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龙场悟道一鸣惊人,绝境成圣的王阳明悟出的“道”究竟是什么?
原標題:因龍場悟道一鳴驚人,絕境成圣的王陽明悟出的“道”究竟是什么?
每每提到圣人,人們常常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孔子”。不過,晚清時期的梁啟超總結(jié)歷史人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整個中國歷史上只存在兩個半“圣人”,這其中之一是孔夫子,其二便是王陽明,還有半個“圣人”指的是曾國藩。
那么問題來了,曾國藩才半個“圣人”,那王陽明憑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究其原因,無外乎是他在“龍場悟道”后所創(chuàng)立的“知行合一”,即我們現(xiàn)代人所說的“心學”,這個哲學體系影響了中國近千年,使無數(shù)人從中受益。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王陽明如何完成“龍場悟道”,又是如何創(chuàng)立“心學”的。
一、“龍場悟道”的背景
從因果論的角度來看,促使王陽明完成“龍場悟道”,創(chuàng)建“心學”的宦官劉瑾功不可沒,因為若不是劉瑾,王陽明就不會被流放,不被流放,就不可能到達龍場,后來的事也就無從提及了。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劉瑾,劉瑾是自小被養(yǎng)父閹割后入官做太監(jiān)的,他的特長在于察言觀色,能在短時間內(nèi)琢磨透他人的心思。憑借這一條,劉瑾深受皇帝朱祐樘的喜愛,朱祐樘把他交給太子朱厚照時,后者對他的喜愛又更上了一層樓。
彼時的朱厚照只不過是一位十幾歲的小男孩,而劉瑾帶著手下八位兄弟整天陪朱厚照吃喝玩樂,儼然打成了一片。此時朝中三大輔政大臣紛紛勸告皇帝要遠離劉瑾這幫小人,然而事與愿違,劉瑾憑借多年的經(jīng)營,迅速對輔政大臣進行“反擊”,結(jié)果宮中劉瑾的親信不但沒有被清除,三位大臣還被逼走了兩個。
京城鏟除宦官未果之后,南京方面以蔣欽為代表的正義之士聯(lián)名上奏,請求皇帝留住輔政大臣,并狀告劉瑾等人的罪過。而此時,身居高位的劉瑾在朝中已是呼風喚雨,蔣欽在十天內(nèi)受完九十軍棍后便冤死在獄中。
這個時候,王陽明登場了,在外人看來,這是極不合時機的舉動,畢竟皇上此時被劉瑾蒙蔽了視聽,此刻出馬,無疑自尋死路,蔣欽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但王陽明信念堅定,他認為這已不單單是文官和宦官的較量,而是要上升到正氣與邪氣的高度——王陽明要代表正氣發(fā)聲。
王陽明采取的策略是“擒賊先擒王”,也就是直指矛盾的主體,皇帝朱厚照,劉瑾在他眼里不過是一具木偶,只有勸動了朱厚照,才能徹底解決劉瑾一幫人。
王陽明立足于南京監(jiān)察官事件上疏皇帝說:“自古君仁,臣才直,皇上英明,底下的群臣才敢直言不諱,可如今,你把南京的監(jiān)察官罷免,由廷杖蔣欽,這分明是堵塞言路,將來面對奸逆之人誰還敢說實話?監(jiān)察官說的是真是假,憑借您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希望您能施舍仁慈,讓他們官復原職。”
王陽明上完奏疏后,繼續(xù)教學,殊不知已大禍臨頭,皇帝和劉瑾看完這封信之后,雖然不知道這個王陽明是何方神圣,但既然已經(jīng)表明了支持南京監(jiān)察官,那就是在反對劉瑾,如此,該打!
