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画家为何都爱山?
原標題:詩人與畫家為何都愛山?
《谿山新旅圖·又見谿山》 許江 2023
《秋葵會否變紅》 許江 2008
◎余木勻
展覽:許江:所念皆山
展期:2023年11月5日-12月10日
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年輕時沒有適應世俗生活的性格,生來本性就喜愛大自然的風采。這是陶淵明在《歸田園居·其一》詩中所作的兩句,點出了傳統文化里文人對山水的向往。接下來兩句便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告別年少時期的自己,詩人投身塵世三十年,卻發現自己誤入俗世,被諸多事項裹脅,身不由己,因此疏遠了曾經寄情的山水生活。這是陶淵明的山水觀。在詩人看來,俗世生活與精神生活間有一道隔閡與分界線,田園與丘山是質樸可愛的,而俗世生活需要迎合,令人不悅,因此,總是希望歸隱田園或隱居山林之中。
這是一套田園詩人的“歸隱”價值觀。出世與入世,在古代文人的身上,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矛盾。在世俗生活與超離凡塵的田園山丘之間,是否真的有如此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呢?作為一位現代藝術家,許江就在他的作品中不斷探索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十年來,許江一直以繪畫為媒介來描繪他心中的山水。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出的藝術家個展“許江:所念皆山”,便以“葵園如山”和“所念皆山”兩個章節,鋪陳開二十年來的兩幅巨卷來展現藝術家對于“胸中有丘壑”與“葵園”這兩個主題意象的理解與演繹。
“胸中有丘壑”源自宋代詩人晁沖之的《僧舍小山三首》:此老絕瀟灑,久參曹洞禪。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樹小風聲細,巖深日影圓。江湖不歸客,相對一茫然。一位瀟灑的老者,他的心胸中寄寓著山川風景,多年來的參禪生活,讓他對山川可謂隨手拾得。這般的態度,倘若有人剛好路過,與之對坐,想必內心是一片茫然吧。
與陶淵明將入世與出世隔開的觀念不同,胸中有丘壑則是另一派:寄情于山水的同時,也注重與之相呼應、聯結的處世之道。黃庭堅曾道:“一邱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腸。”有一片丘陵與壑谷就可將隱居之心寄寓其中,即使不得不經歷挫折,哪怕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也會用這樣的精神去生活。在本次展覽的“所念皆山”展出部分,我們也會與這些畫作相遇,體會這般的精神。在“所念皆山”中,仰角繪制而成的山巒在流動的色彩與筆觸中仍然不失其威嚴與生機,樹叢掩映中所見的溝壑只是局部,但僅此一眼亦能知其氣勢。這些匆匆一瞥中有郁郁蔥蔥氛圍的樹叢后,是堅定不移的山川。
在“葵園如山”部分,所展現的亦是一個許江為之探討過多年的主題:葵園。在許江看來,在遼闊大地上生長的葵花園,是歷史興衰往復的象征。許江筆下的葵花比起植物,更像是由金屬鑄成、有著鋒利的莖稈與葉片。這生鐵一般的葵花叢在夕陽下迸發出激烈的生命力。向日葵是華北平原的常見作物,也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得以在各種氣候詭譎與地勢崎嶇之地生存。從日出到日落,葵花碩大的花盤追隨著太陽的軌跡。如此日復一日,就像這片大地上發生的一切那樣,循環往復是一個過程,葵園見證了一切。許江的葵園系列便是送給這種堅韌作物的一首贊歌。葵園的遼闊與廣闊大地在作者的筆下渾然一體,錘煉出強勁的精神的力量。
在《東方葵——金塔》中,葵花齊聚成金字塔形狀。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也象征著雋永不滅的精神。在這幅作品中,葵花們向著中心聚攏層層疊疊地堆疊出一座以葵的身軀架構而成的塔。這是作者內部精神的具象化。金黃的色調中,葵花本身如太陽般恒久不滅;許許多多的葵花盤就像一幅幅整齊劃一的面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以身軀共鑄高塔,眾志成城。
許江為了畫葵花,走遍大江南北數個葵園,從盛開到成熟,記錄下葵花生長的數個階段。在他筆下,葵花被賦予了某種在時間的錘煉下依舊不屈的精神,像鋼釬一樣插在土地里的莖稈,在夕陽下拉出深色的長影,將一生凝結為一個瞬間。這是葵的精神,又被許江記錄下來,呈現在畫布上。在另一些以葵花盤為特寫的油畫作品里,我們會看到,它們形態各異,每一顆鏤空的孔洞都像是一個毛孔,似乎身為植物,也各有各的性格。
葵花與丘壑,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與寄托。回首過往二十年,許江描繪它們時,就像在描繪相伴多年的老友,彼此個性只有你我最熟悉。這份溫情與珍重是難能可貴的。
供圖/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与画家为何都爱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股票日k线上的三条线分别是什么
- 下一篇: pe项目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