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
10、貝魯特(黎巴嫩)貝魯特 貝魯特由腓尼基人所建立。黎巴嫩首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城市發掘出土關于腓尼基,古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和奧斯曼帝國的遺跡,她與鄰國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并列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當第一批居民定居,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3000年:古代兩河流域蘇美地區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2009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旅游城市。 9、加濟安泰普(土耳其)加濟安泰普 加齊安泰普(Gaziantep)又名安泰普,是土耳其的一座城市,也是仍有人居住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可追溯到前3650年。 8、普羅夫迪夫(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 普羅夫迪夫(保加利亞語:Пловдив)是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和普羅夫迪夫州的首府,以古老、多樣的文化和六千年以上的歷史而聞名,當地第一批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也是歐洲已知之最古老的城市。在成為保加利亞一部分之前,她陷入了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的手中。歷史上,普羅夫迪夫還是古代色雷斯地區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現在,她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特別有名的一些古代遺跡有奧斯曼浴場,羅馬渡槽和圓形劇場等等。 7、西頓(黎巴嫩)西頓 是黎巴嫩南部省的一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賽達是腓尼基人的主要城市之一,和泰爾齊名。后來西頓的居民向外殖民,建立迦太基等若干城邦。公元前六世紀被波斯統治。公元前333年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占領。公元前64年并入羅馬。當第一批居民定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6、法尤姆(埃及)法尤姆 法尤姆(阿拉伯語)位于埃及中北部,是法尤姆省的首府。法尤姆位于開羅西南方130公里,占據了古城克羅科第洛坡里遺址的一部分。該城建于約公元前4000年,也是最早人類在這里定居的時間,是埃及以及非洲最古老的城市。法尤姆的主要景點目前包括大型集貿市場,清真寺和浴場。附近有哈瓦拉金字塔。 5、蘇薩(伊朗)蘇薩 蘇薩是位于伊朗的胡齊斯坦省的城市。公元1901年,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現存于法國盧浮宮)在此出土。蘇薩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公元前7000年,該地就有人類聚集居住的跡象,并可能在前4000年建城。發掘出土的彩陶文化定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5000年。
最早的城市地帶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主要的區位因素: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河流形成的沖擊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利于耕種。氣候溫暖,適于居住。(最后一條不確定)
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中美洲地區等五處.1.埃及尼羅河流域。城市起源于大約公元前3200年.據稱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墻壁涂為白色,而得名為白墻,但現在大多已不復存在.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雖然規模很小,但為埃及最古老的城堡,城墻用粗糙土坯砌成,外側有護墻和壕溝,內設神廟、房及其他設施。2.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出現的時期與埃及大體相同.其著名的城市遺址是烏爾.它位于伊拉克的巴格達市東南約300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大約在距今5000年以前,烏爾已發展為強盛的城邦.烏爾第三王朝時(前2113—2006),以其作為首都,同時它也是當時兩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業中心。埃利都(Eridu):是一個古蘇美爾城邦,蘇美爾語中的意思是“強大的方”(mightyplace)。它大約始建于公元前5400年,當時它接近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灣的入海口,位于后來著名的烏爾城西南約12公里處。3.印度河流域。印度文明首先出現于現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兩岸.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達羅.前者位于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維河左岸,后者位于南部,在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境內.這兩座城市大約在公元前2550—2000年間建立。4.中國黃河流域.據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時已筑有城.但迄今從考古發掘的遺跡確認,中國最早的城市在鄭州市中心及北關一帶的商城,據考證,商城為商王仲丁的都城,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5.中美洲.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區在中美洲.其中,最古老的城市為代表瑪雅文明的蒂卡爾,與代表托爾特克文化的特奧蒂瓦坎。所以按以上時間可以得知,世界第一個城市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這里建立豐、鎬兩京,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周、秦、漢、隋、唐均建都西安
