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佛教的三种报应模式
編者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雖然很粗俗,但卻合乎佛家教義,值得我們仔細思量?!陡]娥冤》有一句唱詞:“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其實早年西漢中期,一代史學大家司馬遷就已經發過類似感慨:“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盜跖日殺不辜,暴戾恣睢,橫行天下,竟以壽終?!彼抉R遷很迷惑,不知所謂天道究竟是邪非邪?其實顏淵盜跖這種“悖逆”現象,若按佛家教義解釋則很容易理解。因為世人只以一世為限,佛家則講三世因果(三世不必只限于“三”,前世、今世、后世合稱三世)。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后報?,F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后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無主,必由于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后。先后雖異,咸隨所遇而為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賞罰,三報之大略也。
非夫通才達識,入要之明,罕得其門。降茲已還,或有始涉大方,以先悟為蓍龜;博綜內籍,反三隅于未聞;師友仁匠,習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請試論之——
夫善惡之興,由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凡在九品,非其現報之所攝,然則現報絕夫常類可知。
類非九品,則非三報之所攝。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頓相傾奪,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而應。此現報之一隅,絕夫九品者也。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則義深數廣,不可詳究。故略而言之,相參懷佛教者,以有得之。
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兇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故曰“貞祥遇禍,妖孽見?!保伤浦樱谑呛踉凇:我灾^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時,道濟生民,擬步高跡,志在立功,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或有棲遲衡門,無悶于世,以安步為輿,優游卒歲,而時來無妄,運非所遇,世道交淪,于其閑習。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德,若斯人也,含沖和而納疾,履信順而夭年。此皆立功立德之舛變,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對各有本,待感而發。逆順雖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潛相回換。故令禍福之氣交謝于六府,善惡之報舛互而兩行。是使事應之際愚智同惑,謂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咸謂名教之書無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為善誘。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尋理者自畢于視聽之內。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為關鍵者也。如今合內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則知理會之必同,不惑眾途而駭其異。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則尼父之不答仲由,顏、冉對圣匠而如愚,皆可知矣。
亦有緣起而緣生法,雖預入諦之明,而遺愛未忘,猶以三報為華苑,或躍而未離于淵者也。推此以觀,則知有方外之賓,服膺妙法,洗心玄門,一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倫匹,宿殃雖積,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報之所及。因茲而言,佛經所以越名教、絕九流者,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原盡化、鏡萬象于無象者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慧远大师:佛教的三种报应模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悉达多的两种说法
- 下一篇: 念药师佛圣号,灭无量劫生死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