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天鼓山
原標題:承德天鼓山
天鼓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xiāng),是鄉(xiāng)域內(nèi)的歷史文化名山。“天鼓山”,也稱石鼓山、古砬子等,其主峰也叫小靈鷲峰、南天門。
天鼓山是燕山、太行山脈支脈七老圖山余脈。灤河水系繞山而過,形成了狹長的灤河谷地即是舊屯滿族鄉(xiāng)的主要區(qū)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生態(tài)肌理。
天鼓山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人文有著很大的契合點,其中以“天鼓雷音”為其特質(zhì),佛道融合于一山,佛教的天鼓雷音王佛有座騎為名“普化”的大鵬鳥,與道教的九天應元普化天尊都是雷神的顯現(xiàn)。在天鼓山有與之相關的石鼓、石橛、雷擊石等自然景觀,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
天鼓山,因山間有天生石鼓而得名。在《承德府志》山川中記載其因山間有石似鼓而名石鼓山。清代順治年間大量旗人入關圈地落戶舊屯滿族鄉(xiāng)地區(qū),因為此山高聳入云,當?shù)貪M族人也叫其為“古砬子”即滿語“獵場至高點”,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漸漸將古砬子訛化為“高砬子”,晚清時期,因為山東流民闖關東來關外生活,有蕭姓人善于塑造神像,在山巔建有一座龍王廟,后因此也叫作“龍廟高尖”。也有村民傳說此龍王塑像是流民從山東老家背來,遂將之供奉于山巔之上。
天鼓山,與舊屯境內(nèi)的老陡山、大對山等歷史有記載的高山形成了沿灤河山地風景,山、泉、林、石各具特色。真山水、原生態(tài)、純文化的天鼓山,更是河北省少有的滿族鷹獵文化民俗之地,匯聚名人(鑲白旗鷹手人寧安,清太祖努爾哈赤妹夫噶哈善哈斯虎親兄那木占巴彥之六世孫)、名山(天鼓山,乃是佛經(jīng)中所載的北方天鼓雷音佛的顯化道場,有仙人窟、金剛橛崖、摔鹿石等遺跡)、名水(灤河)、名樹(千年豹榆樹、暴馬丁香古樹群)、名果(承德山楂、大扁杏)于一身;集人文景觀、地文景觀、水文景觀、生物景觀、天象景觀于一體,既承載著千年歷史積淀,又獨具文化旅游探幽之魅力。
天鼓雷音王佛古道場
據(jù)《大日經(jīng)疏》卷四云(大正39·622c)︰‘次于北方觀不動佛,作離熱清涼住于寂定之相,此是如來涅盤智,是故義云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當云鼓音如來,如天鼓都無形相亦無住處,而能演說法音警悟眾生。’天鼓山以“仙人窟”以及“摔鹿崖”等天然景觀,被稱為是佛經(jīng)所載北方天鼓雷音王佛的顯化道場,特別是“仙人窟”是古代修行人的遺跡。
天鼓山與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也名至尊妙吉祥,智敏上師依據(jù)佛教經(jīng)典在《賢劫千佛之善知識:至尊文殊菩薩的往昔發(fā)心因緣和修行歷史》一文中詳細記載了文殊菩薩在因地為轉(zhuǎn)輪圣王時,曾于善生世界的天鼓雷音王佛道場天鼓山中修行,并發(fā)大菩提心,承事供養(yǎng)天鼓雷音王佛。
天鼓山與妙音菩薩
《法華特論》中載:“云雷音王如來”,乃天鼓雷音佛之變跡,羯磨門法性也。由作種種羯磨,萬德莊嚴,一切世間無不隨機應現(xiàn);其所依國土,因而名曰“現(xiàn)一切世間”。眾生喜見時,輒現(xiàn)其身,故劫名“喜見”。伎樂乃羯磨事業(yè)之表示。集種種羯磨之德,聚成寶缽,即云雷音王之“三昧耶形”。其數(shù)八萬四千,統(tǒng)一切分位眷屬言之。經(jīng)過萬二千歲者,于十地二覺之圣位,皆須千歲供養(yǎng)也。是妙音菩薩,夙生曾以天鼓雷音佛為本尊,修羯磨行;乃至無量諸尊法,皆曾習過,得種種佛慧,而匯歸一切種智,廣植《法華》之德,故其神力如是殊勝。
天鼓山與綠度母
