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学历歧视将打破?普通本科生可以通过留学破局吗?
原標題:教育部:沒有第一學歷!學歷歧視將打破?普通本科生可以通過留學破局嗎?
現在,研究生學歷幾乎已經成為了找工作的門檻,公務員、國企和一些大型企業的錄取名單里幾乎都是來自國內外的知名院校研究生。
另外,從之前的報道中還出現一個新變化——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的畢業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
隨著研究生學歷的不斷提升和就業壓力的到來,前段時間話題#985名校碩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業婉拒#沖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紛紛表示“第一學歷含金量更高”,甚至流傳著“金本、銀碩、銅博”的說法,更有多位求職者吐槽“第一學歷似乎成了人生污點”。
而多位2024屆應屆畢業生稱,在最近的求職過程中遭遇第一學歷歧視。一些企業不招錄“本科雙非”(非985和211院校)畢業的學生。面試時有HR得知求職者為“本科雙非”畢業生后,匆匆結束面試。
有受訪畢業生更是用自嘲的口吻向記者“吐槽”,“第一學歷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招聘畢業生時看第一學歷,損害就業者的公平就業權,容易造成人力資源錯配,給用人單位帶來潛在損失。也影響受歧視群體自我發展與奉獻社會的積極性并產生不良價值導向——無論其如何努力也無法消除第一學歷的烙印。
實際上,“第一學歷”本身就是個偽概念。
之前就有網友在教育部互動留言提問:“請問專升本(非成人高招專升本)畢業后的第一學歷是專科還是本科?”
教育部答復稱: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
據公開數據,目前,我國有高等院校3000余所,其中“985”、“211院校”、“雙一流”高校僅有百余所,占比約為0.4%。也就是說,所謂第一學歷是“985”或“211”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只是極少部分。
當本科學歷作為區別人才的標準越來越不明顯,研究生學歷成為篩選簡歷時的“入場券”時 ,考研“理所應當”成為了最新的“門檻”。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人選擇“卷個學歷”。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姚金菊認為:第一學歷歧視會產生如同法律規范類似的指引作用、預測作用,影響受歧視群體自我發展與奉獻社會的積極性并產生不良價值導向——無論其如何努力也無法消除第一學歷的烙印。
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甚至造成階層固化的現象。
然而,在記者采訪的多名2024屆應屆畢業生中,面對這種不平等對待,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反映這一情況,但他們均選擇了“沉默”。
原因各種各樣:對方沒有明示,不能確定是因為第一學歷而導致未被錄用;只想繼續找工作,不想為這事耗費精力耽誤求職;不是一家企業存在第一學歷歧視,感覺投訴了也不會起啥作用等。
雖然,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早就表示要打破“學歷歧視”,而且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后,就不再區分“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了。
在2022年某省份定向選調公告中,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本科學校作了要求:必須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全日制本科學歷學位。在一檔電視求職類節目中,嘉賓直言:對于應屆畢業生,只看“第一學歷”,并當場拒絕北大碩士。
2020年10月,一篇發表于《經濟研究》的論文《學歷的信號機制:來自簡歷投遞實驗的證據》明確顯示,碩士學歷畢業生中,第一學歷為非“211”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學歷為“211”大學本科的,在初次就業中會收到顯著更低的簡歷回復(低41%)。
這一情況在今年秋招中進一步得到印證。
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研究生招生數23年激增15倍。2022年考研人數達到457萬,2023年則達到474萬,人數創出歷史新高,僅在2022年,畢業本專科生為967.3萬人。
近乎一半的畢業生,加入考研隊伍......“全民考研熱”已名副其實,只要學歷仍有上升的空間,就有人重回考場,加入考研的泱泱大軍。“考試”成為某種“路徑依賴”,似乎只要能繼續“上岸”,人人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除考研外,通過留學獲得研究生學歷也是當下最熱門的方式之一。根據調研數據顯示,與國內考研截然不同的是,58%的中國學子選擇留學的最大動機是開拓眼界。此外,留學讀研跨專業選擇也更為豐富和靈活。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学历歧视将打破?普通本科生可以通过留学破局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口坚果半口油?吃坚果的关键在于适量
- 下一篇: 原创:有影院我本是高山点映被取消?影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