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会超过100%吗?
原標題:90%+10%會超過100%嗎?
11月17日,魯迅長孫周令飛在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啟動儀式現場被記者問及:平常愛不愛刷短視頻?他回答:“我現在是90%的時間刷屏,10%的時間用來看書。”這一問答迅速登上了熱搜,網友紛紛驚呼“這很真實”,夸周令飛“跟爺爺一樣real”。
黑格爾說,人走不出自己的時代,猶如走不出自己的皮膚。活在當下,“90%的時間刷屏,10%的時間用來看書”恐怕會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tài)。與其惋嘆“人心不古”,不如大家一起想想,怎樣實現資源共享,讓10%讀書時間的內容,可以多少移植到90%的刷屏時間里去。
而且,刷屏不等于只看短視頻,數字閱讀同樣正在越來越多地構成我們的閱讀生活。11月17日同在烏鎮(zhèn)舉辦的“新時代文學跨界傳播論壇”上,番茄小說執(zhí)行總編輯樂力分享了這樣一些數字:
每天都有400多萬人在番茄上看電子出版書。
每天有1700多萬次搜索在找自己喜歡的出版書。
有超過600萬用戶喜愛劉慈欣的《三體》。
馬伯庸新作《太白金星有點煩》在番茄小說獨家首發(fā)上架后,首周快速突破10萬用戶閱讀。
不只是小說,社科類的知名圖書,在番茄小說上也有著非常好的表現。比如羅翔的《法治的細節(jié)》,閱讀的用戶超過20萬。
也正是基于用戶對優(yōu)質出版物的需要,番茄小說和300余家出版機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新經典、世紀文景、上海譯文、果麥等達成版權合作,引入《白鹿原》《山海情》《追風箏的人》《哈利·波特全集》《大秦帝國》《人類簡史》等超級暢銷書,為用戶提供了超10萬冊優(yōu)質出版物。
另外,東方甄選與番茄小說同集團的抖音平臺一直在文學作品推廣方面合作頗豐。東方甄選開播以來銷量最高的單本圖書為《額爾古納河右岸》,超過63萬本。有38款圖書銷量已突破10萬冊,包括許淵沖譯《美得窒息的唐詩 宋詞 詩經》、余華著《活著》、路遙著《平凡的世界》、林語堂著《蘇東坡傳》等。
等一等,為什么沒有周令飛爺爺的書?
其實是有的,而且種類還不少,全集,小說集,散文集,都有,只是閱讀人數還稱不上“超級暢銷”。但對于經典的傳播來說,一時的閱讀量并非唯一的衡量標準。
其實名列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之首的魯迅首部小說集《吶喊》,當年出版后也并非多么暢銷。魯迅自己在文章里說“并沒有賣到八千部”,魯迅母親魯瑞老太太聽說兒子的小說頗受外界好評,向魯迅要了一本去看,評論說“也并不怎樣好”,遠不如她喜愛的張恨水。
《吶喊》的傳播,主要依靠的是一批又一批從學堂畢業(yè)、深受新文化影響的大學生、中學生。而且,研究顯示,越是邊遠的地區(qū),作為知識權威的中學生,對這類新文學經典傳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更重要的是,傳播意味著互動與改變。山西有一位中學畢業(yè)生,是《吶喊》的忠實讀者,他試圖讓自己會說書的父親利用他的才能與地位(當時農村的說書人有點像現在的網紅主播,傳播力強大),向鄉(xiāng)親們推薦這本寫農民的小說集。父親看了之后非常憤怒,說這樣沒頭沒尾的小說誰會想看?這位中學生若有所悟,開始試圖放棄同階層知識分子讀者習慣的新文藝腔,而用農村老百姓習慣的話本、曲詞、說書等語言與形式來進行傳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名字叫趙樹理。
趙樹理并沒有放棄新文化,放棄啟蒙。他只是在試圖針對不同的對象,改變言說的方式。同樣,當下方興未艾的“融合出版”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打破出版圈層與傳播壁壘。人性都是趨易避難,但有時主動傳播的意義,就在于降低門檻,去除畏懼,讓以往可能顯得高不可攀的經典或嚴肅讀物,變得觸手可及,而且讓單一的閱讀,變成目覽耳聽,共賞共議的閱讀社會生態(tài),用樂力的話說,讓這些優(yōu)質的圖書被更多會喜歡它們的讀者“看見”。
從長時段的觀念出發(fā),我不相信人類社會對知識與智慧的熱愛與追求,對想象力的欣賞與分享,會被任何一種傳播形式泯滅。莫泊桑曾說:“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他說的不是苦讀,不是附庸風雅,而是喜歡與享受。90%+10%,會不會獲得大于100%的享受呢?不妨一起來試試。
作者楊早 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90%+10%会超过100%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日入千万”的短剧,突然集体出海?
- 下一篇: 论坛|文学批评如何与文学创作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