基于《圣經》的記載,19世紀以后,考古學家們不斷涌來,探尋這座古城遺址。1867~1870年,歐洲人沃倫率先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了調查發掘工作,但是一無所獲。1907~1909年,德國東方協會的厄恩斯特·塞林教授揭開了耶利哥城的發掘序幕。1930~1936年以及1952~1958年,加斯唐和凱尼揚分別率領一支英國考古隊發掘了這座古城遺址,揭示出從新石器時代直至《圣經·約書亞記》第6章中所描述的毀城時代為止的完整序列,其時間跨度為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20世紀中葉。它不僅在巴勒斯坦,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算得是屈指可數的重要遺址之一。耶利哥城掩埋在南北長350米,東西寬150米,高21.5米的巨大人工土丘之下,經過10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雖然迄今為止尚未發現被以色列人摧毀的耶利哥城遺址,但是英國女考古學家凱瑟琳·凱里揚博士在1952~1958年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更為古老的城墻遺址,經過放射性元素碳14測定,最早的年代為公元前800年,史學家認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發生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間,因此耶利哥城在被以色列人毀滅之前至少已經存在了6500年。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和欣喜。耶利哥城的形成決非朝夕之功,耶利哥遺址豐富的文化層向我們昭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公元前1萬年起,人類就已經在這里定居。在遺址的最底層,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了納吐夫文化時期的幾何形細石器、骨器等遺物,還發現了寺廟建筑遺址。專家們推測,寺廟是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先民們用來祭祀泉水的建筑。耶利哥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址占據了第9至17層,第9層出土有陶器,第10至17層不見陶器,俗稱“前陶新石器文化層”。在凱尼揚博士命名的“前陶新石器A層”中,長眠著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在這一層中,發現有直徑5米左右的圓形豎穴居室,系由半圓錐體形狀的土坯壘砌而成。城市廢墟面積約4公頃(相當于60市畝),城周圍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墻,城墻最高處超過6米,用雕鑿規整的石塊壘成。城墻外還發現了一條寬6.44米、深2.43米的大溝,類似中國的護城壕。城中建有直徑10米、高8.5米以上的巨大塔樓,塔樓內設有階梯直通頂端,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城堡主壘。考古學家們推測,當時耶利哥城常住居民人口有2000人,他們從事農業生產,飼養牛、綿羊和豬,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術。這些居民還從事大規模土木工程建設,其組織嚴密的程度令人稱奇。然而,繁盛一時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7300年左右突然衰落,此后與此文化系統不同的人從敘利亞一帶遷來定居,形成“前陶新石器B層”遺址。新居民用曬干的扁平狀土坯建筑較為規整的方形住宅,地面與墻壁抹上一層灰泥,屋內設神龕,城內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最有趣的是,在這一層中發現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復原的頭骨,眼睛用貝殼鑲嵌,耳鼻酷肖,無疑與時人的祖先崇拜有關。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耶利哥再度廢棄,淪為荒丘。公元前4500年左右,耶利哥重現人類活動的蹤影。居民們已會制作陶器,他們居住在豎穴房屋里,具有強烈的游牧民色彩,這些生活在“有陶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逗留了500年左右,便遠徙他鄉,另覓新居。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早期,耶利哥再度興盛起來。居民們穿巖鑿墓,埋葬死者,他們死后盛行多人多次合葬。此外,還筑起城墻。凱尼揚博士稱之為“原始都市期”。英國劍橋大學的著名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在其代表作《考古學150年》中稱耶利哥在這一時期才形成一座城市,與凱尼揚博士的觀點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樣,居民們用干土坯壘砌的城墻在地震和外敵的攻擊下,屢廢屢興,最終被阿摩利人的一把大火焚毀殆盡。在這場浩劫后,耶利哥淪為尚未開化的阿摩利人的宿營地。公元前1900年左右,又一支來自敘利亞的民族占據了這座城市,重建耶利哥城,耶利哥進入中期青銅時代,這是耶利哥最繁榮的時期,很快,城市高度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耶利哥城居民南與埃及人,北與赫梯人,東與美索不達米亞城邦,西與邁錫尼人進行交往,其富饒狀況集中反映在這一時期巖穴墓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上。地下出土遺物表明,隨葬品種類多,數量大,有食物、家具、裝飾品、陶器、雪花石膏制的容器、小木箱以及放置食物的桌子等。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1560年前后,從埃及遠道而來的喜克索斯人攻入耶利哥,混亂中,城市毀于大火,化為焦土。前述《圣經》里記載的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攻占并摧毀耶利哥城,如果這是史實的話,在年代上應當屬于這一時期,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考古調查和發掘并未能提供任何證據。