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马图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元代山马图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淺析元代山水畫的特點 ---黃公望山水畫筆墨再認識(2) 元代繪畫中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山水畫藝術,尤其是水墨山水畫方面有了空前的大發展,后人評價元代的山水畫曰:“瀟灑簡遠,妙在筆墨之外”,元代山水畫在注重皴、擦、點、染等技法,講求法度的宋代繪畫基礎之上又有了重大發展。彼從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轉而重心源、重意象,一變院體畫法森嚴、嚴緊工整的風格而為重韻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審美追求。畫史所謂的“尚氣重韻”,是說“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畫新格局。 元代山水畫不論是趙孟頫“水墨渾染點草草,綠蔭環繞清高雅”的《鵲華秋色圖》,還是黃公望“層巒疊章碧山青,雜木莽林氣宏偉”的《天池石壁圖》,或是倪云林“江上春風積雨晴,隔江春樹夕陽明”的《江岸望山圖》等,他們的作品都表現出了一種“簡逸恬淡”的意境。清代畫家王時敏在王翚臨摹的《富春山居圖》中題曰:“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各極其致,惟子久神明變化不拘守其法,每見其布景用筆于渾厚中仍饒逋峭,莽蒼處轉見娟妍,纖細而氣益閎,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故學者罕窺其津涉,獨石谷妙得神髓……”(《西廬畫跋》)。元代黃公望、王蒙、倪云林、吳鎮四大家,深受趙孟頫“古意為尚”審美理論的影響,皆以董巨起家成名,或以“簡勁渾樸”,或以“蒼茫繁密”,或以“恬淡疏寂”,或以“渾厚華滋”而獨行天下。黃公望深得趙孟頫真傳,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水墨紛紛,渾潤古雅”。他繼趙孟頫之后,將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畫的正脈,改變了院體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山水畫的一代風貌。 一 黃公望(1269---1354年),杭州富陽人。據元代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乃陸神童之次弟也,系故蘇琴川子游巷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氏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方立嗣,見子久,乃云:黃公望之久矣。”黃公望本姓陸,他是過繼給黃家,其父親年愈九十得子,因起名“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大癡道人,晚年號井西道人。幼年聰明過人,有神童之目,經史九流之學,無不通曉。擅工詩文,精通音律,長于山水。 黃公望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滅亡,北方的蒙古族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政權。青年時代的黃公望還是豪情壯志,想成就一番事業,在政治上能一展身手,但元代沒有科舉考試制度,當官必須經人推薦,先有一般的小吏做起。據《錄鬼簿》說:“先充浙西憲吏。”《無聲詩史》說:“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遠椽。”是說黃公望直到中年的時候才得到一位叫徐琰的賞識,后在浙西廉訪司充當書吏。《梧溪集》說:“嘗椽中臺察院。”(《梧溪集》卷四《題黃大癡山水》詩注)黃公望后來又到大都御史臺下屬的察院當書吏,經理田糧。他的上司張閭是一個貪官,為官期間,“貪刻用事,富民黠吏,并緣為奸。”使得當地的人們不得安居樂業,于延佑二年九月逮捕入獄,黃公望也因此而受到牽連,被誣下獄。當時他已年過半百,對吏仕途心灰意冷,他在獄中曾寫詩云:“世故無涯方憂憂,人生如夢竟昏昏。何時再會吳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這說明黃公望一生的經歷也非常坎坷。本想為國效力,但因仕途不得意,從此他放意于詩酒之間,又寓興于山水。據李日華《六研宅筆記》說:“陳郡丞嘗謂余言,黃子久終日在荒山亂石叢木深槺中坐,意態忽忽,人莫測其所為。又居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襲浪,風雨驟至,雖水怪悲詫,亦不顧。”《海虞畫苑略》說:“嘗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率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人望之以為神仙云。”也正因為這“失意后的惘然”的心境,也養成了他有時磊落不羈,有時“每月夜,攜酒瓶,坐湖橋,獨飲清吟。酒罷,投瓶水中,橋殆滿。”忽忽憂憂的性格,也因此使得他命中注定是一個出眾、狷介的畫家,而不是其他。“子久工詩文,山水以北苑為宗,而能化身立法,氣清而質實,骨蒼而神腴,淡而彌旨,為元季之冠。”黃公望的山水畫被列為“元四家”之首。他的后半生基本上過著“仙云野鶴”式的生活,后來加入了新道教。在云游的日子里,也經常和倪云林、王叔明、吳仲圭、曹云西等大畫家相聚,切磋繪事,相互題贈。他一生云游四方,居無定所,是“終營狡兔謀”之境。晚年的他,因愛武林湖山之美,曾結廬于杭州的蕭箕泉,最后死于杭州,年八十六歲。他少時博才多學,胸懷大志,中年后絕意仕途,歸隱山林,醉心繪事,終成享譽千秋的畫家。 二 明代張丑《清河書畫舫》說:“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降色者,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近見吳氏藏公《富春山居卷》,清真秀拔,繁簡得中。”說明黃公望山水畫表現手發紛繁多變。傳統中國畫是“山水畫居首”,山水畫是“水墨為上”。