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东”及中东文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原標題:何為“中東”及中東文明?某種意義上處于一種“中間”狀態
歷史并沒有終結。世界歷史上的中東,既是過去的中東,又是現在的中東,還是未來的中東。中東作為一個地理現實存在既久,但“中東”這個政治地理術語本身,卻是近代歐洲中心主義話語的一個產物。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歐崛起之后,歐洲人對世界政治地理的劃分便同時開始了。那當然是以西方為標準和參照的,從歐亞的劃分來說,歐洲的邊界似乎是清晰的,根據歐洲保守主義的界定,歐洲有三大傳統——羅馬帝國、基督教文明、啟蒙現代性,歐亞大陸不具有這些傳統的部分便成了亞洲。在歐洲列強向東方探索和征服的過程中,它們按照離自己的遠近,分別把東方不同的地區稱為“遠東”“中東”“近東”,這三個概念后來就通用于國際社會了。“遠東”基本上就是東亞(包括中國在內的那些太平洋西岸的亞洲國家),“近東”指距離西歐較近的國家和地區,過去主要指歐洲的巴爾干國家、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和東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一般不再把巴爾干國家稱為近東國家了。目前在國際上,“近東”一詞已比較少用。
“中東”最早特指伊朗和阿富汗,后來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大大拓展了。目前,學術界將“中東”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中東指亞、非、歐三洲接合部的西亞北非國家和地區(阿富汗除外),廣義的中東則泛指東起阿富汗,西到非洲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北邊包括土耳其,南邊涵蓋阿拉伯半島南端的廣大地區。由于中東地區大多數國家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中東”又常與伊斯蘭國家相聯系。
歷史地看,中東地區出現過多個重要的世界性文明。中東地區的文明,曾經是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之一,產生了影響全世界的文明成果。中東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伊朗等地,都出現了重要的古代文明。在古猶太教的基礎上,基督教、伊斯蘭教相繼出現。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等更是影響至今,遍布全球,也持續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
中東在多個方面具有某種“中間”地位。一是地理方位的“中間”。自古以來,中東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自鄭和下西洋以及15世紀后期開始的歐洲人的大航海以后,人類歷史進入全球交流的新時代,中東則是東西方交流的樞紐。二是文明意義上的“中間”屬性。從政教關系的傳統看,基督教歐洲是“一神教+教會”,亞洲是“非一神教+非教會”,伊斯蘭中東則是“一神教+非教會”。這樣籠統地看,中東文明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處于一種“中間”狀態。
中東文明斷裂與延續并存。所謂斷裂,最重要的是指7世紀以后,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與擴張,原屬于基督教文明的東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包括馬格里布、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區,以及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伊朗、兩河流域出現了伊斯蘭化。然而,這種斷裂中也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延續,如黎巴嫩、埃及等國家,仍然存在一些基督徒。從一神教(亞伯拉罕宗教)的角度來看,東羅馬帝國基督教地區的伊斯蘭化,仍然是一神教的延續。如果把現代性視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其所帶來的理性化和世俗化,在19世紀以來的中東地區,又造成了另外一種斷裂,那就是穆斯林社會的世俗化和現代化。
古代的文明對現代中東仍然意義重大。對現代人而言,古代文明雖然主要是存放在博物館里供人參觀的東西,但是,在20世紀的歷史上,古代文明又成為各種現代政治意識形態所利用的資料和資源,主要表現為其在長久的歷史斷裂之后,又重新被建構為現代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的一部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都發生了類似的情況。
對于概念不能做簡單化的理解。人們在談論中東的時候,又會提及北非。國內學界往往還會把西亞、非洲放在一塊兒說。這些都已經成為人們在使用概念時的習慣,我們只要拿出地圖來一看就明白,沒必要細究。但深入來說,這不光是因為地緣上的接近,也是因為這里的民族和宗教在歷史上發生過大融合;從較近的歷史來說,波斯人、阿拉伯人與講突厥語族語言的不同族群都曾在這里建立過大帝國,而這些帝國最終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因此,基本上可以說,中東就是一個穆斯林占主導的地區。這個地區的外延特別廣大,往南越過撒哈拉,往東則到達中亞、中國西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伊斯蘭文明的擴大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反復,但這一進程目前仍在進行中。
文/昝濤(作者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何为“中东”及中东文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中间”状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食用色素属于什么垃圾啊?
- 下一篇: 移动流量1G等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