據(jù)德吉卓瑪所寫的一本專著《圣殿中的蓮花》所記述:相傳,世間的彩光王國有一位慧月公主,她虔敬地信奉天鼓雷音佛。經(jīng)過長達一千萬億年的供養(yǎng)與修習,她終于認識到了勝諦。于是眾僧人便前來游說:“你當務之急,就是要誠心誠意地希望你那用于聆聽佛之教誨的身體變?yōu)槟袃褐恚驗檫@一愿望肯定能夠?qū)崿F(xiàn)。”然而慧月公主卻拒絕了他們,堅定不移地以女兒之身修習。又經(jīng)過數(shù)千萬億年的艱苦修煉,終成正果,并以“度母”的名號著稱于世。每日早晚,她都要分別救度一千萬億眾生;同時,又保護著十方無數(shù)地區(qū)的一切眾生免遭傷害,救度八難和十六難。
天鼓山與主夜神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三十三參,講到迦毗羅城的主夜神時候,婆珊婆演底是過去無量劫前,一切法雷音王佛成佛的時候,他是國王的夫人,名法慧月夜。一切法雷音王佛就是天鼓雷音王佛,其古道場就在天鼓山。婆珊婆演在佛前發(fā)了菩提心,要為黑暗中的眾生施與光明。又經(jīng)無量劫,在寂靜妙眼如來成佛的時候,他是一個長者的女兒,名妙慧光,又在佛前發(fā)菩提心,要為黑暗中的眾生布施光明,又經(jīng)若干劫修行,才成為這迦毗羅城的主夜神。
九天應元雷神顯圣地
《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zhí)楔,右手執(zhí)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huán)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在天鼓山有與“九天應元雷神”相對應的天然石鼓、石楔以及雷擊石,當?shù)赜泻軡夂竦睦坠叛觥?/p>
天鼓山與雷震子
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描述雷震子誕生在“燕山”,雖然文王居西岐(陜西)去朝哥(河南),應該不會經(jīng)過今天的河北,但小說中明文記載了雷震子是在“燕山”的茂密叢林中被發(fā)現(xiàn)的,蓋出自天降玄鳥之說。天鼓山即燕山支脈,此地山林茂密,在商周時代屬于鬼方之地,且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與雷神-雷震子相關聯(lián)的石鼓、石楔、雷擊石等。
天鼓奇觀
天鼓石
《承德府志》山川中載有山中有石似鼓,故名之。該天生石鼓在石門溝窯溝門大石鼓洼處,接近山脊,遠觀如一圓形大鼓。
天椎石
也被當?shù)厝朔Q為“棒石砬子”,在天鼓石東北的棒石砬洼中,矗立山間如鼓音王佛的金剛橛,也似雷公所持的楔子。
雷擊石
雷擊石,是坐落于石門溝一片柳樹旁邊的山麓,石頭巨大,曾于清代時,某年雨季被天雷所擊,呈現(xiàn)很大的碎石裂痕。
據(jù)傳曾有大蟒蛇被雷擊死于此。石下不遠有數(shù)眼清泉,汩汩而流。仙人窟
是一個高十數(shù)米的石窟,傳為古代仙人修煉之處,是天鼓雷音王佛前身為持明仙人修行時的修煉圣地,因常年住著野鴿子,也被叫做鴿子窩。
摔鹿石(崖)
摔鹿石,是一個巨型石頭形成的天然觀景臺,平時山羊喜歡臥于此。據(jù)傳說以前有一群鹿(狍子)被土豹追趕,一頭公鹿引其來此處,豹子撲將上來,咬住公鹿,公鹿奮身一躍,攜帶豹子跌落懸崖,雙雙摔死,鹿群被解救了,故事雖然久遠,但也彰顯了“鹿王菩薩”舍己為人之精神。
壓鏵石
壓鏵石是一塊傳奇的石頭,據(jù)傳以前本在山脊上,一年春天人們在田里種地,將鏵犁放在地邊回家用午飯,等回來卻發(fā)現(xiàn)巨石從山脊?jié)L落田間將這幅鐵鏵壓于石下,故而得名。因為此石會自動行走,所以當?shù)匕傩斩紝⑵湟暼羯袷泻芏嘈『⒍颊J其為干老子,傳說能保平安。
小靈鷲峰
即天鼓山的主峰,也叫古砬子尖、高砬子尖,也被叫做南天門,因為山形似鷲首,山勢似猛禽,又與佛教釋伽牟尼佛講法的靈鷲山相似,故名小靈鷲峰,山頂有清代古廟、上個世紀復建的龍王廟一座,也被當?shù)匕傩辗Q為龍廟高尖。
金光明頂
此峰為天鼓山的第二峰,是一座獨立的黃石砬子,也稱為小金頂,名稱源自《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每當夕陽晚照,該山崖呈現(xiàn)一片金光,有白變黃,有黃變紫,如紫磨金色。
人贊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總結
- 上一篇: 华纳兄弟 CEO:服务型游戏是未来公司发
- 下一篇: 69g 轻量设计:赛睿 Prime 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