黃公望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對“水墨紛紛”的董、巨山水研究,并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山水畫“峰巒渾厚,渾厚華滋。”形成其繪畫特色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他“博古通今,”“師法傳統”。 一方面他“感悟自然”“師法造化”。 最后,再加上他傳奇而曲折的人生閱歷、修養,從而使得他的山水畫百代標程。他是趙孟頫的入室弟子,因趙“力拒近世,”“托古改制,”主張師法北宋,上追晉唐,尤推董、巨,明代董其昌說:“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所以趙孟頫對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他醉心董源、巨然,而力追二米、荊浩、關仝、李成等筆意,又加入自己心思的一番功夫熔煉。黃公望又特別重視體味“自然造化。”“常于道路行吟,見老樹奇石,即囊筆就貌其狀;凡遇景物,輒即模記。”他一方面注重“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注重“自然之理法。”觀察自然,心摸手記。他根據自然觀察,說:“樹要四面俱有桿與枝,蓋取其圓潤。”“山頭要折搭轉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眾峰相揖遜,萬樹相從,如大軍領卒,森然有不可遜之色,此寫真山之形也。”他“飽游飫覽”,“ 囊括萬象”, “胸中富有丘壑。”他“住庵、打坐、降心、煉性,”“心靜意淡,空納萬象。”造出了“千千奇韻,”將自然景觀變為畫面景觀,將眼中的“第一自然”變為“心中的第二自然”。 “黃公望師董巨,汰其繁皴,瘦其形體,巒頂山根,重加累石,橫其平坡,自成一體”(《中國繪畫史》),《富春山居圖》是他晚年的一幅代表作,這幅作品足以代表了他藝術的最高水平,作品中幾乎沒有“渲染,”而僅具“勾皴輪廓”,可用一個“寫”字概括。此作屬一幅長卷,長636.9厘米,高33厘米,表現了連綿不斷的山巒,一望無際的江水,水墨渾潤紛紛,意境開闊遼遠,草木蒼莽爛漫,樹木奇異紛繁。以干而枯之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從作品的表現足以可以聯想到趙孟頫對這種手法的開創和引導作用,他力推北宋,宋代繪畫的法度森嚴,筆精墨妙,已開文人畫之端,元代繪畫更突出了“抒情寄興”,“尚氣重韻,”充分體現了文人畫的特點,它更注重感情的宣泄,更注重形而上的追求。黃公望此圖不徒以形似為足,而重“理趣神韻,”重“筆法多變”重“筆墨融合”重“草篆奇籀”。他在筆法方面變宋人質實為虛靈,變剛勁為圓潤,多用渴筆、積墨的干筆皴擦,筆勢側中寓正,畫面山淡樹濃,意滿柔和。此圖歷來為傳世之寶,可惜被燒留一半,后人稱之為《剩山圖》。他的另一幅作品《九峰雪霽圖》,則表現了他不同與前者的表現手法。此圖是他畫雪景的代表之作,圖中九峰聳立,巍峨挺拔,主賓相讓,溪水潺潺,斷崖伏崗,叢林結屋,表現了一種“清靜闊遠,仙幽雅逸”的境界,并題:“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山水,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之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云。”在絹本上用淡墨渲染,山石景物用淡墨勾形,多變筆意略皴,用淡墨暈染天空,積雪山峰自現,使得畫面寒氣襲人,蕭瑟荒遠。從黃公望的《山水訣》中,不難看出他對董巨和李成的山水的醉愛,但從他的作品總體看,他的畫得趙孟頫之“骨意,”得二米之“韻味”,在長期的生活體驗中,對傳統與造化進行“生化,”進而脫變為“渾厚瀟灑,淡逸柔和”的個人風貌。 三 黃公望的山水畫成就在中國繪畫史上極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畫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響所在。元代以前,多用濕筆,謂之“水墨暈章,”而元季四家,全用干筆,黃公望“皴點多而墨不費,設色重而筆不沒,游移變化,隨管出沒,而力不傷,是其用干筆之因。”南宋李、劉、馬、夏之后,山水之變,始于趙孟頫,成于黃公望,他繼趙之后,徹底改變了南宋后期陳陳相應的積習,開創了一代風貌。黃賓虹說:“子久山水全宗北苑,間以二米法。”“墨中有筆,渾厚華滋。”清人錢杜:“至元,大癡、仲圭一變為簡率,愈簡愈佳。”明人董其昌說:“黃子久學北苑。”“從北苑起祖。” (《畫禪室隨筆》)是說黃公望宗北宋之法,又刪繁為簡,他的變革觀點是與趙孟頫“托古改制”的觀點一致,他著意于董巨、二米的研究,尤推董源,創“淺降法,”使 其作品水墨披紛,蒼率瀟灑,境界在趙孟頫之上。 倪云林題黃公望畫云:“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閑逸,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 黃公望的畫名在當時就非常高,“元四家”中的吳鎮、倪云林、王蒙皆以師法黃公望而名。到了明、清兩代及之后,幾乎有大癡壟斷了山水畫壇:“明四家”、“金陵八家”、“四王、”“新安四家、”等諸家及其傳派都深受其影響。 黃公望的山水是描摹的他的“胸中丘壑”,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帶的客觀山水糅合他的主觀情趣共同鑄就的。所以他能夠師法董巨、二米而擅出藍之譽,亦掃地無余。他的山水畫審美意味呈現出一種“抽象”和“具象”相結合的特點,他使傳統水墨寫意的技巧發展趨向完美,同時也大大促進了“抒情達意”的文人畫的高境界發展。
