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教育已在悄然转变,国际学校拿什么吸引学生?
原標題:公立教育已在悄然轉變,國際學校拿什么吸引學生?
文 / Brady
STEAM教育是由美國提出的一種課題型綜合教育模式,國內的很多國際化學校對于STEAM課程創設方面也做很多嘗試和努力。在我國體制內教育,SATEM課程作為科創課程,也是備受重視。中國基礎教育部分的理科成績一直很好,“重理輕文"甚至變成了中國學生的一個標簽。近年來,伴隨科技發展,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日益加劇,致使我們無論從國家層面到學生層面,對科創內容的重視程度都明顯提升,例如2022年的“新課標”更是將開展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提至一年級。
中國的公立教育雖然仍被大多數人詬病,但我們仍應看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科創課程的發展,很多優秀的公立學校的科創教育已經不再是"刷題"那么簡單,對于國際化學校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方面,尤其在北京這樣的教育發達城市,政府支持,學校努力,已探索出一套非常豐富的科創課程體系。
科創人才的國內升學通道
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科創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透視近年我國發展現狀和教育改革不難發現,國家及各地相繼出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意見》等政策,著重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大力推行“科技特長生”政策和“強基計劃”。在此情形下,科創人才培養被置于重要地位,科創教育也成為人才發展的新通道。
聚焦到北京,其通過強基計劃、自主招生、“1+3”項目等多元的升學渠道對科創人才的發展予以保障。
高校自主招生和強基計劃
首先,教育部推出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強基計劃為科創人才的升學提供了通道。
自從2003年開始,我國就通過實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允許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以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2020年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從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
而強基計劃和自主招生的主要區別在于,自主招生選拔主要面向“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而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在專業方面,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專業范圍;強基計劃有重點相關專業范圍,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相關專業安排招生。
同時,兩者的入圍依據也有較大差別。“強基計劃”的入圍依據是考生高考成績,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而“自主招生”的入圍依據主要是考生的申請材料。
據悉,2020年強基計劃全面推行后,3年來已有1.9萬余人通過強基計劃進入39所985院校。其中進入清華、北大的占三分之一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從每年高校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來看,名校更青睞于招收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的特長生。也就是說,良好的競賽成績是學生參加高校強基計劃的加分項和重要考察內容。
北京1+3項目
作為免中考的升學項目,北京市每年還有大批學生通過“1+3”項目(所謂“1+3”人才培養試驗,是指學生在初二年級結束后進入“1+3”人才培養試驗學校,在試驗學校連續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學習。此類試驗項目意在貫通培養學科拔尖型人才,或為構建探索人才貫通培養的立交橋。)“1+3”項目也是部分熱門高中提前留住本校及獲得其它學校初中優質科創人才生源的方式之一。
2016年,北京市首次在城六區一般初中校實施1+3項目。2022年“1+3”項目不再面向初二年級學生選拔性招生,而是以“搖號”的方式在校內隨機選擇。而在今年,北京“1+3”項目由“搖號錄取”變為“綜合素質評價+面試錄取”。
在“1+3”項目的人才培養方式方面,不同學校科創人才的培養特色有不同。牛欄山一中1+3項目定位為理科特色創新人才培養實驗項目;五十七中學1+3以科技創新實驗為特色......
由于參與1+3項目的學校和招生計劃數量較多,學生在報考時選擇契合自身特色的學校尤為重要。
北京科創人才培養的經驗
科創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總布局上,北京市教委進行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平臺搭建等,并由學校進行深度探索。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借助這一契機,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在2008年在高中階段面向所有學生開始實施“翱翔計劃”。該計劃不以智商測試或考試成績作為選才標準,更關注學員學有余力、對研究有興趣、有創新潛力三項特質,各區各校廣泛參與。
在科創等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北京公辦學校主要在完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縱向銜接、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實現平臺支撐、課程引領,搭建起系統的長效機制。
機制:體系化培養
從學校培養機制看,北京推動科創人才的連續性、體系化培養,以實現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和一體化培育。
在科創等拔尖人才的機制培養方面,北京公辦學校主要以兩種方式提供體系化協作培養。一是由學校自身打通基礎學段,形成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二是學校與大學等聯合開設課程等進行深度合作、改革培養和評價機制等多種方式,讓“長周期”“一體化”培養成為可能。
例如,人大附中是國內最早開展超常兒童教育的中學之一,起步于1985年。2010年獲準成立了人大附中“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模式試驗基地”,目前人大附中已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體系化的科創等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
北京市一零一中等學校以實驗班等形式探索中學和大學聯合培養的可行路徑,并向下延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北京市一零一中與國科大合作在圓明園校區試點開辦“國科大科技創新實驗班”。而在今年,該校與清華大學達成合作,開設“清華大學創新實驗班”,成為清華大學在北京的首家拔尖創新人才大學中學銜接培養基地。
課程:學院制、進階式的課程打造
