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原標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張翎
◎董琳璐
編者按:張翎的《歸?!肥装l(fā)于《北京文學》2023年第8期,這也是《北京文學》歷史上第一次全文刊發(fā)長篇小說。
“歸?!钡念}名讓人直接聯(lián)想到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這句樂府詩,詩中將“到?!北茸麟x鄉(xiāng),而“歸海”則倒置了這個方向,無疑與英語題名“wherewatersmeet”相關(guān)。
居于一隅古人將河流源頭視為出發(fā)點,自然海就是終點,這種認知是與地理認識密切相關(guān)的,也就是“親歷知識”,入海意味著終結(jié)和虛無,一切旅途的盡頭。而《歸?!窡o疑顛覆了這種認知:海洋才是河流的家鄉(xiāng),是眾河流匯聚之所,是陸地上原本不相識的各地域的河流在此相識的機會,沒有憂傷只有欣喜。能做出這樣的比擬,無疑與張翎老師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溫州多水,早期交通主要靠水行,而想必在異國也同樣對不同面貌的河流有所感觸,不論是溫州川、中國川、美洲川,卻都在海中相遇相融,這也暗示了作者于《歸?!分幸蔑@的“世界觀”:女性,尤其是堅韌的女性充當了聯(lián)結(jié)普世情感的紐帶。主人公雖在異國做教師,但仍盡所能,關(guān)懷同樣是異國難民的學生。這樣的認識在當今不一定是“親歷知識”,而應成為“習得常識”,甚至“既定知識”。這樣的“普世關(guān)懷”也應成為越來越分裂的民族、政治價值背景下地球公民所需要的。
從張翎老師的創(chuàng)作史來看,《歸?!费永m(xù)了《流年物語》中以“物品”為線索的敘事特點,也延續(xù)了自《勞燕》時期所收集的溫州口述史的文學書寫特點。但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歸?!吠癸@出作家技藝之處,在于文筆背后所顯現(xiàn)的思想的延展性:《歸海》的主人公不再是某一個外國牧師(來到中國就是一種旅途和故事展開的契機),也不是某個土生子(陷入流散與文化沖突也是故事母題),而是融合了歷史符碼與女性代際命運差異的“Symbol”,有些堅韌的性格與特質(zhì),并不一人獨有,有些歷史輪回,并不一人獨承。甚至作為女性華文作家,她的筆觸也延伸到了對男性的深入刻畫中,對戰(zhàn)爭對男性的傷害(不獨是女性)以及時代對男性的規(guī)訓與形塑壓迫同具關(guān)懷,這就跨過了女性作家一般情況下面臨的書寫困境:女性受到男性壓迫而產(chǎn)生的痛苦作為書寫基點如家庭、職場兩個基本空間內(nèi)的女性命運。
《歸?!妨硪粋€特點就是語言風格基于前作既有延續(xù)也有質(zhì)變,一種客觀的、描述的語言隱含了主觀的、諷刺的情感,即便是在需要讀者情感共鳴的段落,仍能讀出作者一種克制的距離感,這種距離不僅是作者與主人公之間的,也是主人公和讀者之間的,也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而圍繞文本形成的三個主體之間的距離無疑成為審閱情節(jié)、分析作品的張力所在。讀者在閱讀時不會確信什么,而必然要在讀出主人公的猶疑后,體會到作者的復雜的寫作動機,進而推翻自己的閱讀“先見”,在三個端點之間往返奔赴,而與文本始終是存在距離的,這樣的距離則是解讀的空間,也無疑是作品成為經(jīng)典的前提條件。
一些意猶未盡留給再次翻開書的時候。
(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纸黄金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股票日k线上的三条线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