因為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后,歷代莫及。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后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前后兩段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后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當時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于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是的。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于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后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善畫青綠山水,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并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趙孟頫的山水畫,廣泛吸收名家之長,強調書畫同源,并將書法用筆引入繪畫創作中,形成多種面貌。他早年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如《幼輿丘壑圖》,空勾填色,不加皴點,格調古拙;46歲以后師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為主,有時將水墨與青綠畫法有機結合,一掃南宋院體積習,發展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成就突出。高克恭變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在元初與趙孟頫、錢選并驅。元代中后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家。元代還有一批山水畫家,各有師承,自具特色,在畫史上也享譽頗高。其中受趙孟頫影響,兼宗李成、郭熙畫法的畫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潤、唐棣等人。受黃公望和王蒙影響,兼師董源、巨然的有陸廣、馬琬、陳汝言、方從義、趙原等人。學習南宋院體山水畫法,保留馬遠、夏圭遺風者有孫君澤、丁野夫等人。此外,王振鵬、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樓閣,用筆工整細密,折算精確,為元代界畫名家。
黃公望(1269——1354)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一峰,又號大癡道人、凈墅,后又改名堅,晚號井西道人,亦有黃山谷之稱,是江蘇常熟人。畫史上稱他是“元四家”之冠。他幼年時極其聰敏,天資孤朗,善書法、通音律,能作散曲。中年時做過小官,忤權貴,坐監數年,出獄后,浪跡江湖,寄情于山水。五十左右時,專心于山水畫,并且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其特點是: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他講究以書入畫,畫中有書,著重骨法用筆,筆中見墨,不多作渲染,就能達到氣清質實、平淡天真的藝術境界。他的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圖》明、清兩代摹本,約有數百本。現存作品有《天地石壁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天池石壁圖》等。晚年隱居于浙江富春山。著有《寫山水訣》傳世。王蒙(1308——1385)一作(1298——1385) 王蒙字叔明(一作叔銘),是浙江湖州即今吳興人。他晚年居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又自稱香光居士。他的外祖父趙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征,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工書法,尤其擅長畫山水,亦兼畫人物。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他常用皴(cun)法,有解索皴和毛皴兩種,其特征,一是好用卷曲如蚯蚓的(筆,以用筆的多變和“繁”著稱;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余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王蒙的作品有:《林泉清集圖》、《松山書屋》、《湘江風雨圖》、《雪霽圖》、《谷口春耕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夏日山居圖》等。倪瓚(1301——1374)一作(1306——1374) 倪瓚字元鎮,號云林,別號有朱陽館主、蕭閑仙卿、東海瓚、懶瓚、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凈名居士、無住庵主、滄浪漫士、荊蠻民、曲全叟等,以云林兩字最常用,人稱云林先生。倪瓚是江蘇無錫梅里鎮人,性狷介,自幼好學,清高絕俗,胸襟淡泊。倪瓚善畫山水,書畫秀逸疏淡,工力極深,自成一家。倪瓚的畫法特點是: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用筆善用側鋒,多畫折帶皴,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以淡泊取勝。他善用側鋒干筆皴擦的畫法,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他的畫天真幽淡,詩文精雅,書法秀美,被稱為“詩書畫三絕”。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春雨新篁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吳鎮(1280——1354) 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他是浙江嘉興魏塘橋人。吳鎮善畫墨竹,其畫山水,則以蒼古沉郁取勝。他為人孤潔,他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如題墨竹曰:“野竹野竹絕可愛,枝葉扶疏有生態,生平素守遠荊榛,走壁懸崖穿石隙。虛心抱節山之際,青風向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將如何?渭川淇澳風煙多。”他的墨竹、山水、題詩,時人稱為“三絕”。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漁父圖》、《雙檜平遠圖》、《秋江漁隱圖》、《秋山圖》等。其著作有《墨竹譜》、《竹石譜》等。
