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啦!下雪后,古人组团去干什么?
原標題:冬天啦!下雪后,古人組團去干什么?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細數四時八節,立冬才過不久,這代表著冬季的開始。聊起“冬”必定會想起“雪”,可能是塞北寒冬雪飄如絮、銀裝素裹的美景,也可能是紛紛揚揚摻雜著小雨的朦朧之景。抑或留在記憶中的諸多雪上運動。
那么,下雪后,古人會做什么呢?
《西郊尋梅圖》(局部),清,禹之鼎繪。此圖根據南宋詩人陸游《西郊尋梅》詩意而作。來源/故宮博物院
萬事講究動靜結合,古人亦是如此,有在家中作畫主打安靜的活動,也有外出溜冰以動為主的運動。
雪后活動之安靜版
古代沒有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少了“網上沖浪”這項“活動”,線下活動便會很豐富,比如雪中垂釣、雪中會友、踏雪尋梅、作畫等。
首先是“踏雪尋梅”。說起這個話題,有些電視劇的“發燒友”會很自然地想起《甄嬛傳》中甄嬛雪中尋梅的場景,為什么古人熱衷踏雪尋梅呢?首先“梅”在古代來說,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質,如自強不息,傲世獨立等,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而“雪梅”又讓開得正艷的梅花多了一層清逸脫俗之美,二者相互映襯,讓雪更白、梅更俏。從常規視角來想,清冷的冬日出現一抹紅必定是艷麗的、熱烈的,引人注目的,所以也不難理解古人為什么要在雪天去尋梅了。明代王諤的《踏雪尋梅圖軸》就記錄了一主三仆在雪天尋梅的場景,從畫中四人的衣著來看必是寒風凜冽,一行人頂著寒風逐漸向高處行進,步履維艱,仍不見放棄,可見古人對于“踏雪尋梅”這項活動的執著。
《踏雪尋梅圖》軸,明,王諤繪,絹本,設色,縱106.7厘米,橫61.8厘米。來源/故宮博物院
其次是“雪中垂釣”。“垂釣”這項活動古今適用,不僅可以獨自靜坐厘清思緒,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獲得食物。古人很喜歡垂釣,尤其是在雪天垂釣。李成的《寒江釣艇圖》便是“雪景+垂釣”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寒江釣艇圖》近景中一人坐于孤舟上手持釣竿垂釣,樹木蕭瑟,了無生機;遠景的怪石上蓋了一層積雪,石中又有瀑布蜿蜒傾斜而下,頗有意趣。
《寒江釣艇圖》,北宋李成繪。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胡錫珪《寒江獨釣圖扇頁》。來源/故宮博物院
朱耷《秋林獨釣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再次是“雪中會友”。要說古人最浪漫的事情,雪中會友當算一件。“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天色將晚雪意漸濃之時,共飲暖酒何嘗不是愜意之事。《雪堂客話圖》體現的正是這件趣事。畫中描繪的是江南雪景,山林房舍被雪覆蓋,屋內二人也許在對話,也許在弈棋。想象一下,在漫天飄雪、冰天雪地的林間,茅草屋內閃爍著若隱若現的燭光,隱約望去是摯友的身影,進屋后二人圍爐夜話,飲酒取暖,秉燭夜談,屋內的絲絲暖意與屋外的蕭瑟之景形成內外對比,一冷一暖,對比強烈。
《雪堂客話圖》頁,南宋,夏圭繪,紙本設色,縱28.2厘米,橫29.5厘米。來源/故宮博物院
不難發現,在眾多作品中,無論是踏雪尋梅還是雪中垂釣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很少出現女性的形象。歷史和社會雙重因素的疊加讓女性角色在此類作品中相當匱乏,但這并不代表女性對雪沒有向往,也并不是沒有記錄女性賞雪的作品。如清代《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 烘爐觀雪軸》中所繪宮掖女子,她臨窗而坐,觀賞窗外的雪梅與雪竹,若有所思,或是在想閨中趣事,亦或許在想雪停后玩兒什么呢!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烘爐觀雪》(局部),清,宮廷畫師繪。來源/故宮博物院
