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后唐太监张居翰,修改圣旨救下千人性命,皇帝为何不杀他?
原標題:后唐太監張居翰,修改圣旨救下千人性命,皇帝為何不殺他?
前言
太監,如今似乎是個貶義詞,但歷史的長河中,卻有一些太監的故事讓人產生不同的觀感。宦官因身體器官缺失而受到社會的譏諷和壓迫,尤其在封建社會“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理念下,太監的生活似乎注定充滿陰暗。
被歷史記載的事實表明,被皇帝寵信的太監,一旦背棄忠誠,其惡行往往比所謂的“無毒不丈夫”以及“最毒婦人心”還要令人觸目驚心。從秦朝到清朝,每個朝代、每位皇帝的身邊都不乏這樣的太監,其中一些人如高力士、張讓、李輔國等,成為亂政誤國、甚至導致國家滅亡的罪魁禍首。
然而,在歷史的記載中,也有一些太監展現了與眾不同的品質,他們成為正直善良的典范,為世人樹立了榜樣。比如鄭和、王承恩、蔡倫、司馬遷以及張居翰等,他們中的一些人義薄云天,一些人忠心為主,一些人創造了豐功偉績,還有一些成為文學領域的大咖。
在這其中,張居翰是其中最為善良的太監之一
王衍的投降與李存勖的猜忌
公元925年,后唐王朝正值鼎盛時期,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年,統治蜀地的王衍向后唐皇帝李存勖正式投降。
王衍為顯誠意,親自領著全家老小白衣牽羊前來長安朝見,他想向李存勖表示自己完全放下武裝,沒有任何反抗之心。王衍還特意將自己系上草繩,以示投降的決心。他相信李存勖會給予封賞,讓他在后唐獲得榮華富貴的新生活。
的確,剛開始李存勖非常歡迎王衍的投降,甚至起草了一道詔書,打算封王衍為侯,給予他封地,以示禮遇。這對剛統一北方的李存勖來說,有一石二鳥之效:既可以安撫新降的王衍,又可以向其他敵對勢力示威,鼓勵他們也放下武器,歸順后唐。
然而,就在王衍一行人踏上赴京的路途時,一場政變突然爆發,使李存勖的喜悅轉為憂慮——李嗣源在汴州起兵反叛,占領了軍事要地汴州。他不但控制了黃河水運要沖,還得到了許多唐軍的倒戈支持,一時間威脅極大。
李嗣源曾經是李存勖最信任的心腹副將,這次反叛讓李存勖頗感意外。面對反叛軍的猛攻,李存勖只能匆忙領兵離開長安,前去平叛,無奈之下放棄了都城。
一想到連李嗣源都能反叛,剛剛投降的王衍又如何可以信任?李存勖陷入猜忌,擔心王衍會趁機背叛,伺機奪取長安。于是他改變主意,在營帳中草草寫就一道殘忍的詔書:“王衍一行,并宜殺戮。”
太監施展仁心,救下千人性命
李存勖的詔書交給了一位名叫張居翰的太監,讓他立即趕回長安,轉交內侍省向延嗣執行。張居翰一看詔書內容,心中暗想,王衍已表示投降誠意,此時殺之不當,有違仁義。
于是,他決定孤注一擲,修改詔書,拯救無辜。張居翰仔細研究詔書上的“行”字,發現若將右邊的一撇改成一個小點,下面的筆畫變成弧形,就可以巧妙地改成“家”字。
這需要極大的細心和穩定的手法,稍有差池就會露餡。張居翰獨自一人在馬車內反復練習修改這兩個字的筆畫。終于,在返程的顛簸路途中,他咬牙完成了這個的筆跡改動。
修改后的詔書只傳達了殺王衍一家的命令。最終,王衍一家10多口人遇害,但與王衍沒有直接關系的千余人幸免于難,得以保全性命。
一個太監,以極大的勇氣和仁心,在行軍途中完成這項救人大業,真可謂生死瞬間,泰山壓頂而不改仁心。而他的名字,正是張居翰。
皇帝寬恕:功勞深厚的太監
事后李存勖很快從向延嗣處得知了張居翰的所作所為,但他沒有處罰這個勇敢的太監,而是寬恕了他。這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張居翰曾經立下過非常卓越的軍功,他的養父張從也深受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倚重。我們不得不先回顧一下張居翰早期的經歷,以理解李存勖難以處置他的困境。
張居翰被養父張從收養后,便踏上了仕途,他很快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能和策略眼光。公元906年,當李克用面臨來自朱溫的反叛時,其他將領建議固守城池,張居翰力排眾議,建議李克用采取積極進攻,直接剿滅朱溫。李克用接受了他的建議,終于大敗朱溫軍,為李氏建立后梁朝立下汗馬功勞。
后來李克用稱帝,張居翰又以“身為太監”推辭拒絕授官。但朝野上下都知道,如果沒有張居翰的軍事策略,就沒有后梁的建立。
正因張居翰功勛卓著,李存勖即便知道他擅改詔書,也只能忍痛容忍。那一年,他對李嗣源叛亂的鎮壓才是當務之急。處罰張居翰,只會激起更多不必要的政爭。
三個月后,李存勖與李嗣源在黃河展開決戰,不敵被殺。而張居翰也趁機請退歸鄉,不再過問朝政。
71歲高壽告別人世 太監之名顯衷腸
928年,71歲高齡的張居翰在長安病逝。歷經風雨,這位善良仁心的太監終于走完了人生歷程。古人有云:七十古來稀。張居翰不僅長壽到71歲,也終其一生沒有被卷入朝堂風云的爭斗,最終死于非命,可以說是“好人得好報”的最好證明。
宋朝時,史官在《五代史》中特意記錄下了他修改圣旨的故事。一個太監之名,因一份擅改的詔書被傳頌千古,這是多么諷刺與幸運的事。
但更使人欽佩的是,張居翰從未因這段經歷炫耀或沾沾自喜。面對李嗣源的拉攏,他寧可隱居鄉里。他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仁民愛物”的古訓,沒有因身為太監而被命運所束縛或怨天尤人,而是發揮善心拯救生命。
結語
他的一生故事,為后世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思考——一個人的境界高低,與身份地位無關,只在乎其內心世界。一個君王可以窮兇極惡,一個太監也可以有仁人君子的風骨。
看似卑微的太監,也可以擁有崇高的靈魂。這就是張居翰給我們的啟示。當我們評說一個人對或錯時,不應只看其外在,而要通過具體行為判斷內在本心。
這樣,我們才能不被表象迷惑,做出公正明智的評說。張居翰的故事,值得每一個追求仁愛正義的人深思。一個善良的心,足以扭轉乾坤,改變命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后唐太监张居翰,修改圣旨救下千人性命,皇帝为何不杀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明朝丢了澳门,清初强盛时为何不收回
- 下一篇: 原创:吕雉对戚夫人下手时,戚父手握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