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评价为谁而做?为何而做?
?
導讀:研究評價究竟為誰而做?為何而做?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中,這一問題愈發顯得復雜而迫切。尤其在日本文科領域,研究評價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引發了廣泛爭議。與理科領域以國際化標準衡量原創性和前沿性不同,文科研究的價值往往難以量化,其獨特性與多樣性卻構成了文化與知識積累的重要基石。然而,隨著新自由主義政策推動大學改革,傳統的文科研究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日本大學政策的演變,探討理科與文科、日本與歐美在研究評價上的差異,揭示文科研究在當前體系下的困境與價值。我們如何重新審視文科研究的意義?又如何在評價體系中平衡其模糊性與獨特性?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學術界,更關乎社會對文化與知識未來的責任。???研究評價究竟為誰而做?為何而做?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中,這一問題愈發顯得復雜而迫切。尤其在日本文科領域,研究評價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引發了廣泛爭議。與理科領域以國際化標準衡量原創性和前沿性不同,文科研究的價值往往難以量化,其獨特性與多樣性卻構成了文化與知識積累的重要基石。然而,隨著新自由主義政策推動大學改革,傳統的文科研究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日本大學政策的演變,探討理科與文科、日本與歐美在研究評價上的差異,揭示文科研究在當前體系下的困境與價值。我們如何重新審視文科研究的意義?又如何在評價體系中平衡其模糊性與獨特性?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學術界,更關乎社會對文化與知識未來的責任。
· 摘 編·
本文探討了日本大學文科領域所面臨的研究評價問題。文章首先指出,大學教師在進行研究評價時,通常明確其評價的目的和受益者,但在日本,這一過程卻變得復雜并引起爭議。作者通過分析大學政策變化的背景,揭示了1991年“大學設置標準大綱化”后,大學改革如何受到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影響,以及這一變化如何對研究評價產生的影響。文章進一步討論了理科與文科在研究評價上的不同,以及日本與歐美大學在文科研究上的差異。作者還提到,日本文科研究的價值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下并未得到充分認可。
◆ 理科眾多領域主要用英語發表,國內外對其研究內容質量的評價沒有(或很小)差異。這意味著其研究的原創性和前沿性可以對照國際標準更清楚地展現出來。相比之下,雖然做研究理所應當追求原創性,但 人文學科的研究并不一定要比拼前沿性。其原創性更接近于(視角、方法、發現等的)獨特性。
◆ 日本文科領域的論文和著作中對先行研究的評述變得寬松。文獻評述的這種寬松性,也與研究評價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有著相互強化的關系。這是日本研究生層次教育的特征。
◆ 日本創造了這樣的知識環境,即不用花費任何成本就能獲得人文社會學科知識。日本社會的文化、教育、以及廣泛意義上的知識豐富性,都是通過文科學問構建起來的。只是, 這一貢獻難以量化,也難以用金錢衡量。
◆ 為了誰、為了什么進行研究評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只能展示在用日語創造出能夠接觸到如此豐富多樣的文化和知識的知識環境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而且,為了將這樣的恩惠留給下一代,只有腳踏實地地生產與之相符合的知識。
以下是文章全文——
大學的研究評價是一項日常活動。大學教師身為研究人員,每天都要重新審視、反復斟酌自己的研究。撰寫論文時自不必說,發表論文時要對自己的研究進行自我評價,提高論文或著作的質量。大學教師身為教師,研究評價是其日常工作。如果他們指導研究生,會在指導的同時對其研究進展進行評價。此外,大學教師作為組織成員,在每次人事任命時都會對其他研究人員進行評價。這是因為對候選人研究評價在人事決策中占有很大分量。除此以外,在所屬大學之外,大學教師還有很多其他機會參與對他人的研究評價,例如學術期刊的審稿、科研經費的審查等等。