最后是“家中作畫”。這項活動聽起來好似沒有多好玩兒,但卻是文人墨客最愛的雪后娛樂方式。“天有四時,春秋冬夏”,四時之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抒情達意的首選題材,“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蓋欲假此以寄其歲寒明杰之意耳”,在四景中雪景更是他們的“心頭寶”,歷代以雪為題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如“雪暗洲渚白,江清蒲柳寒。悠揚雙短棹,汗漫一魚竿。”“雨雪江中一釣竿,天生漁父不知寒。蓑衣白盡無人識,都作雙雙白鷺看。”當然,從繪畫作品來看,就更加直觀。例如現藏于天津博物館的范寬《雪景寒林圖》。范寬作為一個在野的文人畫家,置于山水之間,日日作畫,他多畫氣魄恢宏的關中山水,《雪景寒林圖》便是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有“雪”元素的著名作品。畫中描繪了矗于皚皚白雪中的層層山巒,層層密林圍成幽幽山谷,同時通過渲染、皴擦的方式表現出冬日山林樹石的瀟灑之感,表達了作者對四時和山川的喜愛之情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自然萬物與宇宙規律在畫中做到了同頻共振。這正是雪天作畫的代表。
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來源/天津博物館
雪后活動之運動版
要說內向的人在雪后垂釣、訪友、作畫可愉悅身心,那么外向的人一定不滿足“困于家中”,更想出去走走,那不妨了解一下古代的冰雪運動。說起冰雪運動,很多人都會想起冬奧會,在現代,冬奧會是承載冰雪運動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很多現在的冰雪項目都具有傳承性和歷史性,亦能在古代找到根源。
在眾多項目中,滑雪是最常見的運動,也最日常,每個人孩童時期就能“自學成才”。事實也是如此,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現的有滑雪內容的巖畫正可以佐證這一觀點。但滑雪只是再基礎不過的運動了,古人憑借著智慧在滑雪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眾多冰雪項目,有的成了“民俗”,即眾人在冬日結伴游玩;有的甚至成為官方活動,逐漸趨于正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騎木而走”“冰上冰床”“冰上蹴鞠”和“冰雪運動會”。
《冰嬉圖》卷,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繪,絹本,設色。冰嬉是一種帶有節令特色的體育活動。來源/故宮博物院
“騎木而走”是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間的一種冰雪活動。北方地區冬季雪量大,積雪厚,往往需要在雪地中謀生、捕獵甚至是作戰,在雪面的行進速度直接影響著勞作效率和作戰效率。因此北方地區的人民研制出了類似雪橇的工具,即在腳下固定踏板,手里拿著木杖,相互配合在雪中滑行,據記載這種方法可即停即走,滑行速度極快,甚至可以追逐野獸,當地人稱腳下的木板為“木馬”,因此有了“騎木而走”這一雪上活動。
“冰上冰床”在宋代時開始流行。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信安、滄、景之間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謂之凌床。”其中的“凌床”便是“冰床”,最初供于冬季河道結冰時用作官員通行的交通工具,或是運輸貨物的工具,所以早起的冰床主要材料就是木板,木板上鋪蘆葦,一人在前面引繩便可移動。隨著人們對于冰上工具的開發和改進,工具不斷進行革新,在解決溫飽的同時也更重視娛樂性。冰床逐漸演變成一項娛樂項目,據記載,在冬日河面結冰后,冰面上有乘坐冰床追逐的;有在冰床上對飲的;亦有通過拉冰床謀生的生意人。可見冰床這一項冰上項目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活動。
《冰嬉圖》卷,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繪,圖為大臣、侍衛簇擁中的皇帝冰床。來源/故宮博物院
“冰上蹴鞠”。根據記載,蹴鞠早在戰國時期的中國民間就流行,而從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蹴鞠,原因與清代統治者的生活環境相關。他們自幼生長在冬季漫長的自然條件下,在雪中的滑行之術已與自身融為一體。入關后,曾把滑冰之術列為軍中練兵必要。隨著社會逐漸穩定,戰事減少,滑冰作為軍事技能的作用逐漸式微,其娛樂性逐漸顯現,在滑冰的基礎之上結合眾多娛樂方法,衍生出了“冰上蹴鞠”。冰上蹴鞠可以說是融足球、籃球和滑冰于一體的運動,參與者需要穿上特制的冰鞋,在冰上穿行“運球”。
