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粒子出现了?
圖片來源:XENON合作組
昨日,一項關于暗物質搜尋的新進展在各大科學網站刷屏。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XENON1T暗物質探測器中發現了異常信號,這個信號可能來自人們苦苦尋覓的暗物質粒子——軸子。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些信號也可能存在其他解釋,并且目前的置信度距離宣稱“新發現”還有相當的距離。
暗物質無疑是宇宙中最為神秘的一類物質。在研究星系團及星系運動時,天文學家注意到,僅靠已知物質的引力,無法約束它們的結構。這讓他們意識到,在我們所熟知的物質形式之外,宇宙中一定還藏匿著我們看不見的奇特物質,而這些可能屬于宇宙大爆炸產物的物質,就被稱作“暗物質”。它們不參與電磁作用,不與光子直接反應,因此無法被我們直接觀測到。
我們知道,暗物質占據了宇宙中85%的物質、四分之一的總質量,它們的存在讓星系得以形成,并在運動過程中保持穩定。但是,暗物質粒子究竟是什么?對于這個關乎宇宙組成的根本性問題,科學界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
地下1400米的實驗室
目前,存在多個暗物質粒子候選者。其中最為盛行的理論是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在這個理論中,暗物質是一類可以參與弱相互作用,靜止質量超過1GeV的大質量粒子。WIMP理論受物理學家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釋觀測到的暗物質密度。
為了搜尋這類粒子,各國物理學家已經做了不少嘗試。例如,中國的“悟空”號暗物質衛星,正是在超過10GeV的能段上尋找異常的伽馬射線信號——這樣的信號,可能來自WIMP之間的碰撞。除了太空中的探測器,尋找暗物質粒子的另一條思路,是在地下深處建造探測裝置。數百乃至上千米厚的巖層可以隔絕絕大多數宇宙線的干擾,盡可能避免噪音對實驗的影響,而暗物質粒子卻能順利通過。
在意大利格蘭薩索地下1400米深處,就藏著當今最靈敏的地下暗物質探測器——XENON1T。
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外景(圖片來源:wikipedia)
Xenon是化學元素中的氙(Xe),而XENON系列實驗使用的,正是性質頗為“懶惰”的液態氙。作為XENON實驗的第三代探測器,XENON1T裝了3.2噸液態氙。如果WIMP進入裝置,將有可能與氙原子發生彈性碰撞,使得氙具有動能。這時,動起來的氙原子撞上其他物質、釋放電子,就可以發出閃光。因此,通過監測裝置中特定的閃光,可以推測與氙原子發生碰撞的粒子。
XENON實驗于2006年啟動,經歷了兩次設備升級。但在十余年的搜尋過程中,XENON團隊期望中的信號一直沒有出現。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其他搜尋實驗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不足以給WIMP理論宣判死刑,但這些結果意味著,WIMP可能存在的能量區間正在不斷縮小。
實驗過程示意圖(圖片來源:UX-ZEPLIN (LZ) COLLABORATION /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面對一輪輪實驗的無功而返,XENON團隊在繼續開展更靈敏的WIMP搜尋實驗的同時,也有了新的考慮?;蛟S,找不到暗物質粒子的真正原因在于,搜尋的目標錯了。于是,他們利用XENON1T探測器開展了尋找另一種暗物質候選粒子——軸子——的實驗。
從WIMP到軸子
“軸子”這一概念于上世紀70年代被提出,最初的目的是解決強相互作用中的CP(電荷-宇稱)不對稱性問題。80年代中期,理論研究發現,宇宙大爆炸能產生足以構成暗物質的軸子。從此,軸子也成為暗物質的有力候選粒子。
相比于WIMP,軸子的質量要低得多,只有1μeV~1meV。因此,適用于WIMP的探測手段,顯然不能直接照搬到軸子身上。由于軸子太輕了,它們撞上氙原子就如同蚍蜉撼大樹,不會掀起任何波瀾。不過,氙的電子卻是很合適的撞擊目標——軸子與電子可以發生彈性碰撞,賦予電子動能,繼而產生可探測的閃光。
基于這一思路,2016-2018年間,研究團隊在24keV的能段上收集裝置中的閃光。在兩年多的運行期間,他們共看見了285次閃光信號。不過,這些信號中的大多數都是可以解釋的。建在地下深處的裝置可以屏蔽地面以上的絕大多數干擾,但少量來自放射性鉛、氪等同位素的背景噪音仍然可以進入裝置中,與氙原子發生碰撞。好在,研究人員可以分辨出這些噪音信號。在285個信號中,有232個來自背景噪音。問題是,其余的53個信號,是由什么產生的?
XENON團隊提出了3種可能的解釋。
XENON探測器內部(圖片來源:ENRICO SACCHETTI/SCIENCE SOURCE)
新發現還是污染信號?
其中可能性最高,同時也是最令人興奮的解釋就是,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粒子——軸子。不過,這些軸子并不是形成于宇宙大爆炸過程的“幽靈”,而是由太陽產生。雖然不能直接解釋宇宙中缺失的質量,但這樣的結論同樣足夠震撼:如果太陽軸子得到證實,這意味著源自大爆炸過程的軸子同樣存在,這將是人類首次發現暗物質粒子。
那么,這個結論足夠牢靠嗎?在物理學中,只有在置信度達到5σ時,(換句話說,信號來自噪音的概率低于350萬分之一時)才可以稱得上是“發現”。而對于太陽軸子的解釋,其置信度是3.5σ。也就是說,信號來自噪音,即隨機漲落的概率是5000分之一——雖然看上去不錯,但距離宣稱“新發現”,還有相當的距離。
如果不是太陽軸子呢?XENON團隊提出的第二種可能性同樣令人激動:這些信號屬于磁性更強的太陽中微子。一般情況下,太陽中微子不會在裝置中產生信號。但如果中微子的磁性比此前預期的更強,就可以與觀測信號相符了。如果是這樣,那么他研究團隊取得的將是標準模型之外的發現!相比之下,太陽中微子假說的置信度更低,為3.2σ,相當于信號有700分之一的可能性來自背景噪音。
在兩者之外,還存在一種令人失望的可能性——信號不屬于任何物理學的新發現,而只是放射性氚對裝置的污染。高能宇宙線撞擊裝置周圍的巖石時,會產生中子,而中子擊碎氙原子核就會產生氚,進而衰變產生電子。在實驗開始前,實驗人員會盡可能避免這種污染,但微量的氚可能無法被完全清除。這一假說的置信度與太陽中微子假說相當,同樣為3.2σ。由于XENON1T已經停止運行、準備升級開始下一階段的實驗,因此科學家已經無法再排查、追溯這種可能性了。
目前,研究人員無法證實,也不能排除其中任何一種可能性。不過,他們仍有機會從進一步的實驗中找到線索。
如果信號來自太陽——無論是太陽軸子還是中微子,我們都應該能觀測到信號的季節性變化。這是因為在不同季節,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會出現變化,儀器接收到的信號數量也應該出現波動。不過,這項實驗的周期只有兩年,再加上信號太弱,因此沒有發現季節性波動的信號。但隨著團隊正在將探測器升級為更強大的XENONnt,并計劃開始一項為期5年的觀測實驗,暗物質粒子的首份確切答卷,或許就將在這里誕生。
總結
- 上一篇: 谁根据小仲马的茶花女改编了同名歌剧(谁根
- 下一篇: 大豆图形结构泛基因组图谱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