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哈马斯反坦克突袭,以军打造的“装甲大营”是咋回事?
之前談以色列國防軍總體戰略的時候,我們就講過,以軍的策略是“一刀兩半,三路合擊”。
既然一舉蕩平加沙地帶做不到,那就先從其蜂腰部下手,一把大刀從建筑物稀疏的地帶插過去,先把它截成兩半再說。這樣以軍的直接軍事目標,就只是一小半的加沙地帶,首先就把任務難度降低了一大半。
所謂“三路合擊”本質上是施行包圍戰術,將最核心的加沙城四面全部包圍,實施字面意義上的圍城戰。
這種圍城戰很好理解,2022年2月到5月,俄軍打馬里烏波爾就是如此;馬城體量50萬人口,守軍1萬多人,俄軍硬仗打了一個多月,圍困戰打了一個多月,最后完勝。
而加沙作戰,哈馬斯在戰區的可戰之兵不會超過2萬人,其技術裝備和訓練度也不及烏克蘭正規軍;加沙城雖比馬里烏波爾大,但以軍動用的兵力可也比俄軍多好幾倍,真圍起來打的話,以軍自詡還是有信心解決的。
但是以軍沒想到的是,盡管在作戰難度上已經自我放低,但卡桑旅的軍事素養卻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高,所謂三路大軍進擊看起來漂亮,推進起來卻并不輕松,卡桑旅的反坦克小組總能從犄角旮旯沖出來,如此對以軍造成的累計折損是后者不愿承受的。
因此數日來以軍在表面上的推進進展并不大,但實際則改換速通戰術,玩起了“結硬寨,打呆仗”的那一套。
尤其是在擊穿蜂腰地帶的那一路以軍,開始在裝甲推土機的助力下,接連挖出了6個“土圍子”據點。每個“土圍子”內布置大量的坦克、裝甲車。
卡桑旅無力拿下這樣的“土圍子”據點,而以軍則可以不斷完善這樣的據點,并形成在整個蜂腰部位的軍事封鎖帶。
這一手其實要比直接的攻城戰,更毒辣。
因為哈馬斯所控制的是整個加沙地帶,而其躲避以軍空襲,保存實力,并隨時出擊的依托是其復雜的地道系統。
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聯通加沙南北的位置上,肯定有哈馬斯的主地道;以軍控制蜂腰地帶的目的,不僅僅是在地表截斷通道,更重要的是找到并破壞掉下面的這條主地道。甚至可以在其接口的位置,進一步摸索,作為破壞加沙地道系統的切入點。
這樣的戰斗,可能不一定會呈現得多么激烈,但于戰局而言卻至關重要。
因為以色列國防軍之于哈馬斯武裝,最大的優勢不是什么重甲部隊,而是它的體量和補給優勢。如果以軍通過單獨的戰斗直接擊敗哈馬斯,這固然好;然而現如今以軍的狀態,通過直接硬戰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
但換個思路想,哈馬斯在城北的卡桑旅部隊,總得吃喝;當然吃喝問題好解決,它的彈藥總不是無限的。
在以軍事實上能夠切斷加沙北部戰區哈馬斯的供應之后,哈馬斯的彈藥尤其是反坦克彈藥就會打一發少一發。
以軍現在采用的結硬寨打呆仗戰術,如果能夠避免零散車輛的冒進,而是以集群活動的方式進出,它就是硬耗,也可使得哈馬斯的彈藥消耗甚速,而骨干兵員的折損過快。
因為卡桑旅手中的骨干兵員至多不過四五千人,在以軍聚團活動方式下,反坦克手作戰的代價會更大,有效的擊中戰例會速減。
而且以哈馬斯武裝的彈藥質量和以軍裝甲車輛的防護水平,它也確實不能保證全部擊毀。
待哈馬斯的兵員折損、彈藥耗盡之際,以色列的部隊再大舉入城,到時候只能使用輕武器的哈馬斯兵員,可是真不能對以軍的重甲造成威脅了——即便后者的協同就是一坨翔的水平。
所以,對哈馬斯武裝當前取得的戰果,應當承認稱得上顯赫,而且大量的近戰殲敵戰例,確實值得一說;對于以色列國防軍表現出的戰斗意志及戰斗能力,基本上踩地上踹幾腳都成,它連烏克蘭領土防衛旅都不如。
但是,如果以軍堅持采用穩扎穩扎的消耗戰術,還是應當保持清醒認知。不應認為哈馬斯目前取得的這些戰果,就代表后面的仗會一帆風順,以軍就真的不堪一擊了。
事實上,以輕兵武裝在毫無外援的狀態下,對抗兵力、后勤都遠超己方的來敵,作戰難度之大是空前的。前期的仗打得好些,是因為回旋余地和作戰資源尚多;越到后期,這仗才會越難打;尤其是兵員持續損耗,物資彈藥殆盡的情況下。
因此,對于哈馬斯武裝而言,對于以軍的持續戰力要有客觀認知,切不可追求暫時的更大勝利,過于消耗骨干兵員以及作戰物資,更不要強行打消化不了的仗。
甚至在當前的作戰環境下,它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示弱,引誘以軍冒進,并在后者脫離土圍子裝甲大營之后,依托有利地形打出幾個損耗少,而戰果大的勝利來。
因為以軍雖然血條厚,但它也有個致命弱點就是死不起人。加沙戰事的根本性轉機,只有在哈馬斯能確實干掉以軍更多兵員,以及堅守更長時間的情況下,方可達成。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面对哈马斯反坦克突袭,以军打造的“装甲大营”是咋回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床虱危机为什么席卷全球?吸食人血量是蚊子
- 下一篇: 歼10C/S抵达迪拜,引起阿联酋空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