元代山水畫發展趨勢是在重視對古代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立意。元代繪畫中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畫方面有了空前的 大發展,后人評價元代的山水畫曰:“瀟灑簡遠,妙在筆墨之外”,元代山水畫在注重皴、擦、點、染等技法,講求法度的宋代繪畫基礎之上又有了重 大發展。畫史所謂的“尚氣重韻”,是說“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畫新格局。 元代山水畫風格特點發展及影響 1 元代名人畫的風格特點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他們的創 作集中體現了元代山水畫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鮮明個性特點, 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畫的時代風貌。他們強調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狀物 寄情,屬于典型的文人畫,對明、清繪畫影響巨大。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 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 后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 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善畫青綠山水, 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并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 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高克恭變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 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元代中后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 家。元四家以他們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把中國山水 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 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多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任仁發 人物鞍馬師法唐人,筆法工細流暢,筆調明快清麗,保留了較多的唐人 傳統,但亦有自己風貌,在元初與趙孟頫齊名。張渥以畫白描人物見 長,師法李公麟,用筆流暢飄逸,形象真實,栩栩如生,被譽為“妙絕當 世”。王繹善畫肖像,筆法細勁,造型準確,神態生動,在元代肖像畫家 中成就最為突出。顏輝在宗教人物畫方面,負有盛譽,他用筆粗潤豪 放,略近南宋梁楷潑墨法,于水墨暈染中現出凹凸效果。 代山水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在重視對古代傳承的繼承上,創新立 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表現文 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水墨花鳥大量涌現,人物 現實畫的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 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通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體 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 2 黃公望、倪瓚的山水畫的發展及對后世山水畫的影響 黃公望得趙孟兆真傳,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水墨紛紛, 深潤古雅”。他繼趙孟頫之后,將元山水推向山水畫的正脈,改變了院 體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山水畫的一代風貌。《富春山居圖》是他 晚年畫作,足以代表他藝術的最高水平,作品幾乎沒有“渲染”而僅具 “勾皴輪廓”用一個“寫”概括,表現了連綿不斷的山巒,一望無際的江 水,水墨渾潤紛紛,意境開闊遼遠,草木蒼莽爛漫,樹木奇異紛繁,以干 枯之筆勾皴,疏朗簡秀清逸瀟灑。黃公望的山水畫成就在中國繪畫史 上極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畫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響所在,黃公望 的山水是描摹他的“胸中丘壑”。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帶的客觀山水揉 合他的主觀精趣共同鑄就的,所以他能夠師法董巨、二米而撞出畫之 譽。他的山水畫審美呈現出了一種“抽象”和“具象”相結合的特點,推 動傳統水墨寫意的技巧發展,同時也大大促進了“抒情之意”的文人畫 的最高境界的發展。倪瓚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 彼岸,淺水遙嶺之景,章法板簡,于簡中富繁;多用枯筆干擦,淡雅松 秀,似嫩而實蒼,風格蕭散超逸,獨樹一幟,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 “元四家”,對文人山水畫作出了新的創造和發展。在理論方面,主張作 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反對刻意求工,求書 畫透逸疏淡,工力極深,自成一家。在畫法上,墨色清淡,善用側鋒,有 輕有重,以干而帶毛的“渴筆”畫山石樹木,作折帶皴,多用橫點點苔, 皴擦多于渲染,畫樹多取松疏姿態,樹葉用松葉點等。