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抗战时期光芒耀眼的黄埔系,解放战争怎么不会打仗了?
原標題:抗戰時期光芒耀眼的黃埔系,解放戰爭怎么不會打仗了?
作者:相忘于江湖
黃埔軍校在近代軍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人甚至套用了一句流行的說法,叫做“一個黃埔系,半部軍事史”。這一說法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黃埔軍校的重要影響。
黃埔軍校成立于1924年春,隨后兩年先后招生5期,并且舉行了影響深遠的東征和北伐。黃埔學生軍在兩次東征中表現不俗,但是在北伐孫傳芳、吳佩孚和張作霖的過程中表現一般,沒有“鋼七軍”和“鐵四軍”那樣八面威風。
“鋼七軍”是桂系起家的部隊,是李宗仁、白崇禧壓箱底的寶貝。而“鐵四軍”是我黨轉化和領導較好的一支粵軍,開路前鋒就是我軍第一個獨立掌握的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
這也似乎預示著一個道理,軍隊要強大,必須具備兩大要素:一是必要的歷史和傳統的積淀,比如成名較早的桂系;再一個就是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明確為誰打仗的道理,比如我軍的發源點葉挺獨立團。
北伐時期,黃埔系還處于萌芽和成長期,還沒形成戰斗力。
黃埔學生軍
接下來的土地革命時期,是黃埔系打磨成型的時期。
由于蔣氏和汪氏先后叛變,并且狼狽為奸“寧漢合流”從而拉開了雙方對戰的十年。在這十年間,黃埔系的少壯派軍官通過和南北軍閥的混戰,戰斗力越來越強。
在和各路軍閥角逐的過程中,蔣氏依靠黃埔系、土木系等中堅力量,西北軍馮玉祥,東北的張作霖紛紛退出歷史舞臺,余部被蔣氏兼并;山西土皇帝閻錫山,則偏安一??;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則在名義上成為蔣氏的屬下。
在平息了各路群雄以后,蔣氏和黃埔系又把目光轉向紅軍。
在對江西、鄂豫皖、湘鄂西等紅軍根據地多次“圍剿”中,黃埔系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在黃埔校友第一次“兄弟之爭”中,還處于絕對弱勢一方的紅軍損失了不少黃埔名將,像蔣先云、王爾琢、蔡申熙、劉疇西、孫德清等人。
背靠蔣校長這棵大樹乘涼的“天子門生”,在和紅軍激戰中飛黃騰達。
像王耀武、胡宗南、黃杰、李玉堂、李延年、李默庵、蔣伏生、俞濟時、李鐵軍、鄭洞國、關麟征、劉戡、杜聿明,都是在“圍剿”紅軍的戰斗中一步一步高升的。
到了抗戰時期,黃埔系成長為抗戰的中堅力量。
根據統計,僅僅全面抗戰期間,就有20萬黃埔生奔赴戰場,其中19萬捐軀,犧牲人數占正面戰場陣亡總數132萬人的14.4%,也就是每7個官兵陣亡就有一個來自黃埔。
1933年初的古北口,黃埔一期3個師長黃杰、關麟征、劉戡攜手抗敵。
全面抗戰爆發后,黃埔一期的湯恩伯在南口作戰,被著名記者范長江寫上了《大公報》,此戰殲敵1.5萬人傷亡3.3萬人,被蔣校長在日記中盛贊“罕世之名將”。
淞滬會戰的楊行保衛戰,胡宗南和34集團軍損失慘重,但死戰不退,甚至幾次暴露在敵機掃射下,接到撤退命令時胡宗南說:如果明天繼續堅守,我也要拔槍上火線頂班。
南京保衛戰,黃埔系陣亡的旅長有易安華、朱赤、高致嵩等人,團長有韓憲元、李昌齡、謝承瑞等人。忻口戰役,黃埔系有衛立煌、李默庵、彭杰如、劉戡、陳鐵和李仙洲等。
徐州會戰,黃埔系有鄭洞國、李延年、李玉堂、李仙洲、羅奇、黃杰、桂永清、王耀武等20多個軍師級指揮官。湘西會戰,十幾個高級將領都出自黃埔,如王耀武、施中誠、李天霞、李玉堂、王敬久、胡璉、侯鏡如、張靈甫等。
