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35岁诅咒?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原標題:35歲詛咒?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前段時間在微博刷到這么一條,內(nèi)容戳中了廣大網(wǎng)友的痛處。
大意是李白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時候是42歲,蘇軾寫“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時45歲——古人壽命雖短,但他們沒有35+的概念。
這段文字的評論區(qū),瞬間成為對“35歲門檻”的大型控訴現(xiàn)場,又一場年齡焦慮在互聯(lián)網(wǎng)蔓延開來。
仔細想想,我們的確在網(wǎng)上見證了太多年齡焦慮的熱搜:高校招聘要求博士30歲以下,考XX編制要求35歲以下,某某租房平臺要求居住人員年齡需在40周歲以內(nèi),某某連鎖商鋪招聘嫌應聘者26歲太大……
起初,年紀只是一個數(shù)字,為它感到焦慮的是少數(shù)對數(shù)字比較敏感的那類人。
然而,當年齡逐漸與求學、求職、職業(yè)規(guī)劃掛鉤,試錯的成本越來越高時,這種焦慮便真的成為每個人的煩惱。
網(wǎng)上關(guān)于年齡的討論,讓我想到了最近新出的一部電影,它用一個動人的真人真事,試圖打破大家的年齡焦慮——《奈德》。
這部影片由夫妻檔導演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執(zhí)導,此前兩人曾憑借紀錄片《徒手攀巖》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他們作品的最大特點,是一直講述從事極限運動的人的故事,這一部《奈德》也不例外。
女主的原型人物戴安娜·奈德,是美國著名長距離游泳運動員,游泳橫穿安大略湖第一人。
上世紀70年代,二十幾歲的奈德曾8小時內(nèi)環(huán)游曼哈頓島,27小時38分從巴哈馬游到美國佛羅里達,還創(chuàng)造了從意大利卡普里島到那不勒斯22英里的女子游泳世界紀錄。
28歲那年,奈德挑戰(zhàn)橫渡佛羅里達海峽,從古巴哈瓦那出發(fā),游回美國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全程166公里,預計需要60小時。
但是這次挑戰(zhàn)最終失敗了,奈德在游了42小時后被迫放棄。
此后,她放棄了游泳項目,轉(zhuǎn)向體育新聞事業(yè),同時寫書、辦講座,與大家分享她不斷超越自我的經(jīng)歷。
與普通人相比,奈德已經(jīng)算是一個成功人士,她堅持了自己的夢想,并且在這個領域幾乎無人企及。
不過對她來說,這些似乎還遠遠不夠。
電影《奈德》的故事,就從她的60歲生日說起。
這天,密友邦妮為她舉辦了生日派對,氣氛十分融洽,但之后奈德卻總是惴惴不安。
她先是抱怨人們對于60歲的態(tài)度,又收拾了母親的遺物,甚至翻看了當年橫渡挑戰(zhàn)失敗后的采訪。
種種的一切在腦內(nèi)匯聚成一股動力,讓她萌生了再次挑戰(zhàn)橫渡的想法。
于是,60歲的開端,奈德再次跳入水中開啟體能訓練,訓練從20分鐘延長到8小時,從泳池轉(zhuǎn)向開放水域,每一刻她都清楚地意識到,年齡不是枷鎖,而是她必須立刻行動的動力。
這一次挑戰(zhàn),她決定不借助防鯊網(wǎng)等任何工具,這意味著她將直面人類對抗大自然的極限挑戰(zhàn)。
一方面是氣候因素,每年適合橫渡的天氣只有短短幾天,這需要專業(yè)的領航員進行實時計算,才能確保不偏航、不浪費體力。
另一方面則是生物因素,開放水域中存在著鯊魚、箱水母等致命物種,需要專家提供專業(yè)的裝備和保護措施,才能確保在途中不會遭遇攻擊。
經(jīng)過一年的準備,女主正式開啟了她的挑戰(zhàn)。
不過現(xiàn)實生活永遠都比虛構(gòu)故事更加殘酷。
人生第二次橫渡,奈德在28小時處因止痛藥過敏+體力不支,被迫放棄。
第三次橫渡,她兩次遭遇水母攻擊,一度休克暈厥,僥幸撿回一條命后,被迫放棄。
第四次橫渡,她固執(zhí)地無視領航員的提醒,結(jié)果遭遇極端天氣,被迫放棄。