構圖上采用平遠 構圖,近坡高樹數株,中間是遼闊的湖面,把遠山提到了畫幅最上端, 構成兩段式章法,使畫面具有了遼闊曠遠的特殊藝術效果,中右方以 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使全圖深然一體,這種章法是倪瓚的一大發明。 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雨后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 一。倪瓚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山川高大,景物豐富。畫 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干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 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有變,景像開闊。《漁莊秋霽圖》一畫是他山水畫 典型風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上有雜樹五六枝,中景是一片空白,實 力浩森的湖水,遠景是低平的巒頭。《幽澗寒松圖》近乎正方形的畫幅 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畫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構圖方式,將通常所畫 的寬廣水面壓縮成一條溪流,從前景緩緩流過,倪瓚用輕重干濕不同 的側鋒微妙地畫出山石的頂面與側面,以表現其立體感,此畫這一畫 法的運用可謂登峰造極,畫中所展現的幽靜清涼的景色正是他心目中 的寧靜有序,遠離塵器的理想環境。 3 元代山水畫的發展以及對后世山水畫影響 元代山水畫的基本趨勢沿著董源和巨然、大小米,更遠的是李成和 郭熙的方向發展,甚至追溯其源頭至王維。元代文人畫家的一個顯著特 點是他們與職業畫家的相互影響,但當時的文人畫家,喜歡藝術的學者 與文人,看來并不是一直歧視職業畫家。當然,他們在理論上將文人畫家 和視他們稱之為畫師或畫匠的職業畫家區別開來。但是,元代文人畫家 詩文集中,表達了他們對地方畫家和職業畫家的作品欣賞和尊敬,根據 這些作品,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在文人畫家和職業畫家之間有密切聯 系。在這點上,元代文人畫家的態度同道教畫的職業畫家一樣的,職業畫 家吸收了董源、巨然、米氏、李郭、馬夏的畫風,尤其是浙江地區對李郭畫 風的普及,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缺少或是程式化的表現自然主義,這不可 避免的成為從地方氛圍中脫離出來的藝術風格。這個推斷導致了一個暫 時的論斷,蓋有郭熙印章的《早春圖》和《岷山雪霽圖》應該是浙江地區的 當地畫家所作。同樣,朱德潤的《秋林讀書圖》受比宋傳統的影響,盡管在 用筆上不同,但在對自然捕捉和在紙上表現的方式與剛才提到的兩幅作 品相似。事實上,正是對元代變通性的繼承,使得明代的浙江派能夠接受 不同的畫風,象李郭、董巨、朱氏、馬夏等等。浙派對筆墨的自由、多變的 運用也可以追朔到元代繪畫。
不能說最著名,因為藝術的欣賞角度不同。比如都是唱歌,民族、美聲、通俗,不能說哪個最好。但,這幾個特別著名: 朱德: (公元1294-1365年)元畫家。字澤民,號睢陽散人,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官至儒學提舉。擅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并融入渾厚,晚年筆力愈壯,風度更著。善書法,精詩文。著有《存復齋續集》。代表作《林下鳴琴圖》 趙雍:公元1289-1360年后)元畫家。字仲穆,浙江湖州人。趙孟俯次子,以父蔭人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管府事。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鞍馬。山水師法董源、李成,鞍馬則有唐風,能詩善書法。代表作著色《蘭竹圖》 王蒙:(?~1385)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后死于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后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并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余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郁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癡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后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備,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于心,后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余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干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代表作《南枝春早圖》等。 唐棣:(1296~1364)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并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莊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