如果按歷史學家的看法,以色列人攻入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間的話,那么,早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前150年,也就是公元前1560年左右,耶利哥城已是殘垣頹壁,滿目荒涼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色列人攻陷和血洗耶利哥城的悲壯場面。因此,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圣經》的這一段記載純屬虛構,其目的是為了抬高以色列人的地位和聲譽。耶利哥城的重見天日揭開了人類城市發展史的新篇章,它將人類城市的起源從公元前5000年提早到公元前8000年,整整提前了3000年!隨著考古調查的進展,我們相信,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不管是海底還是陸上,不管是低谷還是山丘,都有可能埋葬著比耶利哥更早的城市,而這些未來的發現正有待于后繼者去發掘。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伊拉克東南部)。蘇美爾:古地區名。在今伊拉克東南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早期居民為蘇美爾人。約在公元前三十世紀出現過一些奴隸制城邦,彼此長期混戰,先后稱霸。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烏瑪國王盧伽爾-扎吉西(約公元前2373-前2349年)征服南部各城邦,建立蘇美爾國家,定都烏魯克城。約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末為阿卡德所滅。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創造者。首先創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可考證的文明。歷史早期高度文明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一方面,這一時期各蘇美爾城邦都已經存在,蘇美爾人的文字也已經存在,但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仍然很不清楚,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的,比如考古發現的不充分,或者文明剛剛起步之時,本身尚未進行系統的歷史記載等。現在發現的這一時期的楔形文字的文獻主要是經濟或者行政方面的文書,尚無法勾勒出當時完整的歷史來。最早的蘇美爾時期由數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組成,這些城市國家之間以運河和界石分割。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蘇美爾早王朝時期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邦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溫馬和尼普爾。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考古已經能大致勾勒出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由于考古發現的史料有限,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可能仍然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冰山一角而已。基什被認為曾經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城邦,因為后來許多蘇美爾君主甚至并沒有實際統治過基什,卻也自稱基什之王。(不過現在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并不足以說明基什曾經稱霸,自稱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就是基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考古學家在拉格什發現了王室的銘文,使得今天的人們得以知道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約一百五十年間的完整的拉格什國王列表,以及相關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為蘇美爾各城邦中,今天的人們了解的唯一比較完整的城邦。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強大起來,烏爾南什王時,拉格什在蘇美爾中稱霸,到了安那葉姆王和恩鐵美那王時,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蘇美爾頗有統一的趨勢。后來,國王盧加爾安達因治國不善,引起了暴動,一個名叫烏魯卡基那的人推翻了盧加爾安達的統治,在平民的擁護下,自己登上了王位,并進行了已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運動,試圖維護平民的利益。正當拉格什內亂之時,蘇美爾各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殺死烏魯卡基那。血屠全城。烏魯卡基那在位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廢棄。 (《文明史》,51)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扎克西(Lugal-Zage-Si,公元前2359~公元前2335年)消滅拉格什的王朝,占領烏魯克,并將它作為他的首都,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阿卡德王國時代后來盧加爾扎克西被阿卡德國王薩爾共打敗。阿卡德王國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人屬于閃族,并非蘇美爾人)。在阿卡德王國的晚期,不少蘇美爾城邦就已經開始復興。后來,阿卡德被蠻族庫提人(Gutium)所消滅后,蘇美爾得以復興。拉格什也在一位叫做古地亞(Gudea)的國王的統治下非常繁榮富強(或稱拉格什第二王朝)。烏爾第三王朝或稱烏爾帝國,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蠻族庫提人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并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復興。公元前2120年,的烏魯克人烏圖赫加爾起兵自立為烏魯克王,并且打敗了庫提人,烏圖赫加爾占領烏爾后任命烏爾納姆治理烏爾(烏圖赫加爾與烏爾納姆的關系現在仍是史學界研究的課題,一說烏爾納姆是烏圖赫加爾的弟弟,另一說烏爾納姆則是烏圖赫加爾的女婿)。