抗戰時期的將領們(左一王耀武)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黃埔系似乎不會打仗了。
在西北戰場,劉戡被彭總斬于馬下,胡宗南也沒占到半點便宜;在中原和西南戰場,趙錫田、黃維、廖耀湘成為劉伯承的階下囚;在華東戰場,被粟裕打敗的李仙洲被俘,李默庵隱退,戴之奇、黃百韜自殺,邱清泉被擊斃,杜聿明被俘。
至于黃埔驕子林總所在的東北和中南戰場,遭遇“滑鐵盧”的黃埔系就更多了:鄭洞國、范漢杰、鄭庭笈、廖耀湘被生擒活捉,潘玉昆、劉玉章、向風武、闕漢騫望風而逃,唯一給林總制造過麻煩的陳明仁,也在長沙起義。
范漢杰、廖耀湘等黃埔一期名將,均敗在韓先楚手下;企圖逃亡金三角的中將司令宋希濂,在大渡河畔也被俘虜,而我軍緊追不舍的僅有一個團長帶領的800人。
屢次三番逃過劉伯承、粟裕合圍的“狡如狐猛如虎”胡璉,盡管在金門給粟裕造成損失,但也無力回天??傮w而言,抗戰時期生猛的黃埔系,解放戰爭歸于平庸。
杜聿明被俘
為何抗戰時期的黃埔猛將,到了解放戰爭走向沒落?為何這些風光一時的黃埔系“天子門生”,在人民戰爭得汪洋大海中,大多從猛虎變成了病貓?
首先,蔣校長“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已經不像土地革命時期靈光。
如果說,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這樣的宣傳還有一定的迷惑性,還能讓黃埔系的“學生們”所接受或者部分接受。那么,經歷了抗日戰爭共御外侮的經歷以后,這些黃埔將領和國內廣大民眾一樣,對撕毀和平協定發起戰爭是極為不滿的。
其次,科班出身,并不等于實戰中一定比“泥腿子”更高級。
主席就是一個最鮮活的例子,他沒有進過軍校,卻在軍事戰略上碾壓一切科班出身的黃埔系、保定系、云南講武堂系、日本陸軍大學系等等。我軍最大的優勢,是善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紅大、抗大以及建國后的軍事學院,都遵循這一原則。
再次,兩軍統帥的差距,決定了黃埔系的最終結局。
蔣校長用人既有派系之分、地域之分,還有親疏之分、鄉黨之分;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勾心斗角,處處使絆子;蔣校長用人看似寬厚實則苛刻,容不得一絲一毫犯錯幾率。
主席則恰恰相反,海納百川、用人之長、廣開言路、不拘一格。
劉伯承解放重慶
最后一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抗日戰爭是正義之戰,所以黃埔系的抗戰受到舉國支持。而不得民心的內戰,不僅廣大民眾反對,就連一向扶持蔣氏的美、蘇等大國,對撕毀和平協定也都不贊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心相背就成了決定黃埔系命運的關鍵。
蘇中七戰七捷,我軍3萬對12萬,但是支前民工就有14萬人;濟南戰役,我軍攻城部隊14萬打援部隊18萬,支前民工50萬;淮海戰役,我軍60萬敵軍80萬,但是支前民工有540萬,一鍋熱騰騰的餃子和豬肉燉粉條,就能招降一個連。
所以,抗戰時期信心滿滿的黃埔系,面對處處堅壁清野、人走灶冷的廣大農村,只有一些孤零零的大中城市,抗戰時期再好的戰術、再大的斗志,都會變得不那么靈光。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抗战时期光芒耀眼的黄埔系,解放战争怎么不会打仗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基于pytorch的模型压缩和模型剪枝M
- 下一篇: 基于caffe的度量学习实现(Si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