因為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后,歷代莫及。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后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前后兩段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后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當時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于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是的。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于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后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善畫青綠山水,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并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趙孟頫的山水畫,廣泛吸收名家之長,強調書畫同源,并將書法用筆引入繪畫創作中,形成多種面貌。他早年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如《幼輿丘壑圖》,空勾填色,不加皴點,格調古拙;46歲以后師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為主,有時將水墨與青綠畫法有機結合,一掃南宋院體積習,發展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成就突出。高克恭變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在元初與趙孟頫、錢選并驅。元代中后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家。元代還有一批山水畫家,各有師承,自具特色,在畫史上也享譽頗高。其中受趙孟頫影響,兼宗李成、郭熙畫法的畫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潤、唐棣等人。受黃公望和王蒙影響,兼師董源、巨然的有陸廣、馬琬、陳汝言、方從義、趙原等人。學習南宋院體山水畫法,保留馬遠、夏圭遺風者有孫君澤、丁野夫等人。此外,王振鵬、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樓閣,用筆工整細密,折算精確,為元代界畫名家。
黃公望(1269——1354)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一峰,又號大癡道人、凈墅,后又改名堅,晚號井西道人,亦有黃山谷之稱,是江蘇常熟人。畫史上稱他是“元四家”之冠。他幼年時極其聰敏,天資孤朗,善書法、通音律,能作散曲。中年時做過小官,忤權貴,坐監數年,出獄后,浪跡江湖,寄情于山水。五十左右時,專心于山水畫,并且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其特點是: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他講究以書入畫,畫中有書,著重骨法用筆,筆中見墨,不多作渲染,就能達到氣清質實、平淡天真的藝術境界。他的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圖》明、清兩代摹本,約有數百本。現存作品有《天地石壁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天池石壁圖》等。晚年隱居于浙江富春山。著有《寫山水訣》傳世。王蒙(1308——1385)一作(1298——1385) 王蒙字叔明(一作叔銘),是浙江湖州即今吳興人。他晚年居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又自稱香光居士。他的外祖父趙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征,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工書法,尤其擅長畫山水,亦兼畫人物。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他常用皴(cun)法,有解索皴和毛皴兩種,其特征,一是好用卷曲如蚯蚓的(筆,以用筆的多變和“繁”著稱;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余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王蒙的作品有:《林泉清集圖》、《松山書屋》、《湘江風雨圖》、《雪霽圖》、《谷口春耕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夏日山居圖》等。倪瓚(1301——1374)一作(1306——1374) 倪瓚字元鎮,號云林,別號有朱陽館主、蕭閑仙卿、東海瓚、懶瓚、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凈名居士、無住庵主、滄浪漫士、荊蠻民、曲全叟等,以云林兩字最常用,人稱云林先生。倪瓚是江蘇無錫梅里鎮人,性狷介,自幼好學,清高絕俗,胸襟淡泊。倪瓚善畫山水,書畫秀逸疏淡,工力極深,自成一家。倪瓚的畫法特點是: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用筆善用側鋒,多畫折帶皴,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以淡泊取勝。他善用側鋒干筆皴擦的畫法,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他的畫天真幽淡,詩文精雅,書法秀美,被稱為“詩書畫三絕”。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春雨新篁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吳鎮(1280——1354) 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他是浙江嘉興魏塘橋人。吳鎮善畫墨竹,其畫山水,則以蒼古沉郁取勝。他為人孤潔,他畫山水竹石,每題詩其上。如題墨竹曰:“野竹野竹絕可愛,枝葉扶疏有生態,生平素守遠荊榛,走壁懸崖穿石隙。虛心抱節山之際,青風向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將如何?渭川淇澳風煙多。”他的墨竹、山水、題詩,時人稱為“三絕”。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漁父圖》、《雙檜平遠圖》、《秋江漁隱圖》、《秋山圖》等。其著作有《墨竹譜》、《竹石譜》等。