但可能在烏圖赫加爾尚在世時,烏爾納姆就已經與他反目為仇,不臣服于他了。約公元前2112年,烏圖赫加爾死于一場意外(或者可能是陰謀)。此后烏爾納姆南征北戰,繼阿卡德王國以后,統一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朝——烏爾第三王朝,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烏爾第三王朝雖然是蘇美爾人的王朝,但是與以前的蘇美爾城邦不同,它同阿卡德王國或以后的巴比倫王國一樣,是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今天可以見到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就是烏爾納姆法典,雖然只保存下來一些片段。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也對烏爾城大興土木,烏爾的神廟遺跡今天仍可供憑吊。烏爾第三王朝時的神廟想象復原圖烏爾第三王朝末期,王權衰落,各地割據,再加之外來的阿摩利人不斷入侵。最后埃蘭人的入侵給烏爾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擊。國王伊比辛(公元前2026年-公元前2004?年在位)兵敗被俘。烏爾第三王朝滅亡。滅亡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后,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蘇美爾人建立的政權。蘇美爾民族也逐漸從歷史上消失——雖然以后的巴比倫,亞述時期,蘇美爾語、楔形文字仍然存在。蘇美爾人開創的文明仍然繼續著。但是蘇美爾人卻逐漸被遺忘。古希臘以及猶太人的文獻中從來沒有提到過蘇美爾,有關蘇美爾人的文明及其歷史完全是近代考古學的成果。
最早的城市地帶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主要的區位因素: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河流形成的沖擊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利于耕種。氣候溫暖,適于居住。(最后一條不確定)
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中美洲地區等五處.1.埃及尼羅河流域。城市起源于大約公元前3200年.據稱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墻壁涂為白色,而得名為白墻,但現在大多已不復存在.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雖然規模很小,但為埃及最古老的城堡,城墻用粗糙土坯砌成,外側有護墻和壕溝,內設神廟、房及其他設施。2.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出現的時期與埃及大體相同.其著名的城市遺址是烏爾.它位于伊拉克的巴格達市東南約300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大約在距今5000年以前,烏爾已發展為強盛的城邦.烏爾第三王朝時(前2113—2006),以其作為首都,同時它也是當時兩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業中心。埃利都(Eridu):是一個古蘇美爾城邦,蘇美爾語中的意思是“強大的方”(mightyplace)。它大約始建于公元前5400年,當時它接近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灣的入海口,位于后來著名的烏爾城西南約12公里處。3.印度河流域。印度文明首先出現于現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兩岸.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達羅.前者位于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維河左岸,后者位于南部,在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境內.這兩座城市大約在公元前2550—2000年間建立。4.中國黃河流域.據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時已筑有城.但迄今從考古發掘的遺跡確認,中國最早的城市在鄭州市中心及北關一帶的商城,據考證,商城為商王仲丁的都城,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5.中美洲.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區在中美洲.其中,最古老的城市為代表瑪雅文明的蒂卡爾,與代表托爾特克文化的特奧蒂瓦坎。所以按以上時間可以得知,世界第一個城市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這里建立豐、鎬兩京,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周、秦、漢、隋、唐均建都西安
基于《圣經》的記載,19世紀以后,考古學家們不斷涌來,探尋這座古城遺址。1867~1870年,歐洲人沃倫率先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了調查發掘工作,但是一無所獲。1907~1909年,德國東方協會的厄恩斯特·塞林教授揭開了耶利哥城的發掘序幕。1930~1936年以及1952~1958年,加斯唐和凱尼揚分別率領一支英國考古隊發掘了這座古城遺址,揭示出從新石器時代直至《圣經·約書亞記》第6章中所描述的毀城時代為止的完整序列,其時間跨度為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20世紀中葉。它不僅在巴勒斯坦,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算得是屈指可數的重要遺址之一。耶利哥城掩埋在南北長350米,東西寬150米,高21.5米的巨大人工土丘之下,經過10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雖然迄今為止尚未發現被以色列人摧毀的耶利哥城遺址,但是英國女考古學家凱瑟琳·凱里揚博士在1952~1958年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更為古老的城墻遺址,經過放射性元素碳14測定,最早的年代為公元前800年,史學家認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發生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間,因此耶利哥城在被以色列人毀滅之前至少已經存在了6500年。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和欣喜。