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RIP协议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计算机网络-RIP协议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目錄
- 1 前言
- 2 RIP協議的三個要點
- 3 路由表的建立
- 3.1 距離向量算法
- 3.2 路由表更新過程舉例
1 前言
- 路由信息協議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是內部網關協議 IGP 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
- 在一個自治系統內,RIP 是一種分布式的、基于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自治系統:
- 計算機網絡中的自治系統是指能夠自主決定在本系統中應采取某種路由協議的單位
- RIP 協議要求網絡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絡的距離記錄
距離:
- 從一個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絡的距離定義為 1
- 從一個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絡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加 1
- RIP 協議中的“距離”也稱為“跳數”(hop count),因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 1
- 這里的“距離”實際上指的是“最短距離”,RIP 認為一個好的路由就是它通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少,即“距離短”
- RIP 允許一條路徑最多只能包含 15 個路由器,“距離”的最大值為 16 時即相當于不可達。可見 RIP 只適用于小型互聯網
- RIP 不能在兩個網絡之間同時使用多條路由。RIP 選擇一個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還存在另一條高速(低時延)但路由器較多的路由
如上圖:R1距離網1和網2的距離都是1,而R1距離網3的距離是2,距離網4的距離是3
2 RIP協議的三個要點
RIP協議歸根結底就是要更新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它采用的更新方式就是通過與其他路由器交換信息來獲取最新的路由信息
3 路由表的建立
- 路由器在剛剛開始工作時,只知道到直接連接的網絡的距離(此距離定義為 1)。它的路由表是空的
- 以后,每一個路由器也只和數目非常有限的相鄰路由器交換并更新路由信息
- 經過若干次更新后,所有的路由器最終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絡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 RIP 協議的收斂 (convergence) 過程較快。“收斂”就是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正確的路由選擇信息的過程,也就是很快就能達到“最優狀態”
3.1 距離向量算法
距離向量算法就是路由器收到相鄰路由器發來的RIP報文時,他所處理的一個過程,如收到相鄰路由器(其地址為 X)的一個 RIP 報文:
距離向量算法的基礎就是 Bellman-Ford 算法(或 Ford-Fulkerson 算法),這個算法的關鍵點如下:
- 設X是結點 A 到 B 的最短路徑上的一個結點
- 若把路徑 A→B 拆成兩段路徑 A→X 和 X→B,則每一段路徑 A→X 和 X→B 也都分別是結點 A 到 X 和結點 X 到 B 的最短路徑
- 簡單來說就是最短路徑上的某兩個節點的路徑,必然是這兩個節點的最短路徑
路由器之間交換信息與路由表更新:
- RIP 協議讓互聯網中的所有路由器都和自己的相鄰路由器不斷交換路由信息,并不斷更新其路由表,使得從每一個路由器到每一個目的網絡的路由都是最短的(即跳數最少)
- 雖然所有的路由器最終都擁有了整個自治系統的全局路由信息,但由于每一個路由器的位置不同,它們的路由表當然也應當是不同的
3.2 路由表更新過程舉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RIP协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网络-子网划分举例
- 下一篇: 计算机网络-OSP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