算中心的第三方及中央交易對手(central couterparty,CCP)進行雙邊清算
金融機構通常是市場上流行產品的做市商(market maker)即他們要隨時準備買入價(bid price)和賣出價(offer price)。
| 概念: |
|---|
| 系統風險: 當一家金融機構宣布破產時,它所產生的連鎖反應會導致其他金融機構破產,從而威脅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
2007年信用危機前,場外市場不受監管約束。但是信用危機之后,場外市場受到了許多制度的制約:
- 交易方式: 必須按照互換交易執行場所(swap execution facilities, SEP)規定的方式交易標準衍生品。
- 交易場所:大多數標準衍生品交易,世界上許多地區必須使用中央交易對手。
- 所有交易必須想登記中心提供備案。
從而
- 改善市場透明度
- 改善市場有效性
- 降低系統風險
市場規模
交易所內進行的交易數量多但規模小,場外交易則數量少但規模大。
1.3 遠期合約
| 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 |
|---|
| 將來在某一指定時刻以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某一產品的合約。 |
| 即期合約(spot contract): |
|---|
| 立刻以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某一產品的合約。 |
遠期合約與即期合約的對比表
| 合約內容 | 參與者 | 地方 | 交易準則 |
|---|---|---|---|
| 遠期合約 | 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客戶 | 場外市場 | 未來某一制定時刻 |
| 即期合約 | 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客戶 | 場外市場 | 立刻馬上 |
| 多頭寸(long position) |
|---|
| 同意在將來某一時刻以約定價格買入資產的一方:注意是交易的一方 |
| 空頭寸(short position) |
|---|
| 同意在將來某一時刻以約定價格賣出資產的一方:注意是交易的另一方 |
1.3.1 遠期合約的收益
符號:
KK:執行價格(交割價格)
<span class="MathJax" id="MathJax-Element-2-Frame" tabindex="0" data-mathml="ST" role="presentation">STST:資產到期時的市場價格
合約中的多頭方必須以KK的價格買入價值為<span class="MathJax" id="MathJax-Element-4-Frame" tabindex="0" data-mathml="ST" role="presentation">STST的資產,同樣,多余遠期合約的空頭方來說必須以KK價格賣出到期時價值為<span class="MathJax" id="MathJax-Element-6-Frame" tabindex="0" data-mathml="ST" role="presentation">STST的資產。
遠期合約收益計算公式:
| 交易方 | 收益 |
|---|---|
| 多頭方 | ST?KST?K |
| 空頭方 | K?STK?ST |
1.3.12 遠期價格和即期價格
| 即期價格 |
|---|
| 當前的價格 |
| 遠期價格 |
|---|
| 交易時,即期價格加上持有成本。根據商品情況,持有成本的考慮的因素包括倉儲、保險和運輸等等。 |
1.4 期貨合約
| 期貨合約(forward contract): |
|---|
| 將來在某一指定時刻以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某一產品的合約。 |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期貨合約的定義與遠期合約的定義一模一樣,但是,兩者的區別在于期貨合約交易必須在交易所進行,而遠期合約是場外市場進行交易。
注意:
交易所對期貨合約進行了一些標準化,期貨合約的交易雙方并不一定知道交易對手,交易所設定了一套機制來保證雙方履行承諾。 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所是芝加哥交易所(CBOT)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 標的資產: |
|---|
| 商品和金融資產。商品包括豬肉、活牛、糖、羊毛、木材、黃銅、鋁、黃金和錫。金融資產包括股指、貨幣和國債。 |
金融媒體會定期公布期貨價格,同其他資產一樣,這一價格由資產的供需關系來決定。
1.5 期權合約
期權產品在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均有交易。期權產品共分為兩類: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和看跌期權(put option)。