為具體落實拔尖創新人才和強基計劃等,北京多所公辦學校以學院或分院為主的課程構架模式,搭建行科創人才課程體系,以實現專門化、個性化的平臺培養。
例如,北京一零一中創設以翔宇學院、英才學院、GITD學院、鴻儒學院四大學院組成的課程構架。其中,英才學院用于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GITD學院用于全球創新人才培養。
該校英才學院并下設四大書院,分別聚焦學科競賽、科技前沿、人文方向、領軍方向,并與清華大學合作架構了一系列STEAM課程等特色課程,如基于3D打印的STEAM課程、基于機器人的STEAM課程、海洋生態STEAM課程、Fablab創新實踐課程等。
同時針對科創人才等,北京公辦學校普遍進行了“基層、擴展、拔尖”三層階梯化的課程設計。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創新發展學院基于學生興趣及發展規劃設置人工智能、人文經濟、生化、航天四領域的課程,并在此基礎上打造進階式的課程,創設了豐富系統的“三層四領域”學院課程體系。
圖源:北京市第十一中學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創新發展學院依據學生學段及能力差異,課程層次上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類課程、榮譽型課程。基礎性課程普適性強、難度低,用于激發學生對于領域的認知,同時開拓前沿視野。拓展類課程是通過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等,提升學生領域綜合素養。榮譽型課程為頂端課程,涵蓋面向學有余力的拔尖學生開設的學科競賽、創新項目、大學先修課程等。
圖源:北京市第十一中學
該校創新發展學院的課程培養不僅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且在小學及初中階段設立了學院課程班,以推進創新人才一體化培養路徑的探索實踐。
與之類似,北京一零一中了構建“三層八維”的開放性科學課程體系,以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其中,“三層”指的是基礎能力、拓展融通、實踐創新;“八維”則是根據國家新課程改革中的要求進行了八個維度的整合。其中,拓展層面和拔尖層面的課程主要由校內外教師自主開發和實施。
圖源:北京一零一中
北京一零一中“三層八維”課程體系的基礎層面的課程主要有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數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國家基礎科學課程,也包括藝術、文學等利于科學創新思維培養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基礎與科學精神。
拓展層面的課程有科技選修課、創新活動課、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課程等,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可自主選擇的拓展性科學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與科學實踐參與素養。
拔尖層面的課程主要面向部分拔尖創新人才,如特色書院課程主要面向學森書院、圓明書院的學生,創新研究課程主要面向對科技創新研究有興趣、有潛質的學生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專業發展與實踐創新素養。
此外,部分北京公辦學校還與國外高中等達成合作,引進并融合了國外的科創課程體系。2014年,清華附中與美國托馬斯·杰斐遜科技高中簽訂協議,在科創教育課程和師資上進行了深度互動與合作。
清華附中在2015年通過與美國托馬斯杰斐遜科技高中合作建設了6個高研實驗室,分別以能源系統、地理信息、計算機科學、機器人與自動化、生命科學、分析化學為主題進行研究,為學生們搭建了科技創新平臺。
競賽活動等提升科學素養
在構建課程體系外,北京公辦學校還通過科學選修課、創新活動課、科技社團活動、研究性學習、野外科學考察等豐富多彩的方式來實施科創教育,以提升學生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
例如,清華附中搭建科創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社團活動在各個領域實踐研究。該校有些學生是昆蟲愛好者,學校便為其提供養各種昆蟲的場所,讓其在自由寬松、鼓勵探索的氛圍中有所成就。
此外,清華附中還通過增加科學課題研究實踐、調整專用科學研究場地、對接大學和科研院所、舉辦各類科技活動、參加科技創新論壇等等各種高影響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國內外主要科創類競賽
從國內拔尖人才和強基計劃等實施看,眾多名校在高、中考前陸續會出臺“科技特長生”的招生計劃,提前選拔及擬定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透視這些招生簡章不難發現,良好的競賽成績對于學生升學來說無疑是“硬通貨”。
例如,強基計劃的招生對象非常明確,第一類為高考成績入圍者,第二類為競賽成績破格入圍者。破格入圍的條件極高,競賽生需要拿到銀牌及以上獎項才能夠入圍,且入圍后還需要再次進行校測,并以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折算成綜合成績,擇優錄取。同時競賽所展現學生的綜合評價,也被高校廣泛認可。
下面,新學說將不完全介紹國內外主要的科創類競賽。限于篇幅,國內科創類競賽可詳見教育部文件。
向下滑動閱覽
教育部公布的44項競賽白名單
一
國內主要科技類競賽
1
丘成桐中學科學獎
圖源:丘成桐中學科學獎 官網
丘成桐中學科學獎成立于2008年,現已形成以科學為總體框架,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經濟金融建模六大學科為基礎的中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該賽事目前已累計超2000余所學校,12000余支隊伍參與覆蓋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和北美、新加坡等多個海外地區。超過50%的獲獎中學生經推薦分別進入清華、北大、哈佛、MIT、耶魯和普林斯頓等中外知名大學就讀。
官網
http://www.yau-awards.com/
2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圖源: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官網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基金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大賽每年約有1000萬名青少年參與。
參加不同層次的活動,經過選拔,500多名的青少年而且已與國際上許多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建立了聯系,每年都從大賽中選拔出優秀的科學研究項目參加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歐盟青少年科學家競賽等國際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
官網
https://cyscc.org/castic/#/home
3
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
圖源: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官網