這些日常評價都有明確的理由說明“為了誰”“為了什么”進行。自我評價以確認自己的研究進展為目的,是為了自己(或為該領域的研究發展做出貢獻)而做的。在評價所指導學生的研究時,為了誰、為了什么也是毋庸置疑的。為確保更好的人才而進行的研究評價也是如此。學術期刊論文審稿、科研經費等的審查,大多是以志愿者的身份進行的。因此,在為了誰,為了什么而評價這一點上,評價一方應該能夠理解。雖然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日常的研究評價卻被賦予了明確的意義。
在本文開頭寫這些只不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是為了突出這樣一個謎題:為何在當今,特別是在人文社會科(以下有時略稱為“文科”)領域,研究評價會成為一個問題?為了誰、為了什么而評價這一疑問,在日常的研究教育中并不是突出的問題。然而,在如今的日本大學中,特別是在文科領域中,研究評價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由于采用了不同于常規的評價,人們對研究評價產生了抵觸情緒。這是為什么呢?其中隱藏著日本大學面臨的哪些問題呢?本篇小論將回答這些問題。
01
作為背景的大學政策
能夠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3]不同國家高校在推進產教融合、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采取了各自獨特的策略和實踐。
下面要論述的,想必很多讀者已經知曉。即便如此,作為討論的準備,本論還是想簡單論述一下。以下論述圍繞大學教育的政策變化這一背景而展開。
濱中義隆以“大學改革”為關鍵詞簡潔地總結了其基本知識,根據他的考察,大學改革的“轉型期”在于1991年的“大學設置標準大綱化”。與從前的“通過政策性調控進行大學改革”的時代不同,“在將難以迅速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老式大學制度彈性化和靈活化的同時,通過尊重各大學的自主努力,促進整個大學制度變革的方案”是這一時期改革的突破性舉措(濱中,2012:147)。并且“這一方向與市場主義放松管制的政策總體趨勢一致”(濱中,2012:147)。因此,1991年的“大學設置標準大綱化”被定位為此后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出發點。
隨著設置標準的大綱化,各大學進一步推進教育課程的“多樣化、個性化”。濱中指出“然而,多樣化、個性化的過度發展,引發了關于大學‘應有狀態’的討論。另外,由于少子化的影響,一些大學的入學選拔沒有實質性作用,這也讓人們擔心大學的質量會下降”(濱中,2012:147)。“因此,從2000年代中期開始,大學改革的焦點從大學制度的多樣化、彈性化轉向了‘保證質量’。2004年度引進的‘各機構認證評價制度’就是其象征。社會強烈要求各大學就大學教育內容和成果進行責任說明(問責制)”(濱中,2012:147)。
濱中這一簡明扼要的記述,正因其簡潔性,明確展現了大學改革與評價的關系。從中選出關鍵詞,如下所示。
“難以迅速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老式大學制度”
為了改變這一點,大學改革促進“彈性化、靈活化”、“多樣化、個性化”
“尊重各大學的自主努力”是其組織原理,“市場主義的規制緩和”是使之成為可能的背景。
“大學質量的低下”是其結果,“評價”制度是“質量保證”,以應對此問題。
自2004年引入“各機構認證評價制度”以來有了新的動向。現在有了引導評價的政策,即通過在申請表中加入一欄,說明各機構的研究評價實施情況,以獲得競爭性資金。
02
理科和文科,日本和歐美的差異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一種不同于日常研究評價的評價方式正在制度化。而且,這似乎成了文科大學教師所厭煩的對象(佐藤, 最近出版)。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在此, 本論將對日本大學中理科和文科的差異,以及日本和歐美大學在文科方面的差異這兩點進行探討。
1)理科和文科
理科和文科的差異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是因為大學改革中的評價問題是由傾向理科的框架構成的,文科大學教師對此未必認同。關于這一點的很多內容已經眾所周知,因此本論簡單提及一下。理科眾多領域主要用英語發表,國內外對其研究內容質量的評價沒有(或很小)差異。這意味著其研究的原創性和前沿性可以對照國際標準更清楚地展現出來。無論是研究本身還是其評價都可以更加客觀。而且,醫學和工學類等大學作為產業政策(經濟再生)的一部分被寄予厚望,更容易體現出其研究的有用性。(在某些情況下巨額的)資金也被投入其中。
