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学佛陀一样有孝心
我們要學佛陀一樣有孝心
中國是一個一直都尊崇孝道的國家,歷史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典故,不管是神話故事中的“劈山救母”還是儒家的經典《儒家孝道》,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小故事。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沉淀,在中國,孝道一直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存在。適逢母親節到臨之際,我們更應該借此機會向我們的生身父母表達我們的愛意。因為作者是佛家的信眾,我對其余的教派的孝道了解并不是太深,也不敢妄加評論。當然,只是自己不敢加以評論,并不是說貶低別的教派,推崇佛教,不是這樣的,我們只是理性,客觀的來講述一個教派的孝道文化。
孝道,是孝順的意思,在古代指奉養父母所應該做到的。古代中國先賢認為,“孝”是一個“老”字,去掉下面以后,與“子”組合而成,和中國的象形文字中的“善事父母”的意思是相吻合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孝是子女對于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在家庭中,子女對于自己的父母一種感恩,順從的表現。孝作為倫理觀念的出現,最早形成在我國的分封制時期,主要指,孝順祖先,傳宗接代的意思,并且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的色彩。
在佛教的浩瀚如煙的典籍中,關于對孝道描述的經典有很多,其中最能被我們熟知的就是《地藏菩薩本愿經》和《盂蘭盆經》兩部經典著作。佛教的經典,從來都是教人規規矩矩的做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同時我們也應該將世間所有的父母都當做我們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把一切眾生當做是我們的兄妹,將他們看做是我們的親人。在中國的封建時期有一段時間是反對佛教的,認為佛教是“無父無君”我想說的是,這對佛教的誤會實在是太大了。
真正的佛教文化是“至孝”,佛教的信眾出家以后,為了解救自己和別人的痛苦,應當更加勤奮的修行,在自己修行佛道以后,更好的利益眾生,以及自己的七世的冤親債主。從而發心,讓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痛苦,脫離輪回,能夠將自己的福德回饋給一切有緣眾生,從而行菩薩道,救濟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
有些人認為世尊釋迦牟尼是不孝的,是為了自己出家,而拋棄了自己的整個國家,其實這完全就是對佛教的不理解的說法,世尊是絕對孝順父母的。在佛經上記載,佛陀要出家,其父不準,一定要佛陀娶妻以后才可以,他只能順從,然后還娶了兩個妻子,后來,其父要世尊繁衍后代以后才可以出家,于是佛陀也沒有違背其父的意愿。這些都做到以后,其父沒有什么要說的了,這時,佛陀才選擇了出家。去尋求人生的真諦。
后來,佛陀的父親去世以后,佛陀親自回來舉行殤璃,而且這一切都是佛陀親力親為,然后和自己的兒子以及堂弟將其父的棺木抬到了自己經常說法的地方,但是這經常被人給忽略過去,釋迦牟尼的一生言行和說法,無一不是在對孝的擴大和表現。佛陀在得道以后,也曾為了報答自己的生母的恩情,曾在刃利天宮為其母說法,還特別為其宣講了令人感動的“地藏經”我們學佛的人對于地藏經肯定是特別熟悉的了,你看其內容,難道不是對孝道的真情流露嗎?這完全就是難能可貴的孝道思想啊,只是有些人認為出家就是不要自己的家庭,這完全就是對佛教文化的一種誤解。
我們現代人應當如何奉行孝道呢?有的人認為,父母生下了自己,是父母的恩德,這也不錯,但是你反過來想,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又何來這么一具人身呢?生育之恩是一方面,作為為人父,為人母的他們來說,是很想要我們的出生的,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去求子了。但是你要明白,這并不是父母單方面欠你的,同樣你也是虧欠父母的。要互相的感激,這樣的感情才可以維持長久,所謂的“母慈子孝”就是一種通俗的因果關系。就是每個人的付出和自己的回報成正比,然后心懷感恩之心,這樣關系才可以長久,融洽。
我們現代人,特別是學佛的弟子,都明白因果,也都知道輪回,所以,對于我們的父母,不要一味的索取,是的,父母生下我們來,他們是為了傳宗接代也好,為了能夠有人給他們養老也罷,但是,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又如何能夠這么茁壯的成長,如何能夠有這么好的機緣來接觸佛法呢?所以,我們應當更加的感謝他們,是他們讓我們有了這人天之相,是他們讓我們能夠聽聞佛法。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感謝他們呢?更何況,父母含辛茹苦的將我們養大,我們如果連感恩都做不到的話,又談什么修行呢?
所以,我們應當替父母分憂,讓父母覺得我們修行佛法是正確的選擇,讓他們認可我們所選擇的信仰。同時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能夠晚年幸福,健康常在!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隨喜贊嘆。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们要学佛陀一样有孝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临济宗演正观(12):邪淫之患
- 下一篇: 大安法师:回向的功德是否会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