“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自2017年首屆活動舉辦以來,始終堅持“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向青少年普及人工智能科技知識,引導青少年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增強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在發現和培養一批優秀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人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廣大中小學校、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良好的影響。
官網
http://aiic.china61.org.cn/7Oesc
4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
圖源: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官網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由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辦,旨在向那些在中學階段學習的青少年普及計算機科學知識;給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供動力和新的思路;給那些有才華的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通過競賽和相關的活動培養和選拔優秀計算機人才。
該競賽及相關活動遵循開放性原則,任何有條件和興趣的學校和個人,都可以在業余時間自愿參加。NOI系列活動包括: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和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網上同步賽、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冬令營、選拔賽和出國參加 IOI。
官網
https://www.noi.cn/gynoi/jj/
二
國外主要科創類競賽
1
英特爾科學獎
圖源:英特爾科學獎官網
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前身是始于1942年的“西屋科學獎”,1998年改為英特爾科學獎,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它是美國公認要求最高、最精英的高中科學研究競賽,也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的高中生科學競賽獎項。
英特爾科學獎旨在宗旨鼓勵年輕學生探討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培養他們解決未知社會難題的必備技能。該大賽由各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擔任評委,評選300人進入半決賽,之后再選出40人入圍決賽,最后公布大賽前十名。
官網
https://student.societyforscience.org/regeneron-sts
2
英特爾國際科學工程
圖源: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官網
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前身為科學服務社于1950年創辦的美國中學生科學博覽會。它是全球最大規模、最高等級、也是唯一面向9-12年級中學生的科學競賽,享有全球青少年科學競賽的“世界杯”之美譽。
官網
https://student.societyforscience.org/intel-isef
3
ISSDC
圖源: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官網
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International Space Settlement Design Competition)是全球太空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高中生競賽,源自美國最大的青少年組織——美國童子軍(Boy Scouts of America)在1984年的夏季項目,面向全球8-12年級的學生開放。
該競賽最早由一群美國航天航空領域的專家、工程師和宇航員發起,并于1994年首次舉辦。在全球總決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學生很多都被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名校錄取。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要求參賽選手需要組成12個人的團隊,按照Request For Proposal(RFP)的要求,設計自己獨特的太空城市方案。
官網
http://www.spaceset.org/
4
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
圖源: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
IRO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International Robot Olympiad) 簡稱IRO,創立于1998年,是由IRO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ROC)每年定期舉辦的國際性機器人比賽。IRO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指導與監督下舉辦的首個國際性機器人大賽。
此大賽可媲美數學奧林匹克大賽或物理奧林匹克大賽,通過比賽的形式給學生們提供一個交流科學技術的平臺,激發孩子的潛能,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在學習機器人操作方法的同時培養其科學意識和創新意識。到目前為止,IRO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參賽國家共有31個會員國,參賽總人數超過10萬人。
官網
http://www.irochina.com
科創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相關,為“潛才”構建長遠培養、系統培養的整體架構,未來“顯才”的涌現才能成為必然。北京公辦學校的科創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研究梳理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探索建立打通大、中、小各學段的銜接培養機制。同時,其不僅從系統、完善的課程體系來滿足學生需求,更依靠校內外聯動來推進科創教育的普及,從學校培養到協作體共同培養,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多元化。
但從教研能力上看,考慮到教育的不均衡,我國各地公辦學校開展科創教育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公辦學校校內自主研發的科創課程,無論是在課程內容、教學目標還是教學細節上仍有改進空間。在新課標和雙減等教育政策要求下,公辦學校面對師資、硬件等方面的難題,將校外科創教育機構的相關經驗引入校內或通過校際合作,或是破解方向。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公立教育已在悄然转变,国际学校拿什么吸引学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梦到被剃光头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女人梦到菩萨预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