耶利哥城的形成決非朝夕之功,耶利哥遺址豐富的文化層向我們昭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公元前1萬年起,人類就已經在這里定居。在遺址的最底層,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了納吐夫文化時期的幾何形細石器、骨器等遺物,還發現了寺廟建筑遺址。專家們推測,寺廟是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先民們用來祭祀泉水的建筑。耶利哥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址占據了第9至17層,第9層出土有陶器,第10至17層不見陶器,俗稱“前陶新石器文化層”。在凱尼揚博士命名的“前陶新石器A層”中,長眠著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在這一層中,發現有直徑5米左右的圓形豎穴居室,系由半圓錐體形狀的土坯壘砌而成。城市廢墟面積約4公頃(相當于60市畝),城周圍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墻,城墻最高處超過6米,用雕鑿規整的石塊壘成。城墻外還發現了一條寬6.44米、深2.43米的大溝,類似中國的護城壕。城中建有直徑10米、高8.5米以上的巨大塔樓,塔樓內設有階梯直通頂端,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城堡主壘。考古學家們推測,當時耶利哥城常住居民人口有2000人,他們從事農業生產,飼養牛、綿羊和豬,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術。這些居民還從事大規模土木工程建設,其組織嚴密的程度令人稱奇。然而,繁盛一時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7300年左右突然衰落,此后與此文化系統不同的人從敘利亞一帶遷來定居,形成“前陶新石器B層”遺址。新居民用曬干的扁平狀土坯建筑較為規整的方形住宅,地面與墻壁抹上一層灰泥,屋內設神龕,城內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最有趣的是,在這一層中發現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復原的頭骨,眼睛用貝殼鑲嵌,耳鼻酷肖,無疑與時人的祖先崇拜有關。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耶利哥再度廢棄,淪為荒丘。公元前4500年左右,耶利哥重現人類活動的蹤影。居民們已會制作陶器,他們居住在豎穴房屋里,具有強烈的游牧民色彩,這些生活在“有陶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逗留了500年左右,便遠徙他鄉,另覓新居。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早期,耶利哥再度興盛起來。居民們穿巖鑿墓,埋葬死者,他們死后盛行多人多次合葬。此外,還筑起城墻。凱尼揚博士稱之為“原始都市期”。英國劍橋大學的著名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在其代表作《考古學150年》中稱耶利哥在這一時期才形成一座城市,與凱尼揚博士的觀點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樣,居民們用干土坯壘砌的城墻在地震和外敵的攻擊下,屢廢屢興,最終被阿摩利人的一把大火焚毀殆盡。在這場浩劫后,耶利哥淪為尚未開化的阿摩利人的宿營地。公元前1900年左右,又一支來自敘利亞的民族占據了這座城市,重建耶利哥城,耶利哥進入中期青銅時代,這是耶利哥最繁榮的時期,很快,城市高度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耶利哥城居民南與埃及人,北與赫梯人,東與美索不達米亞城邦,西與邁錫尼人進行交往,其富饒狀況集中反映在這一時期巖穴墓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上。地下出土遺物表明,隨葬品種類多,數量大,有食物、家具、裝飾品、陶器、雪花石膏制的容器、小木箱以及放置食物的桌子等。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1560年前后,從埃及遠道而來的喜克索斯人攻入耶利哥,混亂中,城市毀于大火,化為焦土。前述《圣經》里記載的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攻占并摧毀耶利哥城,如果這是史實的話,在年代上應當屬于這一時期,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考古調查和發掘并未能提供任何證據。如果按歷史學家的看法,以色列人攻入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間的話,那么,早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前150年,也就是公元前1560年左右,耶利哥城已是殘垣頹壁,滿目荒涼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色列人攻陷和血洗耶利哥城的悲壯場面。因此,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圣經》的這一段記載純屬虛構,其目的是為了抬高以色列人的地位和聲譽。耶利哥城的重見天日揭開了人類城市發展史的新篇章,它將人類城市的起源從公元前5000年提早到公元前8000年,整整提前了3000年!隨著考古調查的進展,我們相信,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不管是海底還是陸上,不管是低谷還是山丘,都有可能埋葬著比耶利哥更早的城市,而這些未來的發現正有待于后繼者去發掘。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伊拉克東南部)。蘇美爾:古地區名。在今伊拉克東南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早期居民為蘇美爾人。約在公元前三十世紀出現過一些奴隸制城邦,彼此長期混戰,先后稱霸。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烏瑪國王盧伽爾-扎吉西(約公元前2373-前2349年)征服南部各城邦,建立蘇美爾國家,定都烏魯克城。約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末為阿卡德所滅。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創造者。首先創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可考證的文明。