元代山水畫發展趨勢是在重視對古代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立意。元代繪畫中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畫方面有了空前的 大發展,后人評價元代的山水畫曰:“瀟灑簡遠,妙在筆墨之外”,元代山水畫在注重皴、擦、點、染等技法,講求法度的宋代繪畫基礎之上又有了重 大發展。畫史所謂的“尚氣重韻”,是說“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畫新格局。 元代山水畫風格特點發展及影響 1 元代名人畫的風格特點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他們的創 作集中體現了元代山水畫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鮮明個性特點, 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畫的時代風貌。他們強調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狀物 寄情,屬于典型的文人畫,對明、清繪畫影響巨大。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 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 后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 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善畫青綠山水, 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并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 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高克恭變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 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元代中后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 家。元四家以他們各自的創新風格和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把中國山水 畫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 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多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任仁發 人物鞍馬師法唐人,筆法工細流暢,筆調明快清麗,保留了較多的唐人 傳統,但亦有自己風貌,在元初與趙孟頫齊名。張渥以畫白描人物見 長,師法李公麟,用筆流暢飄逸,形象真實,栩栩如生,被譽為“妙絕當 世”。王繹善畫肖像,筆法細勁,造型準確,神態生動,在元代肖像畫家 中成就最為突出。顏輝在宗教人物畫方面,負有盛譽,他用筆粗潤豪 放,略近南宋梁楷潑墨法,于水墨暈染中現出凹凸效果。 代山水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在重視對古代傳承的繼承上,創新立 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表現文 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水墨花鳥大量涌現,人物 現實畫的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 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通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體 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 2 黃公望、倪瓚的山水畫的發展及對后世山水畫的影響 黃公望得趙孟兆真傳,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筆盡意在;水墨紛紛, 深潤古雅”。他繼趙孟頫之后,將元山水推向山水畫的正脈,改變了院 體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山水畫的一代風貌。《富春山居圖》是他 晚年畫作,足以代表他藝術的最高水平,作品幾乎沒有“渲染”而僅具 “勾皴輪廓”用一個“寫”概括,表現了連綿不斷的山巒,一望無際的江 水,水墨渾潤紛紛,意境開闊遼遠,草木蒼莽爛漫,樹木奇異紛繁,以干 枯之筆勾皴,疏朗簡秀清逸瀟灑。黃公望的山水畫成就在中國繪畫史 上極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畫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響所在,黃公望 的山水是描摹他的“胸中丘壑”。這胸中丘壑是太湖一帶的客觀山水揉 合他的主觀精趣共同鑄就的,所以他能夠師法董巨、二米而撞出畫之 譽。他的山水畫審美呈現出了一種“抽象”和“具象”相結合的特點,推 動傳統水墨寫意的技巧發展,同時也大大促進了“抒情之意”的文人畫 的最高境界的發展。倪瓚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 彼岸,淺水遙嶺之景,章法板簡,于簡中富繁;多用枯筆干擦,淡雅松 秀,似嫩而實蒼,風格蕭散超逸,獨樹一幟,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 “元四家”,對文人山水畫作出了新的創造和發展。在理論方面,主張作 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反對刻意求工,求書 畫透逸疏淡,工力極深,自成一家。