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五谷(稻、黍、稷、麦、菽)都起源于哪里?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传统的五谷(稻、黍、稷、麦、菽)都起源于哪里?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稻:現在已知最早的水稻栽培,發生在1萬年以前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它們的始祖就是遍布于河湖灘涂和沼澤地的野生稻。在距今8000年左右,長江中下游地區已經普遍種植水稻。例如,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谷、稻根、稻稈堆積物等遺存。雖然栽培稻早已出現,但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數千年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水稻一直沒有成為占據絕對支配地位的食物來源,采集漁獵仍然是當地先民們的第一選擇。黍:(shǔ),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又稱"糜子",去皮后北方一般叫黃米,煮熟后比小米黏性更強。黍是最早被中國北方先民馴化的植物,由野生黍馴化而來,大約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栽培,到距今8000年的內蒙興隆溝遺址,黍已經廣泛出現。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北方傳統的粽子就是用糜子做餡的。稷:又稱谷子或"稷",脫皮后稱為小米,一種粗糙、抗旱的一年生禾草植物,有堅硬的外殼,防蟲、防潮。粟也是中國北方先民最早馴化的植物之一,由狗尾草演變而來,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黃河流域已經被廣泛栽培,在河北磁山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山東月莊遺址、內蒙古興隆溝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都有發現。粟的產量要比黍子高,因此很快躍升為北方地區種植量最大的農作物。現今在北方地區分布仍然很廣,尤其是西北地區。麥:小麥起源于西亞地區,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后,在黃河上游的西北地區、中游的中原地區、下游的山東地區,以及東北的西遼河流域地區都突然出現了小麥的種植。《說文》等文獻所謂的“天所來也”。“天方”即今中東地區。第一批小麥種子及小麥專家來自古代的伊朗,在今波斯灣啟程,走海路到今山東日照兩城鎮登陸,時間在2600 BC。這些古伊朗小麥專家的后裔即今中國麥姓的人群,在文獻中就是居住在膠東半島的“萊夷”。菽:考古學家一般認為,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都出現了由野生大豆馴化而來的大豆。到殷周時期,已經有了原始榨油的技術,當時河北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甚至把"戎菽"作為對周王朝的貢品。西漢末年,《汜勝之書》中有"豆有膏"之說,是我國最早記載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農書。中世紀以后,大豆經阿拉伯傳入西方。此外,世界上還存在幾大農業起源中心,它們都集中在北緯30度附近的狹長地帶。在西亞地區的"新月形沃土",即現今的巴勒斯坦、約旦、以色列和敘利亞,以及土耳其東南部等,培育出了大麥、小麥;在中南美洲,即今天的墨西哥和秘魯西海岸,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紅薯、花生、南瓜、西葫蘆和辣椒;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兩端,則為人類貢獻了高粱和毛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传统的五谷(稻、黍、稷、麦、菽)都起源于哪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求一个qq霸气繁体字韩语网名。
- 下一篇: 皮蛋瘦肉粥怎样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