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和基因有关系吗?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民族精神和基因有关系吗?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這個說法真的是有點偏啊。個人看法是沒有關系的,首先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在不停地發生變化的,基因的改變怎么可能跟得上這個速度?另一個,文化的東西怎么會體現在基因上呢?
我覺得關系不大啊。1,民族意識這東西完全是18世紀現代國家出現以后構建的概念。如果想了解歐洲的”民族國家“在國家建設過程(state building這是個現代政治學的專有概念,應該有英文維基百科的解釋)中,各個民族國家,尤其法國、德國、英國等國是如何發明創造民族敘事,發明創造假的民族傳統。甚至如何通過這種身份認同以動員國民從而進行戰爭。請參看Benedict Anderson的《imagined communities》這本有關民族主義源流的最權威著作。中文版《想像的共同體》已經有了,但我沒讀過中譯本。不好評論質量。 2,《imagined community》是針對歐洲的,但哪怕是中國的民族意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翻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公車上書以前的著作。當前國人耳熟能詳的各種民族敘事,什么華夏,什么炎黃子孫。根本不存在。實際上,這些概念,都是章炳麟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逃到日本,跟著日本人學習,利用上古神話而生造出來的概念。僅有100年出頭的歷史。 相關的論文汗牛充棟。與之類似的是韓國民族主義,也是山寨的日本貨。但韓國因為有兩大傳統,一曰箕子朝鮮,一曰壇君朝鮮。這兩個民族創世神話在過去100年中在朝鮮民族的公共輿論中地位起伏變化,直接反應了朝鮮半島在中日俄三國的夾縫中尋找自我定位的心酸,是一本很好看的書《Korea between Empires》。而這兩個“想像出來的傳統”,很可惜,也都是山寨的日本貨。3,人當然有尋求共同體認同、自我解釋的需求,但維系這一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絕不僅僅是民族主義。所以個人更傾向的認為民族意識的產生起源于印刷品的傳播,是來自于由文字的敘述產生的一種想象的共同體,通常當印刷品大量的出現的時候就是民族意識起始的時候。如在中國唐代中期的印刷品得到過飛速發展,這點在《中國書院史》中有記載,那么也就可以大體的推斷那個時候民族意識應該已經開始萌發,這可能符合李淼的資料,如果再往后看的宋朝時的漢人應該說已經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帝國意識),比如說岳麓書院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如說宋被破之后,很多人隱居山林而不從官等,由此可見一斑,那么推測中國的民族意識的其實自然也就向前推了一些。至于歐洲的民族意識是起源于拉丁語,后來又被一些低廉的更可傳播的非拉丁語,如英語,法語,俄語等取代其優勢地位,民族意識開始萌芽。所以說,我想民族意識的產生并非是只限于歐洲,而是世界性的,當然這不包括后期由于移民、殖民所產生的國家中的民族意識,因為那大多是為了政治因素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精神這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吧,個人感覺不能用基因來控制,如果民族精神真的與基因有關的話,那么如果哪個國家真的發現了這么一個基因,接著利用這個基因來控制其他民族的人類的話,那么將來各個民族都將會遭遇一場空前的災難。
可能有些關系,但更多地還是應該和教育、文化背景有關。前面看到有“領袖基因”的存在,那么也有可能有“英雄基因”、“民主基因”、“公平基因”的存在,但這些都有些牽強。人與人的差距不同于家貓與野貓的差別,文化傳承在民族氣節方面無疑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關系不大啊。1,民族意識這東西完全是18世紀現代國家出現以后構建的概念。如果想了解歐洲的”民族國家“在國家建設過程(state building這是個現代政治學的專有概念,應該有英文維基百科的解釋)中,各個民族國家,尤其法國、德國、英國等國是如何發明創造民族敘事,發明創造假的民族傳統。甚至如何通過這種身份認同以動員國民從而進行戰爭。請參看Benedict Anderson的《imagined communities》這本有關民族主義源流的最權威著作。中文版《想像的共同體》已經有了,但我沒讀過中譯本。不好評論質量。 2,《imagined community》是針對歐洲的,但哪怕是中國的民族意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翻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公車上書以前的著作。當前國人耳熟能詳的各種民族敘事,什么華夏,什么炎黃子孫。根本不存在。實際上,這些概念,都是章炳麟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逃到日本,跟著日本人學習,利用上古神話而生造出來的概念。僅有100年出頭的歷史。 相關的論文汗牛充棟。與之類似的是韓國民族主義,也是山寨的日本貨。但韓國因為有兩大傳統,一曰箕子朝鮮,一曰壇君朝鮮。這兩個民族創世神話在過去100年中在朝鮮民族的公共輿論中地位起伏變化,直接反應了朝鮮半島在中日俄三國的夾縫中尋找自我定位的心酸,是一本很好看的書《Korea between Empires》。而這兩個“想像出來的傳統”,很可惜,也都是山寨的日本貨。3,人當然有尋求共同體認同、自我解釋的需求,但維系這一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絕不僅僅是民族主義。所以個人更傾向的認為民族意識的產生起源于印刷品的傳播,是來自于由文字的敘述產生的一種想象的共同體,通常當印刷品大量的出現的時候就是民族意識起始的時候。如在中國唐代中期的印刷品得到過飛速發展,這點在《中國書院史》中有記載,那么也就可以大體的推斷那個時候民族意識應該已經開始萌發,這可能符合李淼的資料,如果再往后看的宋朝時的漢人應該說已經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帝國意識),比如說岳麓書院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如說宋被破之后,很多人隱居山林而不從官等,由此可見一斑,那么推測中國的民族意識的其實自然也就向前推了一些。至于歐洲的民族意識是起源于拉丁語,后來又被一些低廉的更可傳播的非拉丁語,如英語,法語,俄語等取代其優勢地位,民族意識開始萌芽。所以說,我想民族意識的產生并非是只限于歐洲,而是世界性的,當然這不包括后期由于移民、殖民所產生的國家中的民族意識,因為那大多是為了政治因素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精神這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吧,個人感覺不能用基因來控制,如果民族精神真的與基因有關的話,那么如果哪個國家真的發現了這么一個基因,接著利用這個基因來控制其他民族的人類的話,那么將來各個民族都將會遭遇一場空前的災難。
可能有些關系,但更多地還是應該和教育、文化背景有關。前面看到有“領袖基因”的存在,那么也有可能有“英雄基因”、“民主基因”、“公平基因”的存在,但這些都有些牽強。人與人的差距不同于家貓與野貓的差別,文化傳承在民族氣節方面無疑是最重要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民族精神和基因有关系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敕勒歌是谁写的呢?
- 下一篇: 流泪的青春是什么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