相比之下,雖然做研究理所應當追求原創性,但人文學科的研究并不一定要比拼前沿性。其原創性更接近于(視角、方法、發現等的)獨特性。這是源于圍繞人類和社會的現象(≈研究對象)的多樣性、多義性、多聲性、多文化性的特征。而且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其歷史和文化等要素本身可以廣泛地進行解釋。因此,其研究評價的主觀性程度不可避免地高于理科。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人文學科中也存在事實認定準確性和方法論嚴謹性的研究、以及比拼前沿“發現”的領域。
2)日本的特質和教育
這種差異在日本的大學中更為突出。這是因為日本大學文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幾乎都是用日語寫的。由于英文出版物數量極少,國外人文學科使用的citation index在日本國內幾乎無法使用。即使是出版書籍,也沒有像歐美主要大學出版社那樣嚴格的審查。雖然也有很多研究不以日本為對象,但大多數研究還是以日本為對象,以日本研究人員和普通讀者為目標受眾,用日語撰寫而成的。學會上的報告和討論幾乎都是用日語。因此,它們不符合評價研究質量和數量機制的世界標準。
此外 日本還存在特征性文科領域的研究評價。這些評價發表在“論壇”上。不局限于學術界的“作品”評價機制,在各種各樣“壇”的世界中進行。出版和新聞業的論壇獎和學藝獎等都與此類公共評價接近。另外,即便是年輕的研究人員比起過去也能更容易出版新書的媒體在西方學術界并不存在。由于這種評價場合的多樣性,日本文科研究價值的認定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模糊。
日本大學的研究與教育之間的聯系加快了這一進程。人文學科的本科教育以授課為中心,幾乎不安排閱讀任務。雖然有時會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或幾本其他書籍,但并不像歐美的大學那樣每次都要求學生閱讀大量的學術文獻。歐美的主要大學通常以具有高度評價的期刊文章和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為標準,來決定學生閱讀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已經通過嚴格審查進行了評價。換言之, 通過教育進一步系統地加強研究評價的機制正在發揮作用。然而,在不遵循這種教育方法的日本大學中,在人文學科領域,要求學生讀什么書的標準本身就很模糊或多種多樣。說的極端一點,這取決于任課老師的專業和喜好。即使在教育這一知識再生產的場所,在研究評價還不確定的情況下,大學教育成為可能。當然,日本大學有時也會使用公認的 “教科書”,但其參考文獻是否在該領域獲得高度評價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也就是說,在外在形式上無法明確地評價應該閱讀的論文和著作。
受到這種教育的影響,日本文科領域的論文和著作中對先行研究的評述變得寬松。在審查中也不要求以世界水準進行文獻評論。因為審稿人本身對此并不一定精通。其結果是,即使未必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研究,也能寫出日語論文。文獻評述的這種寬松性,也與研究評價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有著相互強化的關系。這是日本研究生層次教育的特征。大學紀要之類的媒體也給研究生提供投稿機會,這是在歐美看不到的研究發表場所。這也與前述特征有關。大多停留在內部審查者(有時是指導老師)評價的這些大學紀要,看似附有審查,實際上卻成為了日本式研究的再生產場所。
03
研究評價為何令人厭煩
在這樣的環境下多年成長起來的日本文科大學教師,大多是靠著日本國內通用的研究成果獲得現在的位置。其中也有取得國際成就的研究人員。有的研究者即使自己不用外語執筆,也會根據對日語研究的評價,將其翻譯成外語。然而,這樣的人并不多。大多數文科大學教師都是活躍在日本學術界的人。幾乎沒有跨境調動。此外,基于國內調動和晉升的評價是符合各學術領域通用風格的評價。對于在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教師來說,依據審查論文數量的評價是難以忍受的。 現在許多文科學會仍然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認識,即向學會雜志投稿論文是年輕研究人員的領域。他們更是將寫英語的審查論文視為很遙遠的事。這種感覺源于對于新的評價框架的抵觸感。