在畫法上,墨色清淡,善用側鋒,有 輕有重,以干而帶毛的“渴筆”畫山石樹木,作折帶皴,多用橫點點苔, 皴擦多于渲染,畫樹多取松疏姿態,樹葉用松葉點等。構圖上采用平遠 構圖,近坡高樹數株,中間是遼闊的湖面,把遠山提到了畫幅最上端, 構成兩段式章法,使畫面具有了遼闊曠遠的特殊藝術效果,中右方以 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使全圖深然一體,這種章法是倪瓚的一大發明。 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雨后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 一。倪瓚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山川高大,景物豐富。畫 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干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 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有變,景像開闊。《漁莊秋霽圖》一畫是他山水畫 典型風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上有雜樹五六枝,中景是一片空白,實 力浩森的湖水,遠景是低平的巒頭。《幽澗寒松圖》近乎正方形的畫幅 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畫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構圖方式,將通常所畫 的寬廣水面壓縮成一條溪流,從前景緩緩流過,倪瓚用輕重干濕不同 的側鋒微妙地畫出山石的頂面與側面,以表現其立體感,此畫這一畫 法的運用可謂登峰造極,畫中所展現的幽靜清涼的景色正是他心目中 的寧靜有序,遠離塵器的理想環境。 3 元代山水畫的發展以及對后世山水畫影響 元代山水畫的基本趨勢沿著董源和巨然、大小米,更遠的是李成和 郭熙的方向發展,甚至追溯其源頭至王維。元代文人畫家的一個顯著特 點是他們與職業畫家的相互影響,但當時的文人畫家,喜歡藝術的學者 與文人,看來并不是一直歧視職業畫家。當然,他們在理論上將文人畫家 和視他們稱之為畫師或畫匠的職業畫家區別開來。但是,元代文人畫家 詩文集中,表達了他們對地方畫家和職業畫家的作品欣賞和尊敬,根據 這些作品,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在文人畫家和職業畫家之間有密切聯 系。在這點上,元代文人畫家的態度同道教畫的職業畫家一樣的,職業畫 家吸收了董源、巨然、米氏、李郭、馬夏的畫風,尤其是浙江地區對李郭畫 風的普及,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缺少或是程式化的表現自然主義,這不可 避免的成為從地方氛圍中脫離出來的藝術風格。這個推斷導致了一個暫 時的論斷,蓋有郭熙印章的《早春圖》和《岷山雪霽圖》應該是浙江地區的 當地畫家所作。同樣,朱德潤的《秋林讀書圖》受比宋傳統的影響,盡管在 用筆上不同,但在對自然捕捉和在紙上表現的方式與剛才提到的兩幅作 品相似。事實上,正是對元代變通性的繼承,使得明代的浙江派能夠接受 不同的畫風,象李郭、董巨、朱氏、馬夏等等。浙派對筆墨的自由、多變的 運用也可以追朔到元代繪畫。
不能說最著名,因為藝術的欣賞角度不同。比如都是唱歌,民族、美聲、通俗,不能說哪個最好。但,這幾個特別著名: 朱德: (公元1294-1365年)元畫家。字澤民,號睢陽散人,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官至儒學提舉。擅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并融入渾厚,晚年筆力愈壯,風度更著。善書法,精詩文。著有《存復齋續集》。代表作《林下鳴琴圖》 趙雍:公元1289-1360年后)元畫家。字仲穆,浙江湖州人。趙孟俯次子,以父蔭人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管府事。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鞍馬。山水師法董源、李成,鞍馬則有唐風,能詩善書法。代表作著色《蘭竹圖》 王蒙:(?~1385)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后死于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后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并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余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郁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癡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后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備,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于心,后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余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干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代表作《南枝春早圖》等。 唐棣:(1296~1364)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并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莊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元代山马图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猪蹄锅怎么做好吃呢?
- 下一篇: 交强险怎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