幾個概念:
| 看漲期權是指持有者有權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以某一特定的價格買入某種資產。 |
|---|
| 看跌期權是指持有者有權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賣出某種資產。 |
| 到期日(expiration data)或期限(maturity)是指期權合約所指的特定時間。 |
| 執行價格(exercise price)或敲定價格(strike price)是指合約中所說的特定價格。 |
| 期權的買入方稱為持有多頭(long position),期權的賣出方稱為持有空頭(short position) |
注意:期權是賦予持有者去做某一項事情的權利,當然持有者可以選擇不去行駛這一權利。與遠期和期貨合約相比,后兩者雙方必須買入和賣出標的資產。
期權的參與者:
- 看漲期權的買方
- 看漲期權的賣方
- 看跌期權的買方
- 看跌期權的賣方
簡單理解期權的買賣:
1. 看漲期權的買方 vs 看漲期權的賣方:
案例:投資者向經紀人發出購買股票12月份看漲期權指令,期權執行價格為880,經紀人會向CBOE的交易員傳遞購買指令,從而完成交易。期權的價格為1股56.30美元,美國美分股票期權合約為100股,因而投資者必須通過經紀人向交易所主任56.30*100=5630美元,然后看漲期權的賣方會收到交易所轉給的這5630美元(期權費)。
我們的合約為將來某時刻以每股880的價格買入100股谷歌股票(期權的標的物)的權利,假設到期日時候股票價格高于880,如1000美元,意味著看漲期權買方以每股執行價格880美元買入1000元的谷歌股票,因為花少的錢買實際價格高的標的物,所以買方肯定執行來賺錢,那么買方賺了(1000-8800)*100-5630=6370美元。那么看漲期權的賣方呢?由于必須以880美元每股賣出1000元的股票,所以損失12000美元,但是買方當初購買option的時候付給了賣方5630美元,所以賣方損失了6370美元。
由此看出,看漲期權買方希望漲,漲的多,賺的多,因為我花少的錢買了高的標的物,賣方肯定希望跌,既然賣了肯定是不看好漲,跌了的話,買方肯定不會用高的執行價格購買低價的標的物,因此合約不執行,那么賣方從而賺取期權費。
2. 看跌期權的買方 vs 看跌期權的賣方:
假定投資者以31美元的價格賣出執行價格為840美元的看跌期權,那么put的賣方立即會受到31.00*100=3100的期權費。那么如果股票價格高于840美元,如1000美元每股,那么(如果買方在到期日執行的話)意味著買方將會以840美元賣出價值1000美元,那么該合約肯定不被執行,因此賣方獲得3100的期權費。但是,如果股票價格在到期日跌到800美元,那么買方肯定會執行合約,因為按照合約他將會以840美元的價格賣出800美元的標的物,因此會盈利(840-800)*100-3100=900美元。那么看跌期權的賣方呢?買方不得不以840美元的高價買入價值只有800美元的股票,直接損失(840-800)*100=4000美元,但是在看跌期權交易的時候有3100美元的期權費,因此相當于有3100美元的補償費,因此看來,損失為900美元。
由此看出,看跌期權買方希望跌,跌的多,賺的多,因為我花高的價格賣了低價格的標的物,賣方肯定希望漲,既然賣了肯定是不看好跌,漲了的話,買方肯定不會用低的執行價格賣出高價的標的物,因此合約不執行,那么賣方從而賺取期權費。
綜上:1. 總結就是合約不執行,賣方永遠只賺取期權費,雙方在買合約的時候期權費由交易所轉給。2. 理解好期權的定義,期權的買方既然購買了期權那么合約就在買方的手里,因此權利由買方決定買(看漲)還是賣出(看跌)標的物。
1.6 交易員的種類:
對沖著(hedger),投機者(speculator)以及套利者(arbitrageur):
| 對沖著采用衍生品合約減小自己所面臨的由于市場變化產生的風險 |
|---|
| 投機者利用這些產品對今后市場變量的走向下堵住 |
| 套利者利用兩個或更多相互抵消的交易倆鎖定盈利 |
1.7 對沖者
1.7.1 利用遠期進行對沖
|外匯風險(ForeignExchangeExposure)是指一個企業的成本、利潤、現金流或市場價值因外匯匯率波動而引起的潛在的上漲或下落的風險。外匯匯率波動既可能給企業帶來損失,也可能給企業帶來機會。由于美元仍然是國際上最主要的貨幣,世界各國主要的官方儲備仍是美元。|
|————–|
案例一:
假定一公司A知道3月后將會買入商品,向一家公司A’支付1000萬英鎊,則該公司從金融機構買入3個月期限的遠期合約對沖,其匯率為1.5538(英鎊(GBP)/美元)。這樣實際效果就是等價于向A’支付1.5538*10000000=15538000美元(遠期合約必須執行!)
分析:如果3個月后匯率變為1.4000,那么該公司如果沒有對沖,需要支付14000000美元,這數量小于1.5538000,所以比選擇對沖更好;如果匯率變成了1.6000,那么如果沒有選擇對沖,須支付16000000美元,此時公司希望當初選擇了遠期合約進行對沖!
案例二:
假定公司B,在今天得知3月后將會向公司B’出售商品獲得3000萬英鎊,該公司可以購買3個月遠期合約以1.5533的價格賣出3000萬英鎊。這樣做的實際效果是收入美元1.5533*30000000=46599000美元。(這里都不考慮利息貼現!)