在狂風暴雨中掙扎時,奈德腦中忽然浮現(xiàn)出一系列場景——
28歲那年挑戰(zhàn)失敗后,她意識模糊、渾身腫脹,喃喃自語“我不想放棄”;
14歲情竇初開時,她喜歡上自己的游泳教練,卻不料對方是個衣冠禽獸,侵犯了她和其他游泳隊員;
前不久的第三次挑戰(zhàn)時,62歲的她被劇毒箱水母攻擊,幾乎要一命嗚呼……
普通人難以想象,為什么會有人如此執(zhí)著地去堅持挑戰(zhàn)這么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對于奈德來說,這就是她的宿命。
她繼承了繼父的姓氏(Nyad希臘語譯為“水中仙子”),年幼時遭遇破碎家庭、被教練性侵,在人生巔峰時挑戰(zhàn)橫渡失敗……這些都促成了現(xiàn)在的自己,永不放棄、拒絕接受失敗的自己。
奈德的健身房里,貼著一句自勉的格言,“鉆石不過是一塊堅持到底的煤炭”——時間就是她實現(xiàn)成功的資本。
2013年8月31日,64歲的奈德第五次挑戰(zhàn)橫渡佛羅里達海峽,在躲過鯊魚和水母的攻擊,克服體力不支帶來的幻覺后,她終于借上了洋流的東風,于9月2日跌跌撞撞地抵達了終點。
“永遠不要放棄;追求夢想,年齡不是問題;看似是單人運動,但需要一個團隊才可完成”,是奈德抵達后對自己的總結(jié),她收獲了期盼已久的成功,也給所有人帶去了激勵。
整體來看,《奈德》如同兩位導演之前的作品一樣,用真人真事打動了無數(shù)觀眾,片中對于水下極限運動、野生動物攻擊等驚險場面的展現(xiàn),讓觀眾直觀感受到這項挑戰(zhàn)的不易。
戴安娜·奈德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打破了所謂的年齡焦慮,60歲對她來說并不是人生終點,而是開啟另一段征程的起點。
也許有人會說,奈德的經(jīng)歷的確很振奮人心,但她的成功幾乎不可復制,普通人看完之后,依舊要面臨充滿枷鎖的現(xiàn)實,年齡依舊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絆腳石。
但實際上,這樣的故事絕非孤立,本片的華裔導演金國威之所以屢次拍攝極限運動的故事,是因為他也是這樣一個不循規(guī)蹈矩、勇于面對挑戰(zhàn)的人。
作為移民二代,金國威曾被父母寄予厚望,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教育讓他一度以為,世界上只有律師、醫(yī)生、教授才是“體面的工作”。
直到大學畢業(yè)后,金國威才決定擺脫父母給自己預設的人生軌跡,要做一個四海為家的職業(yè)攀登者,這個決定讓他與父母冷戰(zhàn)兩年,他們直到去世也無法完全理解他的職業(yè)。
但實際上,金國威卻在攀巖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風餐露宿、懸崖峭壁對于性格樂觀的他來說,都是人生旅途中的“風景”。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金國威成為少有的極限運動攝影師,這給他帶來了一部分收入,促使他與妻子相識、相愛,也讓他找到了新的職業(yè)方向。
《攀登梅魯峰》《徒手攀巖》《泰國洞穴救援》……他的堅持讓人們看到了更多驚心動魄的極限運動和遍布全球的壯美山河,也只有他這樣的導演,才能拍好《奈德》這樣振奮人心的真實故事。
《攀登梅魯峰》劇照
回到開頭的那個話題,看完這部《奈德》,會讓你徹底擺脫年齡焦慮嗎?大概率不會,畢竟我們無法完全割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牽絆。
但至少,奈德和導演金國威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可能,剩下的需要你自己去解答——
生命只有一次,你打算怎么過?
責任編輯: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35岁诅咒?在她面前不值一提!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光大银行活期宝利率
- 下一篇: 安培大核心火了:中国八大巨头集体拥抱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