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 MATH571B 试验设计VI 随机效应与混合效应4 裂区设计
UA MATH571B 試驗設計VI 隨機效應與混合效應4 裂區設計
- 第一種統計模型
- 第二種統計模型
裂區設計(split-plot design)和嵌套設計(nested design)要解決的問題又不太一樣。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涉及random factor的析因設計,最簡單明了的設計方法是交叉設計(crossed,每一個factor A的level都要與factor B的所有level構成一個treatment用來處理一個試驗單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識別出單個factor的效應以及所有factor的交互效應,缺點是需要很多試驗資源和試驗經費。嵌套設計是對交叉設計的一種改進,為了減少試驗經費的使用,在不需要探究某些因子的效應或者某些交互效應時,可以讓每一個factor A的level只與factor B的部分level構成一個treatment用來處理一個試驗單位。但有時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試驗經費,而是試驗資源/試驗單位數量不足,這時就需要考慮裂區設計。
下面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介紹裂區設計:要研究肥料對水稻的產量影響,考慮6種不同的水稻品種與4種不同的肥料,重復試驗3次(也被叫做3個blocking);按交叉設計的思路,一共需要6×4×3=726\times 4 \times 3 = 726×4×3=72塊地,假設每平方米種25墩,每墩插4株,每一個試驗單位為500株,則一共需要72×500/(4×25)=36072 \times 500 /(4 \times 25) = 36072×500/(4×25)=360平方米的試驗田;如果實驗室的試驗田只有180平方米,那就可以考慮裂區設計,把試驗田平均分為3部分(field),用來做3次重復試驗,每部分面積為60平方米,然后把3部分每一部分平均分成4大塊地(whole-plots),每一部分中每一塊地隨機施一種肥料,每塊地施的肥料各不相同,將每一大塊地平均分為6小塊(sub-plots),每一大塊地中每一小塊隨機種一種水稻,每塊地種的水稻各不相同。盡管這樣每一小塊地只能種(4×25)×60/24=250(4 \times 25) \times 60/24 = 250(4×25)×60/24=250株,但如果可以對裂區設計的試驗數據建立適當的統計模型,我們同樣可以利用這有限的資源完成試驗并得出結論。在這個例子中稱肥料種類為whole-plot factor,稱水稻品種為sub-plot factor。值得注意的是裂區設計中whole-plot factor和sub-plot factor是交叉的關系而不是嵌套的關系!
下面是一些結果(不想推了。。。)就簡單點評一下這兩種統計模型吧。還是用上面這個例子,因為whole-plot factor和sub-plot factor是交叉的關系,所以單個factor的效應以及所有factor的交互效應都可以識別出來。同時因為有replicate,所以還可以估計replicate的效應(同一塊試驗田不同位置用相同肥料種同一種水稻產量不一樣?!),replicate與whole-plot factor和sub-plot factor的交互效應(第一種統計模型中的(rα)ij(r \alpha)_{ij}(rα)ij?和(rβ)ik(r \beta)_{ik}(rβ)ik?),以及這三者的交互效應(第一種統計模型中的(rαβ)ijk(r \alpha \beta)_{ijk}(rαβ)ijk?)。先解釋一下replicate與其他因子的交互效應,比如replicate與肥料的交互效應,它代表的是肥料對產量的效應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情況,所以我們一般稱之為whole-plot error,與之類似的還有block-B interaction以及subplot error,但后面這兩者,他們涉及的土地面積沒有whole-plot factor大,因此根據是否要包含這兩種效應就產生了兩種統計模型:
第一種統計模型
第二種統計模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UA MATH571B 试验设计VI 随机效应与混合效应4 裂区设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UA MATH571B 试验设计VI 随
- 下一篇: UA MATH564 概率论 高阶矩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