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一书第三版,与编辑就本书写作风格的讨论
在這一版中,編輯周悅同學曾經給我郵件,對古文的使用,以及整本書的行文風格提出她的看法。借這個機會,我在郵件中回顧了我寫這本書的整個歷史,以及過程中的思想變化。不過看來,這些回顧還是有一點點成效的,呵呵——所以她才會在本書末尾的“編輯手記”中寫著:沒有完全被作者說服,但踏實下來了……
?
后來周筠老師和周悅編輯都建議把這篇郵件加到這本書的前言里去。我想了想,還是不必,要是這都寫進前言了,我又有什么“料”是能拿來在博客里爆呢?呵呵,這個是笑話了——真實的是,這樣的前言與第二版的前言風格差別太大。
?
==========
?
周悅,
?
您好。
?
正好,我借這個機會回顧一下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狀態以及思路。這大概可以說明“這本書為什么是這個樣子”,以及”這個樣子“究竟是怎么一個樣子。
?
首先,書的篇章結構是一早就擬下來的。因為得到EHM這個圖是早于這本書的,所以書自然地就按這個圖的層次來展來了。書中的小節,則是邊寫邊改的,并不完全是一開始就定下來。但是大約有70~80%的內容一開始就擬好了。關于這一點,我是想說明,書的整體層次、結構是設計過的,并非隨心所欲。
?
但是這就出了一個問題,這本書一開始的基調如何?是打算寫成怎么樣的,以及寫給誰看?這是一個好問題。但事情得回到五年前,回到我當時的狀態,包括我當時如何理解這個環境、這個業界。很有趣的是,我回顧當初,卻發現自己并非如現在一樣的冷靜與清醒。我在五年前的狀態,是習慣“先否定一切,然后再嘗試證明它”。也就是說,我選擇了“先破后立”的一條路子。而且,這種否定感是非常強烈的,包括我寫的文字,以及我當時的個性、心性、狀態,都是如此。
?
所以,我一開始的時候,就決定在前六章(電子版)中否定掉許多工程界認可的東西;或者直接挖到這些東西的根本,找出它們原始的驅動力量;更或者就重述它們——以我自己的方式。而正是因為選擇了這種風格,這本書才讓許多讀者“愉快”。因為蒙在這些東西上的浮塵太多了,被業界的、商業的以及技術牛人們鼓吹著的東西太多了,真正說“這些東西其實很簡單”,以及還能找出“簡單”的理由來的,并不多見——尤其是在五年前。
?
所以,前六章的風格,就是毫無顧及的批評,或者把東西說得足夠簡單。注意,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比較“放肆”,也不太“嚴謹”。因為這個風格,就是要選擇一種“看起來極端一點”的方式來表達。比如說,我說李冰是看夫人下廚而“發現”燒山比挖山更有效的,這個就完全沒有出處,又比如說“程序=算法+結構+方法”這個論點也不見得怎么高明。再如說,“工程不是做的,是組織的”就只是結論而沒有論證過程。這些,都是在第一版中出現的“漏洞”。
?
但是我仍然堅持要保留它們。因為還有第七、八章。在第一版中,第八章的引言就是“管中窺豹”,與此類似的,第六章的引言是“取精去粗”,這些都是在暗示讀者我對所說內容持以保留的態度。尤其是第八章,整體就是對正文的查漏補缺和反思。再加上在后來, 第二版中加入了第六、八章,還有第三版中加入了第十章,這些新的內容補全了一些觀點,也使得整本書的內容變得完整起來。我想最終的這個版本,是經得起推敲的。
?
然而,仍然回到前六章上來。除了“取其極端”的思想方法之外,我在寫作手法上也非常隨意。更多是按照我的喜好來的。你在批注中提到的一些東西,例如“好蠻荒,好遠古的”那是戲謔的口吻,因為前面的“掙錢的大師”是指比爾蓋茨,算法、游戲、語言等等的大師,都有著與此類同的影射——我們這個時代看到的所謂大師,都是那個時代的投射來的影子——我們活在很多類似的背影之下。但是……不過……我們真的沒有“工程的大師”。
?
再如“什么C呀,Pascal呀之類的”,那一段整個兒滴都不嚴謹。因為沒有人說過第一個寫匯編的人寫的就是“Hello World”,也沒有人說過是因為GOTO而導致大家把代碼寫到一個文件里頭。這一段以及類似的段落,不要當成"正史"來讀,我也沒有當成正史來寫,也不必去掉這些口水話的成分。因為寫得越隨意,大家才越不會追究它。
?
“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用的是童話的口吻;“這還需要分析嗎?需要嗎?”這種句式,是用的周星馳電影中臺詞的橋段。至于后面說到“論及日本,‘國家中的畫匠’幾個字就打發了”,如果你看看朱老先生的原文,你就知道這里對是日本文化的諷詆了。類似于這些的,我其實是在書中表達我“當時——寫到相應文字的同時”的情緒。并不見得是為讀者考慮,或者為書的風格來“設計”。
?
在前六章中,是非常缺乏這樣的“設計”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正因為缺乏設計,所以才流暢。相對于我后來在第二版中添加的“你看得到工具的本質嗎”這新的一章,這六章要好得多,自然得多,引文也在上下文中更貼切。因為是有“寫”和“創作”的情緒在里面的。而后來添加的許多章節,其實都偏重了分析,偏重了解說,引經據典都具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反不如前。
?
不過,從另一面來看,前幾章取其諧,后幾章取其莊。這本書的整體特點,大概就是這樣一個由諧到莊的過程。因為這也是我這五年來對待“軟件工程”的一個過程。我的確存在這樣一種態度的轉變的歷程,漸而漸地來了解整個工程業界的形成、發展,以及其中的必然性。能看得到本質,能諷喻而不是盲信它, 我們才有以旁觀者的身份切入的機會。由諧至莊、歷經三版、耗時五年……這些東西也許正是這本書的價值與特色,正是這樣真實的、顯得粗糙地表現了“一個人”、“一批人”的轉變和持續反思,才是它存在的意義所在。
?
所以,在我看到您的一些改動中,是把這種味道給改沒有了的。您也許想把它改成“一本書”,或者“有某一種(確定)風格味道的書”。但事實上,它不是這樣的書,它是三個版次漸進而來的。我正好不希望把這種味道調和掉。我甚至希望有一種方法——例如在書的文前頁里的EHM圖里面用顏色標示——來把這種漸次的、繼承的味道給表現出來。
?
書的歷史,是一種財富。與您討論到這些,或能讓您再次審校我在批注上的回復時,別有一些想法。
?
禮。
===
周愛民(aimingoo)
2009.11.23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java0818/archive/2010/02/01/2144445.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道至简》一书第三版,与编辑就本书写作风格的讨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遍历页面控件
- 下一篇: Flash与数学:球体曲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