歷史早期高度文明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一方面,這一時期各蘇美爾城邦都已經存在,蘇美爾人的文字也已經存在,但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仍然很不清楚,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的,比如考古發現的不充分,或者文明剛剛起步之時,本身尚未進行系統的歷史記載等。現在發現的這一時期的楔形文字的文獻主要是經濟或者行政方面的文書,尚無法勾勒出當時完整的歷史來。最早的蘇美爾時期由數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組成,這些城市國家之間以運河和界石分割。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蘇美爾早王朝時期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邦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溫馬和尼普爾。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考古已經能大致勾勒出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由于考古發現的史料有限,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可能仍然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冰山一角而已。基什被認為曾經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城邦,因為后來許多蘇美爾君主甚至并沒有實際統治過基什,卻也自稱基什之王。(不過現在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并不足以說明基什曾經稱霸,自稱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就是基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考古學家在拉格什發現了王室的銘文,使得今天的人們得以知道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約一百五十年間的完整的拉格什國王列表,以及相關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為蘇美爾各城邦中,今天的人們了解的唯一比較完整的城邦。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強大起來,烏爾南什王時,拉格什在蘇美爾中稱霸,到了安那葉姆王和恩鐵美那王時,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蘇美爾頗有統一的趨勢。后來,國王盧加爾安達因治國不善,引起了暴動,一個名叫烏魯卡基那的人推翻了盧加爾安達的統治,在平民的擁護下,自己登上了王位,并進行了已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運動,試圖維護平民的利益。正當拉格什內亂之時,蘇美爾各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殺死烏魯卡基那。血屠全城。烏魯卡基那在位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廢棄。 (《文明史》,51)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扎克西(Lugal-Zage-Si,公元前2359~公元前2335年)消滅拉格什的王朝,占領烏魯克,并將它作為他的首都,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阿卡德王國時代后來盧加爾扎克西被阿卡德國王薩爾共打敗。阿卡德王國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人屬于閃族,并非蘇美爾人)。在阿卡德王國的晚期,不少蘇美爾城邦就已經開始復興。后來,阿卡德被蠻族庫提人(Gutium)所消滅后,蘇美爾得以復興。拉格什也在一位叫做古地亞(Gudea)的國王的統治下非常繁榮富強(或稱拉格什第二王朝)。烏爾第三王朝或稱烏爾帝國,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蠻族庫提人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并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復興。公元前2120年,的烏魯克人烏圖赫加爾起兵自立為烏魯克王,并且打敗了庫提人,烏圖赫加爾占領烏爾后任命烏爾納姆治理烏爾(烏圖赫加爾與烏爾納姆的關系現在仍是史學界研究的課題,一說烏爾納姆是烏圖赫加爾的弟弟,另一說烏爾納姆則是烏圖赫加爾的女婿)。但可能在烏圖赫加爾尚在世時,烏爾納姆就已經與他反目為仇,不臣服于他了。約公元前2112年,烏圖赫加爾死于一場意外(或者可能是陰謀)。此后烏爾納姆南征北戰,繼阿卡德王國以后,統一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朝——烏爾第三王朝,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烏爾第三王朝雖然是蘇美爾人的王朝,但是與以前的蘇美爾城邦不同,它同阿卡德王國或以后的巴比倫王國一樣,是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今天可以見到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就是烏爾納姆法典,雖然只保存下來一些片段。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也對烏爾城大興土木,烏爾的神廟遺跡今天仍可供憑吊。烏爾第三王朝時的神廟想象復原圖烏爾第三王朝末期,王權衰落,各地割據,再加之外來的阿摩利人不斷入侵。最后埃蘭人的入侵給烏爾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擊。國王伊比辛(公元前2026年-公元前2004?年在位)兵敗被俘。烏爾第三王朝滅亡。滅亡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后,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蘇美爾人建立的政權。蘇美爾民族也逐漸從歷史上消失——雖然以后的巴比倫,亞述時期,蘇美爾語、楔形文字仍然存在。蘇美爾人開創的文明仍然繼續著。但是蘇美爾人卻逐漸被遺忘。古希臘以及猶太人的文獻中從來沒有提到過蘇美爾,有關蘇美爾人的文明及其歷史完全是近代考古學的成果。
總結
- 上一篇: 《吃豆人》发布 40 周年:以“吃”为主
- 下一篇: 南茄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