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经典照片《开国大典》中,为何没有朱德?背后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原標題:在經典照片《開國大典》中,為何沒有朱德?背后的故事讓人肅然起敬
1949年,來自東方的紅色巨人在廢墟之上重生。大紅燈籠與各色標語把天安門廣場裝點一新,人民群眾歡聚一堂,開國大典在晴空映照下正式開始。
在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的莊重時刻,新華社記者陳正青按下了快門。然而當人們回顧這張照片時卻發現上頭少了一個人,開國元勛、與毛主席一起登樓的朱德竟然不在畫面上。
開國大典上的照片
1949年10月1日,這是舉國歡慶的日子。這一天,毛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的成立。一個民族的新生,一個國家的盛世,在如此時刻自然少不了拍照紀念。當時的中國與蘇聯關系還十分親密,蘇聯攝影師被授權可以在天安門城樓上四處走動攝影。
為了拍到最好的效果,蘇聯攝影師甚至還能要求中央領導們跟隨他的指令做出動作。
開國大典的記錄有外國記者的身影,自然也少不了中國記者的參與。當時黨中央十分重視相關宣傳工作,在開國大典前的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設立了一個新聞攝影科。它的科長由當時的著名新聞界人士吳群擔任,科員包括陳正青、侯波、林楊等六人。
這個新聞攝影科可謂是一經成立就擔當重任,第一個任務是報道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第二個任務就是報道開國大典。
吳群科長思來想去決定讓陳正青來擔任最重要的任務,拍攝毛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場景。開國大典當天,陳正青為了拍到最完美的畫面,選擇在靠近毛主席的斜前方拍攝。
朱德一把抱住了攝影師
然而要拍到最好的畫面總要付出點代價。天安門城樓上的空間雖大,但耐不住開國大典那日重量級人物實在太多。600多人挨挨擠擠,攝影師得離他們盡可能遠,才可能將人盡可能多地圈進畫面。
可城樓方寸之地,陳正青能站到最遠的地方也不過就是貼著欄桿站了。為了再多騰出點兒距離,陳正青只好靠著欄桿,盡可能把身體后仰。
當毛主席站到麥克風前,帶著鄉音的話順著風傳向全世界時,陳正青也做好準備。他盡可能往后仰,找到了最滿意的角度,咔嚓一聲。然而因為太過忘我了,身后的欄桿也沒能攔住陳正青,他大半個身子都到了外頭,眼看著就要摔下去了。
這天安門城樓說高不高,但離地也有幾十米,這人要是摔下去了可不是開玩笑的。千鈞一發之際,有人沖上來抱住了他的腿——正是朱德。
原來朱老總一早就關注著陳正青了,看著這人一個勁兒往后仰就覺得十分擔心。于是朱老總在發現陳正青控制不住往后倒時,也不管拍照不拍照了,直接沖了上去一把抱住了陳正青的腿。
朱老總在許多老友眼里那都是一個“樸素渾如田家翁”的人,他為人節儉樸素,不在乎名利,只一心一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而這次,也正是因為朱老總不在乎,沒想著要在開國大典上“搏鏡頭”,所以才能及時阻止悲劇的發生。
為了救人,這個開國功勛的身影被留在了“開國大典”的紀念照片之外。好在,這一遺憾還能由藝術來彌補。著名畫家董希文在之后為開國大典作了一幅油畫,而在這幅畫上,朱老總的身影就在毛主席身后。
參考文獻:
[1]錢國宏.開國大典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J].黨史文苑,2023(10):4-5.
《定格有溫度的歷史記憶》人民政協報
《開國大典照片中為何沒有朱德》人民政協網
《鏡頭記錄下的開國大典》文摘報 ( 2017年10月28日 05 版)
《開國大典珍貴影像都是誰拍攝的?》中共黨史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在经典照片《开国大典》中,为何没有朱德?背后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个女生喜欢一个男生的表现网恋(一个女生
- 下一篇: 什么是电声二胡(电声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