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若马谡不把兵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吗?看看三国志的评价就懂了
原標題:若馬謖不把兵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嗎?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就懂了
“蜀相”諸葛亮五次北伐的故事讓無數人感慨萬千。而第一次北伐的功敗垂成,更是令人扼腕。
談到諸葛亮“首出祁山”的失敗,人們往往歸咎于馬謖的“失街亭”。雖說歷史不容假設,但閱讀史書的我們總不禁回顧過往,展開想象:如果馬謖不把兵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嗎?
答案是否定的。但要得知具體原因,且看下文分析。
首次北伐,勝利在望
第一次北伐的開局,可以說“天胡”了。
諸葛亮的興師北伐,是魏國朝廷所意想不到的。魏國認為,自劉備死后,益州方面已無威脅,所以將防衛的重心向東偏移,把大量的兵力用于防備孫權,魏國隴右的武備由是愈發松弛。
而時值魏文帝曹丕新喪,曹叡繼位,魏國政局不穩,人心思變。降將孟達心不自安,已與諸葛亮暗中聯絡書信,準備起事響應;孫權也趁曹丕病死,發兵合肥,再度北伐。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諸葛亮一即出兵,就取得了“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的軍事成果,并對隴右殘存的魏軍據點形成了包圍之勢。
人心思漢,當時距離東漢滅亡不到10年,而諸葛亮的“興復漢室”政治口號,也使三郡軍民紛紛倒戈投誠。而魏國方面,天水太守馬遵更被叛軍嚇破了膽,昏招百出,以致姜維等將領被迫投蜀。
以當時的戰局而言,只要假以時日,圍攻消滅廣魏、隴西兩郡和上邽等地的郭淮、游楚等率領的殘存守軍,鞏固并擴大戰果,這次北伐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還于舊都”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政治口號。
為蜀軍拖延時間、阻礙曹軍馳援隴右的重擔,就落在了駐守街亭的馬謖肩上。
馬謖其人,不可大用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他自幼便飽讀詩書、通曉兵法,與其兄馬良和其他三個哥哥被合稱為“馬氏五常”。他和馬良在“先主領荊州”時被征召任命為從事。
夷陵之戰以蜀漢的慘敗告終,馬謖的兄長馬良也死在了亂軍之中。而馬謖留守益州,當時在越嶲太守任上,并未隨劉備東征。他于是成了先主留下的,履歷豐富的“軍事理論天才”。
劉備戰敗后,倉皇撤軍回到永安,不久病重。劉備在彌留之際,于白帝城和諸葛亮見面,把自己身后的蜀漢政局全權托付給了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更在“臨薨”之時,“銳評”馬謖這位“軍事天才”,對諸葛亮語重心長的囑咐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深感劉備知遇之恩的諸葛亮,不會不知道劉備的識人之明。但他最終仍一意孤行,在北伐最為關鍵的一處,錯誤地“違眾拔謖”,最終與勝利失之交臂。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是一個不依從諸葛亮布陣指揮,無視下屬王平規勸的剛愎自用形象。他在街亭大敗,直接扭轉了北伐的戰局,逼得諸葛亮擺出“空城計”,并在回師后“揮淚斬馬謖”。
而史書中馬謖的負面形象,比起《三國演義》中的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馬謖在得到諸葛亮的軍令后,“違亮節度,舉動失宜”。他渴望建功立業,想把一次簡單的“據城”作戰,變成殲滅魏軍主力的一場野戰大勝。
那么馬謖是如何不遵諸葛亮軍令的呢?
據《魏書·張郃傳》載,馬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最終被張郃截斷水源,一舉擊破。
可見當時街亭一地,確有要塞可守。而諸葛亮當時的軍令不可能是讓馬謖撤出已經修繕堅固的城池,到山上扎營的。但馬謖卻自視甚高,做出了違背諸葛亮軍令,無視北伐大局的舉動。
諸葛亮在部署作戰計劃的時候,也想到了馬謖不聽指揮或者決斷錯誤的可能性。于是諸葛亮派了“生長戎旅”、作戰經驗豐富的將軍王平作為馬謖的先鋒,在馬謖犯錯時,負責在陣前規勸進諫。
但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王平雖然“連規諫謖”,但馬謖終不能采納王平的建議。正所謂良言難勸該死鬼,馬謖在街亭如此的不聽諫言,也算輸得活該。
史載王平不會寫字,“手不能書”,大字也不識幾個。馬謖自恃通曉兵法、深諳兵略,完全沒把“文盲”先鋒王平的話放在心上。
而正是這個被馬謖瞧不起的王平,在兵敗后收攏敗軍,保留了后續北伐的有生力量。他更因這次街亭之戰中的表現,被諸葛亮拔擢,在后續的北伐戰爭發光發熱。
或許,諸葛亮認為馬謖出仕于荊州,和自己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才給他一項只要聽從將令就可以完成的守城重任,讓他得到歷練。
但不幸的是,馬謖辜負了丞相的重托。他不僅在沙場上一敗涂地,更在兵敗之后畏罪潛逃。
在兵敗之后,馬謖不僅不能收拾殘局,反而貪生怕死,在向朗的幫助下走上了逃亡之路,但最后還是被抓了回來。馬謖如此行事,讓諸葛亮十分失望。
諸葛亮班師成都后,上表后主劉禪,總結了這次北伐的失敗,并依照軍法斬首馬謖。諸葛亮想到北伐前,拒絕了魏延、吳懿等沙場老將曾請纓為先鋒的要求,后悔莫及。
以短取敗,理數之常
根據《三國志》中的諸多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馬謖在歷史上是一個好論軍計、剛愎自用而又不敢承擔罪責的形象。
縱使馬謖聽從了諸葛亮的調度,駐守城內而非屯軍山上,他的性格和經歷也讓他注定不能完成“守街亭”的任務。
馬謖這樣的人,可以作為諸葛亮“率眾南征”時的參謀獻計出力,幫助諸葛亮選出最好的作戰方案;但萬不可作為領軍將領臨陣決斷,憑個人意愿,左右上萬人的生死。
回顧歷史,彼時駐守街亭的馬謖已經“舉措煩擾”,而一帆風順的前半生讓他的心理素質較差。可以說,馬謖并不具備在戰場及時作出正確判斷能力,他的性格導致它注定會犯下“舉動失宜”的錯誤。
假設馬謖不駐兵山上,也可能因為大意而被截斷水源;或者犯了冒進錯誤,盲目追擊詐敗的敵軍,亦或是在一場夜襲中被殺敗。
隨著街亭的失守,蜀漢君臣“還于舊都”的政治理想也在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中化為泡影。而我們只能喟嘆諸葛亮的用人失誤,而這一切只因他忽視了劉備的那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若马谡不把兵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吗?看看三国志的评价就懂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目前存款准备金率
- 下一篇: 酱香型白酒英文(白酒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