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WWDC20,彻底破除了移动设备与桌面的壁垒
文丨鋒科技
今天凌晨一點,蘋果召開了 WWDC 全球開發者大會的開幕式,由于疫情原因,此次發布會在線上召開,沒有臺下開發者的互動未免有些冷清。但在鋒科技看來,這場發布會,可能是未來幾年蘋果最為重要的開發者大會,在短短的 109 分鐘內,蘋果的未來戰略已經躍然紙上。
用桌面的思路來做移動系統
在 iOS 14 上,蘋果推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應用疊放與組件,這兩項功能其實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黑客泄露,但在蘋果的產品展示環節中,它們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景。
首先是應用資源庫,在 iOS 14 上,所有應用布局被高度的桌面化:多余 App 的重要地位降低,你可以只保留兩頁的主流 App 菜單,其余的都被蘋果分類簡化到一張長列表中。
坦白來講,鋒科技并不認為此舉能帶來很大的效率提升:蘋果 App 的分類邏輯相對古怪,通過列表來找 App 的效率不高,尤其是國內環境,應用中英文混雜嚴重的情況下,列表模式近乎不可用,不過好在蘋果提供了傳統的搜索功能,你也可以通過搜索來查找 App。
在 iOS 14 中,多余 App 地位的降低,帶來的是組件功能地位的上升。組件從負一級菜單中解放出來,正式來到了桌面上,和你的常用 App 共處一室。
從組件的升級上,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到蘋果的設計思路:整理應用桌面并突出功能性。其中按照應用進行智能分類的特性,就來自于兩年前 macOS 的“疊放”功能,組件則參考了 Windows 的動態磁貼。
蘋果不僅用桌面系統的思路來做 iOS 14,也將桌面化思路帶到了 iPadOS 上,蘋果在 iPadOS 上,添加了與 macOS 設計極為相似的 Sidebar、多級菜單和全局搜索,如果你是 Mac 用戶的話,你會非常熟悉全新 iPadOS 的桌面設計。
哦對了,iOS 和 iPadOS 的 Siri 和來電顯示界面也不再是全屏了,這又是從哪里來的經驗呢?
答案還是 Macbook。
作為蘋果對標桌面端的操作系統,iPadOS 的諸多桌面化設計無可厚非,但 iOS 的桌面化改進又是為何?鋒科技認為,iOS 14 的所有 UI 設計改進,都是在為年底的大屏 iOS 設備做準備,也就是傳說中的 6.7 英寸巨屏 iPhone,蘋果正在努力優化大屏 iPhone 帶來的信息冗余問題。
蘋果的 AR 暗線
在這場發布會中,有一項功能被低估的最嚴重,它就是 App Clips。
在蘋果的介紹中,App Clips 是“App 主動來找你”的過程,你可以通過現實世界中的 NFC 標簽、二維碼等入口快速啟用 App Clips,也可以在蘋果的內建應用與網頁瀏覽中快速啟用。
App Clips 本質上是一款蘋果推出的輕應用/小程序功能。它支持 10M 以下的大小,用戶可以在急需共享單車,手機上卻沒有 APP 的緊急時刻掃碼,就能立即使用,并可以在事后選擇下載完整應用,賬號注冊和繳費均由 Apple ID 與 Apple Pay 一起包辦。
從目前的產品展示來看,App Clips 只是一款歐美版的“小程序”應用,小型商家可以借用大眾點評(Yelp)等平臺進行調用,大商家可以自己搭建 App 進行互動。但蘋果在輕應用之下,恐怕還有別的野心,那就是蘋果推出的 App Clips 碼。
蘋果宣稱,App Clips 碼是“探索 App Clips 的最好方式”,它集成了視覺接口與 NFC 功能,手機可以很輕易地調用。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既然 App Clips 已經支持 NFC 標簽和二維碼了,為何蘋果還要大費周章地推出一套可選的新標準呢?