王陽明因為這道上疏被揍了四十軍棍,下錦衣衛(wèi)獄。
二、“心學”的誕生
王陽明在獄中開始懷疑起了自己,此時他內(nèi)心中從年少時期積攢的遠大抱負和理想都已不復存在,他的心都被陰暗潮濕的監(jiān)獄和昏暗無光的潮氣所填滿。
王陽明在獄中踱步、反省、靠著回憶來品讀《周易》,直到1507年春,他的牢獄之災竟然意外地結(jié)束了,然而等待著他的是更加殘酷的現(xiàn)實——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站當站長。
不明就里的王陽明認為,再怎么樣起碼恢復了自由身,而他的好友湛若水聽后卻臉色大變,他趴在大明地圖上費了好些功夫才在最南段找到了一個叫龍場驛的地方。
王陽明就這樣匆匆趕到龍場赴任了,可即使來之前已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王陽明還是被眼前的場景震撼住了。
龍場驛位于今貴州貴陽西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城,地處偏僻,蟲蛇肆意橫行,更有纏綿不絕的瘴氣常年圍繞,如果你說這個地方壓根不能生存,倒有當?shù)匾腿司幼。绻阏f此地尚可居住,那條件和“山頂洞人”差別不大。
王陽明到龍場驛之后,一沒有抱怨,二沒有尋短見,他開始自力更生,不但修繕房屋,自種糧食,還憑借記憶力回味《周易》,他的思維在這期間不停地經(jīng)歷著現(xiàn)實和理想世界的跳轉(zhuǎn),他開始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在思索良久之后,他開始觸及那個偉大的命題:如果是古代圣人落得今天跟我一樣的下場,那么他們該如何應對呢?
他很快發(fā)現(xiàn),古時的圣人根本不會遇到他現(xiàn)在這樣的處境,也就是說,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圣人像他這樣倒霉。后來,王陽明換了思路,他突然想到,圣人包括任何人都是無法改變外部環(huán)境的,所謂的圣人只不過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適應環(huán)境。
在想通了這點之后,他開始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朱熹理學上,可他又面對著無法實踐格物致知這個現(xiàn)實問題。
一時間,“格物致知”和“圣人處此該如何”的問題縈繞在他的大腦里,他開始變得神神叨叨的,時而低頭自語,時而放聲長嘯,歷史上圣人、自己前半生的遭遇、此刻落魄的景象猶如一幅幅畫卷在他的面前徐徐展開。
最終,他找到了答案!
王陽明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成為中國思想史上奪目的明珠,他認為,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內(nèi)心深處就有圣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擁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圣人,成為圣賢就是要通過努力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有圣賢的基因,那么人人就是平等的,誰也沒有權(quán)力支配誰,只有我能支配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這些,就是王陽明“心學”最根本的思想。
三、為什么是王陽明創(chuàng)建了心學?
有人說,王陽明生的偉大,他出生時祖母夢到天降神仙,將一個嬰兒交到他祖母手中;也有人說,王陽明天生睿智,可是比他聰明睿智的人不在少數(shù);還有人說,他始終胸懷大志,但幾乎所有的儒家思想家都有成為圣人的強烈意愿;又有人說是他積累了儒釋道等諸多知識,可在學識淵博方面,王陽明真的不算出彩。
最后,有人給出了答案,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建心學,是由于放逐龍場的嚴酷洗禮。這個答案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最接近問題的本質(zhì),縱觀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圣賢,無一例外的都要經(jīng)歷過一番嚴酷的洗禮。
摩西被放逐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誡》,耶穌在顛沛流離的傳道中悟道,穆罕默德在流放后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釋迦牟尼放棄王子的待遇在深山老林里度過艱苦的歲月創(chuàng)建了佛教。這幾個偉人都揭示了一個真理,那便是——不經(jīng)風雨,就不能見彩虹,逆境使人成長,讓人成熟。
雖然王陽明具備客觀的條件,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他在悟道之前反復琢磨的那兩個問題:一個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另一個是圣人如何面對困境,超越困境。
王陽明的思考邏輯是,圣人肯定不像朱熹說的那樣去外面尋找活下去的真理,用排除法,既然不可能是去外界尋找的,那么只能從自己的內(nèi)心找,所以他修改了朱熹對于“格物致知”的解釋。
王陽明的心學宗旨就是我們心里的良知是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無須去外部尋求任何幫助。不過,我們與其費力不討好地尋找他創(chuàng)建的心學能量,不如用心來學習如何獲得這種能量,這應該是王陽明的心愿,也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參考資料:《明史》等
責任編輯: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因龙场悟道一鸣惊人,绝境成圣的王阳明悟出的“道”究竟是什么?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王莽为何被认为是“穿越时空”的人?他独特
- 下一篇: 到底有多少朱三太子?清初就查获了5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