當然,清代的冰嬉方式絕不止“冰上蹴鞠”這一種,還有冰上“搶球”“轉龍射球”“擺山子”“達滑撻”甚至有“花樣滑冰”。“搶球”即分隊在冰上爭搶球。“轉龍射球”即眾人在冰上有序滑行的同時進行射箭,特點就是參與的人眾多,隊形猶如巨龍蜿蜒,射中“天球”和“地球”的人則可以領賞。“擺山子”即由統一服裝,統一隊形的眾人按照走位極速滑行的一種運動,在極速走位中做出相應的圖案,并且表演高難度動作,猶如現在的雜技表演。“達滑撻”則類似現在的滑雪運動,在表演前,“后勤部門”通常需要用水不停澆成冰山,高約是三四丈,表面無障礙和大的瑕疵后,表演者佩戴滑具從高處飛速滑下,非常不易。
《冰嬉圖》卷,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繪,圖為轉龍射球,就是在冰上“設旌門懸的演射”。來源/故宮博物院
“冰雪運動會”。現在有冬奧會,古代也有“運動會”。北京有眾多皇家冰場,清代還專門設置了管理冰嬉事務的“冰鞋處”,以及設置了“技勇冰鞋營”這個兵種。任務就是每日訓練,挑選優秀者接受皇帝校閱。每年冬至以后,清廷均在太液池舉行盛大的冰上體育活動,屆時,清帝親臨現場觀賞。冰嬉項目有冰上射箭、冰球賽、速滑、單人花樣滑、雙人花樣滑及冰上雜耍等。兒童在冰上表演童子拜觀音、鳳凰展翅、金雞獨立等精彩動作。清乾隆帝《御制瀛臺雪景詩》注云:“每冬太液冰堅,令八旗與內府三旗簡習冰嬉之技,分棚擲采球,互逞喬捷。并設旌門縣的演射,用嫻步伐止齊之節。皆輪番閱視,按等行賞,以為常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冰嬉賦》,體現了他對冰嬉的重視,亦可看出這項運動在當時的火爆程度。清代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人繪制的《冰嬉圖》描繪了八旗官兵表演冰嬉的場景,畫中的場景正是前文所說的“轉龍射球”項目,冰上表演者整齊排列,成龍形在冰上滑行,畫中囊括了眾多滑冰項目和技巧,比如射天球、疊羅漢、金雞獨立、飛叉等。清代甚至將冰嬉視為“國俗”,每年帶王公大臣前去觀賞,甚至會準備豐厚的獎賞。而對于孩童來說便沒有那么多講究和規矩,在寒風蕭瑟的冬季,有一塊冰面就可讓孩子們欣喜,或是大膽溜冰,或是摔個仰面朝天也頗有意思。
《御制冰嬉賦》,清高宗弘歷撰,清乾隆十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來源/故宮博物院
《冰戲圖》軸,清乾隆,金廷標繪,紙本,設色,縱121厘米,橫64.8厘米。來源/故宮博物院
說到這里,肯定有人好奇古人冬天穿什么?尤其是雪中狩獵、游玩的時候是如何保暖的。其實不必擔心,現在有輕便的羽絨服,古人也有自己的“羽絨服”。家庭條件一般的人家取暖大多是用棉質的衣服,加入一些蘆葦或者是家禽的毛來御寒。清雍正時期的“掃雪貂皮行裳”平鋪開像圍裙一樣,腰前還有暗兜,內部縫有貂皮,皮質松軟,光澤度也好,是清代皇帝在冬季圍獵時的用物,很是講究。
掃雪貂皮行裳,清雍正,裳長99厘米,腰帶長137厘米,下擺寬110厘米,前裾長69厘米。清宮舊藏。來源/故宮博物院
除了必不可少的保暖“神器”以外,皇室冬季的衣物也相當有講究,其保暖作用不亞于現在的羽絨服。以“金黃色暗團龍緞掃雪貂皮行褂”為例,衣身以團龍紋暗花緞為面,圓領、平袖、對襟,里面縫制貂皮,光看這個厚度就知道保暖性能很好,所以古人在冬日出行是不會受凍的!
金黃色暗團龍緞掃雪貂皮行褂,清,身長71厘米,兩袖通長127厘米,袖口寬26厘米,下擺寬82厘米。來源/故宮博物院
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符號,春是綠色,夏是艷陽、秋是落葉,而冬是雪花。這個季節因為有雪變得浪漫,變得有了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古人的雪后活動,皆是對生活的熱愛。若你也喜歡踏雪尋梅、滑冰、冰嬉,那便可以尋著古人的方法去嘗試一番,體會其中的樂趣。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文竹)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冬天啦!下雪后,古人组团去干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骂人的诗句藏头诗(骂人的诗)
- 下一篇: 应该单反相机拍摄入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