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南京就能“游故宫”?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来了
原標題:不出南京就能“游故宮”?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來了
在2023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有一只小家伙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它就是來自故宮的小神獸甪端(lù duān)。甪端,是一種存在于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稱它能日行一萬、夜走八千,精通四方語言。
本周末,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將巡演到江蘇大劇院,以舞臺技術與光影的巧妙運用,勾勒出故宮的莊嚴宮宇和壯麗景象。這是一場穿越千年的時空對話,一次歷史文物的奇幻冒險。
以故宮神獸“甪端”為原型
《甪端》以故宮中的一座明萬歷年間掐絲琺瑯甪端香薰神獸為原型。
據悉,中國古代常以甪端造型制成香熏,陳設于帝王寶座兩旁,如故宮太和殿、乾清宮等宮殿均有陳設。甪端護衛在寶座兩側,顯示皇帝是圣明的君主,身在宮中而知曉天下事,表達了八方歸順、四海來朝的美好愿望。故宮壽康宮宮廷原狀陳列中有一對甪端,采用銅胎掐絲琺瑯工藝制成,俗稱景泰藍,工藝精湛,色彩華麗。
在劇情上,這部音樂兒童劇講述了400多歲的它有著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童心;主人公高小端是故宮宮廷歷史部老高的孫子,生長在信息時代的他更習慣于接受短視頻帶來的碎片化信息。
兩個有著不同理念的“孩子”就這樣在故宮內相遇了,他們圍繞如何創新文物傳承而展開了一段有趣、感人的交流與對話。
不出南京就能“游故宮”
太和殿屋檐上的小脊獸長什么樣?永壽門、隆宗門、螽斯門這么多宮門都在哪?乾隆皇帝生母住過的宮殿有何與眾不同之處?當《甪端》故事主人公“高小端”第一次進故宮時,舞臺表現利用柱子的運動變化,讓觀眾第一眼就感知到故宮的磅礴大氣。
而跟著音樂節奏上下律動的柱子,則形成“飛柱”一般的壯美景觀,讓浩大的紫禁城建筑群,猶如從天上而來,讓觀眾感受到這些梁柱蘊含的深沉與堅韌,感受到深藏其間的傳統文化的魅力。
該劇以兒童音樂劇的形式,通過一系列珍貴文物與小朋友高小端之間的奇妙相遇,將“文物”變成孩子身邊的好朋友,把厚重的文化變成一個個小故事,展現了古老文明與現代意識的對話,引導孩子走進神秘的故宮,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力,以及對文化的探索欲。
光影展示展現90年前故宮文物南遷
該劇還借“甪端”之口,講述了一段讓人難忘的歷史故事情節。通過投影等舞美裝置,《甪端》向觀眾展現了90年前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場景。1933年,為防日寇劫掠故宮博物院約1.3萬箱文物精品,故宮展開了漫長的遷徙,時延十余年,地迤數萬里,輾轉顛沛。
故宮文物南遷是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壯舉。舞臺上,光與影、虛與實相互交錯,人們仿佛看見了戰火紛飛間,一個個挺拔堅毅的身影,完成了這場波瀾壯闊的文物遷徙之旅。這一幕讓現場觀眾眼眶濕潤,故宮人對職業的堅守、對文物的尊重、對文化的敬仰的精神也深深鼓舞了現場所有人。
此外,劇中的一首中國風童謠《故宮謠》,旋律悠揚,讓人“一秒入境”,孩子們在觀劇之后,都想學唱這首朗朗上口的童謠,為該劇增添了一抹童真的色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陶善工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出南京就能“游故宫”?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来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途观u盘歌曲读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 下一篇: 米粉面团中()和()一般不能用来制作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