在蘋果爆料狂魔 Jon Prosser 一個月前的 Apple Glass 預測視頻中,他曾經說到,Apple Glass 的信息顯示,依賴于一種可以被 iPhone 上的 LiDAR 攝像頭識別的二維碼。理論上網頁瀏覽、購物清單和折扣界面,都可以通過掃碼進行互動,覆蓋到上街購物的各種場景。
鋒科技認為,這個“二維碼”就是 App Clips 碼。室外 AR 場景中,最難做的就是精確定位,蘋果雖然安裝了超寬頻芯片,但“掃碼”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固定方式。App Clips 碼成功解決了 AR 應用的地推和平臺的難題,這套新標準很有可能是蘋果 AR 眼鏡推廣的前奏。
而蘋果在 App Clips 功能接受的末尾,也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這些現實物體,很快就有 App Clips 碼了”。
還需時間驗證的蘋果芯片
但直到發布會的末尾,蘋果才祭出了真正的大招:基于 ARM 平臺設計的蘋果桌面處理器,它將搭載在 Mac 上,雖然英特爾平臺在未來數年內依然能獲得來自蘋果的系統更新,但 Mac 平臺的全系遷移預計僅需兩年時間,搭載 A12Z 芯片的 Mac 開發機本周即可發貨。
蘋果要遷出英特爾平臺的目的很簡單:1. 在經歷了 iPad Pro 之后,蘋果認為自己的芯片設計團隊有能力勝任桌面級任務,尤其是在能耗方面優勢明顯;2.英特爾這幾年對于性能升級的吝嗇,拖了全世界電腦的后腿,就如同蘋果從摩托羅拉選擇 PowerPC、從 PowerPC 選擇英特爾那樣,蘋果這次從英特爾跳出,選擇了自立門戶。
在軟件支持方面,蘋果提出了一系列的過渡方案:原有的 Mac App 可以在幾天內完成重新編譯;搭載蘋果芯片的 Mac 也將會兼容原有的 App;Linux 環境的支持更加簡單;iOS 與 iPadOS 的 App 可以在 Mac 上完美運行。除此之外,蘋果已經和微軟、Adobe 一起,聯手進行蘋果芯片平臺上的軟件開發。
至少在發布會上,搭載 A12Z 的 Mac 系統運行良好:新系統的功能展示、游戲、微軟與 Adobe 的軟件兼容、知名虛擬機軟件 Parallels desktop、甚至是蘋果自家的 Final Cut Pro,目前都可以滿足中度負荷的桌面作業。
但在一篇叫好聲中,鋒科技要潑一盆冷水:ARM 平臺在高能耗下的持續表現,究竟會不會戰勝英特爾平臺還未有定論;就算蘋果拉攏了 Mac 主要生產力用戶,其余軟件的兼容依然是一個未知數。譬如本次 WWDC 上蘋果數次提起的機器學習,在英特爾平臺就有著不小的依賴,指令集、數學內核庫、穩定性等特性仍然是英特爾上平臺機器學習的優勢。
當然,鋒科技對蘋果芯片還是持謹慎樂觀態度:從目前的 demo 和開發機來看,蘋果在軟件兼容上足夠自信,一年前蘋果就推出了 iPad App 遷移到 Mac 平臺上的 Catalyse 計劃;在硬件上,蘋果的T系列安全芯片就是蘋果桌面芯片的前奏。
除此之外,英偉達、華為等機器學習模型也正在逐步脫離英特爾平臺,如果蘋果在未來積極地和英偉達等平臺進行合作,Macbook 上的蘋果芯片就有希望(Mac Pro 與 iMac 未來幾年內肯定還是以英特爾為主)。
從歷史經驗來看,Mac 數次平臺遷移的時間都比較快,對于老平臺的系統支持也基本都在五六年左右,不會過于歧視 Mac 的老用戶。蘋果這次將遷移時間表設置在了兩年,也給了開發者充足的時間去適配,并且保證了 Macbook 遷移的一致性,不會出現未來幾年英特爾與蘋果芯片“兩者并行”的開發災難。
不過,之前的平臺遷移,蘋果的銷量還遠沒有到如今這般繁盛的地步:蘋果宣布從 PowerPC 遷移英特爾的時候,年銷量也就 200 萬臺左右;如今 Mac 的年銷量則基本維持在 2000 萬臺,比例上看也呈上升趨勢,Mac 平臺的用戶需求比十五年前更加繁多復雜,蘋果芯片對他們來講是利是弊還不好說。
但蘋果為何執著的進行平臺遷移,除了對自身的芯片設計能力自信之外,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桌面和移動端應用平臺的真正打通。
蘋果希望將開發者在 iPhone 上發揮的創造活力帶到 Mac 中去,而同價構的 Mac 可以讓 iPhone App 的遷移成本降到最低,從自家的圖形框架 Metal、到跨平臺界面語言SwiftUI,再到新 macOS 的 UI 向 iOS 靠攏的改動,都在預示著蘋果“雙端合一”的戰略目標
庫克的告別之戰
從庫克在 2018 年宣布,正在挑選蘋果接班人的那一刻起,蘋果重新變得激進,設計團隊不再大權獨攬、開始積極擁抱開放標準、在 AR、iPhone 生態等方面還是大步邁進,Mac 重新向專業化靠攏、iPhone 也開始打價格戰,一個未來可期的聯通平臺,恐怕是庫克給未來蘋果劃定的一張圖紙。
我們看到,蘋果老將正在逐漸退去,他們手下的產品也開始變換風格:Eddy Cue 的 iTunes 和 tvOS;Phill Schiller 的“蘋果味營銷”,都開始積極地聽取外界意見進行改進,而不是沉浸在過往的光環之中。
一向隱姓埋名的蘋果芯片設計團隊,也在發布會上頻頻露面講解,而不再是營銷團隊為其代勞。工程師團隊領頭人 Craig Federighi、蘋果 AI 團隊的 John Giannandrea、芯片團隊老大 Johny Srouji,才是今天的絕對主角。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對 Jony Ive 時代的一次矯枉過正——蘋果過于重視設計的風格,讓它的產品在消費者中的口碑開始出現下滑,也阻礙了蘋果走向更大市場的可能。
讓鋒科技來評價的話,庫克在供應鏈、技術開放上的優異表現,賦予了蘋果新一輪生機,一個懂得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的 CEO,在如今的硅谷高管中也并不多見。
蘋果芯片的生態遷移以及未來的 AR 產品 Apple Glass,可能就是庫克最后需要完成的兩件事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苹果WWDC20,彻底破除了移动设备与桌面的壁垒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冬瓜海米怎么做好吃呢?
- 下一篇: 抖音如果季节更替树叶落地银色满际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