但是,這種日本式結構之所以能夠持續下去,自有其正當理由。日本位于非西歐圈,日語與西方語言的語言系統完全不同。通過這一本地語言,日本在早期開創了大學教育。在世界范圍中,有過殖民經歷的國家,以及保持政治獨立卻未能以自己的語言建立制度化高等教育體系的國家占壓倒性多數。日本文科學問的發展,可以說是高度教育和研究的本地化的成果(Kariya 2018)。
由此,日本創造了這樣的知識環境,即不用花費任何成本就能獲得人文社會學科知識。雖然被打趣是翻譯學問,卻能迅速地用母語閱讀海外的研究成果和知識。自不必說這歸功于日本文科大學教師。即使不是大學教師,若算上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人數也是非常龐大的。可以說,日本社會的文化、教育、以及廣泛意義上的知識豐富性,都是通過文科學問構建起來的。這樣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文科以自己的方式回應“社會需求”的結果。
只是,這一貢獻難以量化,也難以用金錢衡量。誠然,我們很難看到花了很長時間,作為一個整體積累起來的文化和知識厚度——是如何通過各個研究成果形成的。個別研究的貢獻度也存在模糊性。不,或許正是這種模糊性允許文化和知識生產的多樣性(不一定是原創性),從而產生了不同于歐美的文化厚度,這正是日本文科學問的優勢所在。這種模糊性與嚴密的論文審查形式不相適應。
這種貢獻并沒有得到正當的評價。近年來,文科學問的無用論、廢除論、經濟貢獻度低等批評不絕于耳。在理科的框架下評價研究的最大原因是,急于求成的政治家和企業界的聲音越來越大,他們試圖通過大學的研究教育來重振日本經濟停滯。
推動其發展的,是社會對大學“無用”的傳統認識,例如大學休閑地論等。“難以迅速應對社會需求變化的老式大學”這一印象主要在文科中根深蒂固。然而,文科大學教師感覺不到這些變化是從內部必然產生的變化
這種差異是文科大學教師對近來研究評價動向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之一。為了抵抗政策的動向,只有讓社會站在自己一邊。然而,日本的文科學問有著很難說是成功的歷史。另一方面, 日本長期的經濟停滯和已被其他亞洲國家超越的感覺形成了一種社會壓力,使得人們支持急功近利的大學改革論。財政困難也推動了這一進程。在這種情況下,做什么才能讓社會站在自己一邊呢?答案并不明確。
為了誰、為了什么進行研究評價?這些問題能否得到讓社會滿意的答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只能展示我們在用日語創造出能夠接觸到如此豐富多樣的文化和知識的知識環境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而且,為了將這樣的恩惠留給下一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生產與之相符合的知識。我們要教育下一代不要消費文化和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避免其不能熟練使用過去的遺產。這也是為了防止人們的生活變得貧困的辦法。我們將通過研究這一實例來說明這一點。對于每一個大學教師來說,能得出的答案還是要通過自己的研究。
作者簡介:苅谷剛彥,牛津大學社會學教授。著有《理性多元思考法》《階層化日本と教育危機》《教育と平等 : 大衆教育社會はいかに生成したか》等。
來源:博士生培養
原文:苅谷剛彥(takehiko kariya).2018年.誰のための, 何のための研究評価か─文系研究の日本的特徴(研究評價為誰而做?為何而做? ——日本文科研究的特征),伍宸(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摘譯。
聲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傳遞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讀EDU觀點和立場,如有疏漏及不足之處,請隨時指正。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后臺留言,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獲取更多教育報告,請使用電腦復制以下鏈接至瀏覽器,注冊登錄"方略教育研究與院校治理工作臺",免費下載近300份教育報告、專家ppt(需使用電腦)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研究评价为谁而做?为何而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潘玮柏减重20斤“回春”引热议,自
- 下一篇: 考古|广末凉子涉嫌袭击护士被逮捕!此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