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诗歌的文脉传承与当代性?近20位诗人给出答案
原標題:如何看待詩歌的文脈傳承與當代性?近20位詩人給出答案
楊丹梨鷺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詩歌,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極具個人特色的獨特表達方式。11月21日,第七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正式開啟,近50位中外詩人齊聚一堂,共論詩歌的寫作與發展。本屆詩歌周由成都市文聯、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成都市文廣旅局主辦,成都市文藝發展服務中心(《青年作家》雜志社)、成都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國際傳播中心)承辦,由成都酒業集團贊助。
活動現場
11月21日下午,以“世界的詞根:歷史文脈與當代華章”為主題的兩組沙龍,在成都拉開思想交鋒的帷幕。在第二組沙龍的現場,近20位詩人就詩歌的當代性與現代詩歌寫作展開討論。
華章是詞匯 構成對世界的描述
歷史的詞根是結晶 需珍視并創新
在詩人、中國詩歌網編輯部主任孤城看來,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華章。這些華章便是詞匯,構成了人們對世界的描述。“從文明古國,例如古中國、古埃及等,再到如今全球文化交融的宏大背景,人類文化的演變規律是清晰的:這些文明古國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交流與碰撞則是促進人類文化繁榮的先決條件。”孤城道,語言是文化傳承和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在其中,詩歌又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內涵,成為人們表達情感、描繪景象、傳承歷史的手段。
孤城(中)
“詩歌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從古至今都承載著記錄歷史和傳承文化的神圣任務。”孤城舉例道,例如《詩經》,就生動地描繪了古人的生活場景和情感世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精神。而如今的詩歌,同樣是當代社會的精神寄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詩歌也應當作出相應的變化:當代詩歌既需要關注人們的內心世界,也需要關注社會的現實。“世界的詞根是歷史文脈和當代華章的結晶,我們需要珍視它,也要不斷地探索詩歌在歷史文化和當代社會兩個層面上的深層含義和價值,讓詩歌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接下來的交流中,多位詩人圍繞著如何書寫出詩歌的當代性進行了交流。
詩歌寫作如何具有當代性
歷史感、創新、表達 缺一不可
在詩人、《草堂》詩刊編輯部主任桑眉看來,詩歌的書寫應當具有歷史觀,這是往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采風活動帶給她的感悟。“我們以往詩歌周去金沙遺址、去杜甫草堂中的唐宋遺址參觀時,我看到分層明確的土層時就聯想到,一層沙土可能就是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風沙。所有的藝術、文學、生活,包括我們的寫作,就是這么一條線。”在歷史沉淀下來的沙土中,桑眉感嘆道,詩人在寫作時,還是應當要有歷史感,要有時代與時間的概念。
詩人、《星火》文學雜志社特邀編輯周簌在現場發言中提到,歷史與當代并不是割裂的存在。“歷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要嵌入歷史文化創作文學,作為作家和詩人,我認為應當要深刻了解當代社會背景,包括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和變化。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對現象有著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在思想層面以外,文學的表達同樣是一門藝術。在周簌的觀點中,明晰的語言表達,適合的文學體裁與風格,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尊重、包容他人的觀點,保持平等的對話這幾方面,缺一不可。
歷史性和當代性如何有機融合?這是詩人、《貢嘎山》主編洛迦·白瑪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歷史文脈是傳承,是人類的根;當代華章是書寫,是對歷史文脈的延續。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方能讓詩歌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情感表達。”
李龍炳(左一)
“當代華章”這個詞,讓詩人、成都青白江區作協主席李龍炳聯想到了詩歌的當代性。他認為,詩發展到如今,已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是詩人們的價值觀是否具有當代性,反而是相對缺少關注的問題。“寫作就是在寫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必須站在文明的立場上看待詩人:我們的寫作是否能夠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除此之外,李龍炳認為,當代的很多詩歌,都與文明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在既定的美學范疇內寫出的大量詩歌,是否是出于對成功學的考量和迎合?在掌聲響起的地方,我們是否有勇氣另起一行?寫下的內容,是否與詞語發生了有效的聯系?”李龍炳認為,書寫當代華章,不止是羅列當代的場景,更應當把當代經驗和當代想象轉化出來,成為與能夠與未來文明對話的內容。“創新是詩人的天職。”李龍炳號召詩人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創作,審視其是否能能夠為當代文脈這一條偉大的河流,注入了當代的新鮮血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看待诗歌的文脉传承与当代性?近20位诗人给出答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红楼梦酒做代‎理加&am
- 下一篇: 东风帅客新能源用的什么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