假設3月后匯率低于1.5533那么公司以更高的價格賣出英鎊,那么他們當然希望做了對沖,但是如果匯率高于1.5533那么公司希望自己沒有進行對沖。
總結:1. 遠期對沖考察的還是對遠期合約定義的準確度把握;2.對沖的目的就是減小風險,對沖后的實際結果并不一定能保證比不對沖好。
1.7.2 采用期權對沖
|首先再提及一下就是期權和遠期合約的不同:不一定必須執行和一定執行的關系|
|——|
假設某投資人手里擁有1000只某種股票,每股28美元。該投資人擔心2個月后股票價格會下跌,所以他想買入保護。因此他在CBOT買入10份2月期限的看跌期權(每份對應100只股票):2月后該投資人以執行價格27.50美元的價格賣出1000只股票。按照CBOT公示的價格,如果期權報價為1美元,每份期權合約費用為100*1=100美元,對沖的整體費用為100*10=1000美元。
分析:如果市場價格低于27.50美元每股,那么看跌期權買對了!因為他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賣出股票因而收入27500美元(不考慮利息),減去對沖費用(期權費!)則手頭有26500美元。也就是說只要股票低于26.50美元,那么看跌期權會有盈利。如果股票價格高于27.50美元,那么投資者不會以如此低的價格賣出股票,合約不執行,那么擁有的實際收入將高于26500美元(考慮做對沖所繳納的期權費)。
因為采取了對沖,鎖著股票價格的波動,投資這持有的頭寸價值至少為26500美元,如果不采取對沖,股票狂跌是很難接受的!見下圖:
1.7.3 比較
| 期貨合約來中和風險的形式是通過設定買入和賣出標的資產的價格來對沖;而期權是提供了價格保險。當價格向不利仿效變化時,期權產品對投資者提供了保護。但同時又能使投資者再加個向有利于方向變化時盈利。與期貨不同,擁有期權需要付費。 |
|---|
1.8 投機者
**對沖者是想避免面對資產價格不利波動的風險敞口,而投機者卻建立頭寸:他們或者對資產價格上漲下注,或者對資產價格下跌堵住。
1.8.1 利用期貨進行投資
一位美國(美國人用美元)投資者認為英鎊(相對美元)在今后兩個月升值。當前匯率為1.5470.
第一種做法,立刻買入250 000英鎊,然后兩個月后以更高的價格賣出該英鎊。
第二種做法,從CME進入4份兩月期貨合約多頭,期貨價格為1.5410,每份合約是買入625 000英鎊。
1. 如果兩月后匯率為1.6000(漲),那么第一種做法為盈利(1.6000-1.5470)*250 000=13250,第二種做法為(1.6000-1.5410)*250 000=14750.
2. 如果兩月后匯率為1.5000(跌),那么第一種方法損失(1.5470-1.5000)*250 000=11750,第二種做法損失為(1.5410-1.5000)*250 000=10250美元
第一第二做法區別在于:第一種即期做法需要手頭有資金而第二種做法只需少量的資金作為保證金。
| 期貨市場使投機者取得杠桿效應:投資者只需要投入少量資金基于可以建立很大的投機頭寸。 |
|---|
還有一個問題:
這里大家發現采用期貨的做法反而損失小盈利多,是不是采取期貨做法投機更好?那就大錯特錯了!第一是因為沒有計算這兩個月第一種做法的利息;第二種是因為這里取的數值的原因,假如投機者購進的兩月份期貨價格為1.5480,那么即使匯率增長至1.6000,那么收益肯定不如即期買入英鎊劃算;如果匯率兩月后跌,期貨做法虧損的也更多。所以,投機的期貨做法并不一定實現真正的套利。
1.8.2 利用期權進行投機
假設一位投機者認為公司股票在兩個月后股票會漲,加入現在股價為20美元,執行價格為22.50美元的看漲期權,期權價格為1元每份。假設現在投資者手頭有2000元,有兩種做法:
1. 購入100只股票坐等升值
2. 購入2000份看漲期權。
假如:股票兩月后漲至27美元,第一種做法會盈利100*(27-20)=700美元;第二種做法是會執行該看漲期權,收入2000*(27-22.50)-2000=7000美元。
又假如:股票兩月后跌至15美元,第一種損失100*(27-15)=500美元;第二種做法不會執行看漲期權,那么會損失期權費2000美元
總結與期貨類似,期權給投資者提供了杠桿效應,對于一項投資,使用期權會放大最終的經濟效果,好的收益更好,壞的收益會使投資者喪失全部的投資。
1.8.3比較
期權和期貨相比:投機者利用期貨,潛在的收益和損失會更大,但是期權不管市場都沒糟糕,最多只會損失期權費。這里也體現了期權對沖風險的作用。
1.9 套利者
套利者是同時進行兩周或更多的交易來進行無風險盈利。
舉簡單例子:加入同一支股票如果在紐約交易所(NYSE)價格為150美元,同時在倫敦的價格為100英鎊,相應的匯率為1.5300美元,那么我們簡單理解下怎么去套利。我們首先劃算下單位,該股票在美國市場價格為150美元,但是在英國的價格為153美元,這跟倒騰菜一模一樣,肯定是從價格低的地方買入再運到高的地方賣,所以就是在紐約買入100分股票并同時在倫敦將股票賣出,每股套利3美元。當然這里忽略了股票市場跟外匯市場的交易費用(在倒騰菜的地方就是忽略了運輸成本和地攤稅)。**
注意:上面的逃離機會不會持續太久,隨著套利者在紐約買入股票增多,供需關系會導致股票價格上漲,類似倫敦那邊會導致股票英鎊下跌,因此很快會使兩者趨于平衡。
正是由于套利者的存在使得大多數金融市場存在很小的套利機會。
1.10 危險
風險控制必須懂,時刻問自己:“問題會出現在哪里?”并且要常問:“如果問題出現,我們的損失會有多大?”
第一章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第一章: 引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TopCoder中插件的用法
- 下一篇: UcSTAR统一通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