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先秦时代姓和氏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原標題: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先秦時代姓和氏到底有何不同之處?
現代人的觀念中姓氏是同一個概念,沒什么區別,所謂姓名也就是一個姓和一個名字而已,比如張三姓張名三,古人比我們講究得多,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不僅有姓有名,還有氏和字,先秦時代尤其如此,比如戰國時期最杰出的縱橫家蘇秦是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那么先秦時代姓和氏到底有何不同之處?估計很多人一頭霧水,在解釋之前先出兩道題目考一考:
第一題:孔子姓什么?
A.孔
B.仲
C.子
D.丘
第二題:孟子姓什么?
A.孟
B.姬
C.子
D.姜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產生于前、氏產生在后,母系社會時期子女從母而姓,姓的本意就是女人生的子女,所以最初的姓大部分都含有“女”字,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就是如此。
氏則是姓的分支,隨著母系社會沒落、父系社會占據主導,一個家族不再群居一起而是散落各地,一個大的部落也逐漸分成數量不一的小部落,一代代下去,這當中有些人有了軍功得到官爵和封地等賞賜,他們就以此作為自己的“氏”以區分和別人的不同,簡單點說就是只有貴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氏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趙國國君是嬴姓趙氏,其始祖造父是商朝名臣飛廉次子季勝之后,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于趙城,這就是趙國趙氏的由來,所謂“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無,賤者有名無氏。”
這里有三點需要留意的是:
第一,氏只有男子才有:“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可以這么說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氏則是父系社會的產物。
第二,氏的來源有很多種,比如以姓為氏、以國名或封地為氏、以居住地為氏、以先人的字為氏、以官職和爵位為氏、以謚號為氏等等。
第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姓氏合而為一 ,此后姓即氏,氏即姓。
姓是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強調的是血緣關系,表明出自同一個女性始祖,氏則用以區分親疏和貴賤,所謂:“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記載:“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賜姓子。”
子姓是殷商的國姓,春秋戰國時期的子姓諸侯國有宋國、邶國、鄧國等等,其中宋國的始封國君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第二任國君也就是微子啟的弟弟微仲,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直到六世祖孔父嘉的時候才改為孔氏,所以孔子不姓孔,而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孟子的情況和孔子有點類似:他的祖先是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就是“慶父不死、魯難不已”的那個慶父),慶父死后其子公孫敖繼其位,慶父字仲孫,后人為避諱弒君之罪改稱孟孫氏,后又簡化為孟氏(也有說法認為孟孫是孟氏族長的特稱),其中有一支從魯國遷居到鄒國,孟子就是這一支繁衍的后代。
魯國首任國君是周公旦之子魯文公伯禽,屬于姬姓諸侯國,所以孟子也不姓孟,而是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先秦时代姓和氏到底有何不同之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北交所个股集体躁动!解禁前夕迎大涨,首批
- 下一篇: 艺考生要求再次提高!不如转轨OS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