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嘉靖二十几年不上朝,差点被宫女勒死,为何仍然能够把持朝纲?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確實是一個很厲害很精明的皇帝,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雖然是以一介藩王之身入承大統,可卻將所謂的“帝王之術”運用到了極致,對于權力的控制,也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的一拼。
那么,嘉靖皇帝為什么能夠做到二十幾年不上朝,卻仍然能夠獨斷專權,沒有人能夠挑釁和架空他呢?
實際上,嘉靖皇帝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步,他只走了“三步棋”
朱厚熜的能力,從他即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展現出來了,一個皇帝能夠獨斷專權,能夠不被任何人所架空,首先便要完成“集權”。
這“集權”二字,看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很難。
朱厚熜即位的時候雖然只有14歲,但是卻已經表現出了他果決、霸權的一面,即位當月便讓人商議自己父親的封號,也就是所謂的“大禮議”。
“大禮議”雖然持續了三年,可是嘉靖卻獲得了最后的勝利,也因此讓他達到了初步集權的目的。
說白了,這場鬧了三年之久的“大禮議”表面上看是在爭讓誰當皇考,可實際上卻是打擊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解除文官集團對皇權的掣肘,從而確立了嘉靖皇帝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威。
打垮了以楊廷和為首的“反對派”之后,朱厚熜才能在各部衙門安插自己的人,也才能放開手腳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也因此完成了初步集權,文官集團幾乎再難以掣肘皇權,文官們見到他也一個個老實起來了。
這是朱厚熜所走的第一步棋,看似很急,但又走得很穩。
如果說完成了初步集權之后的朱厚熜只是讓人敬的話,那他接下來的行為,就是讓人怕他,敬畏之下,方出“順臣”。
嘉靖想要讓臣子順從自己,單單只靠他們的尊敬是不夠的,他必須得讓他們敬畏自己,他們只有有了敬畏,才不會、也不敢挑釁他的皇權。
怎么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呢?實際上很簡單,他的祖宗們早就教過他了,想要讓臣子怕自己,那就進行特務統治!哪怕是明憲宗朱見深那樣脾氣還不錯的人,都知道設立一個西廠來維護自己的霸權,更何況嘉靖?
當然,嘉靖用的不是東廠,也沒有學他的上一任正德皇帝一樣重開西廠,而是用了錦衣衛,并且,嘉靖是打壓宦官集團的,所以終嘉靖朝也沒有出現什么權勢頗重的太監。
嘉靖三年,因為“大禮議”之爭,嘉靖讓錦衣衛抓了一百多位官員,當庭杖打,當場被打死的就有十六個人。
可見,嘉靖此人有多果決、狠厲了,嘉靖利用錦衣衛更進一步地提高了皇權的集中程度,雖然還不至于像朱元璋那樣事事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但是此后對于嘉靖皇帝的決定也幾乎再無人敢跳出來反對了。
這是朱厚熜走的第二步棋,依然很穩。
實際上,明朝的皇帝之所以能當一個“懶皇帝”,說到底還是因為內閣制度的存在,嘉靖皇帝也不例外,所以,在發動“大禮議”之爭和進行特務統治的同時,嘉靖也在想方設法地控制內閣。
嘉靖皇帝之所以能二十幾年不上朝卻依然能夠安枕無憂,就是因為內閣一直在按照他指定的方向處理事務。
可是,他想要達到這個效果,他就得徹底地控制內閣,誰入閣或者出閣,都得由他說了算,否則的話就很可能會像后來的萬歷朝一樣,一個張居正就能將萬歷皇帝給壓得死死的。
楊廷和這個內閣首輔一走,嘉靖立刻讓和楊廷和不和的石珤入閣,接著是賈詠,從而初步控制了內閣。
尤其是在賈詠致仕之后,嘉靖更是強行讓張驄入閣,為什么說是強行的呢?張驄是在嘉靖當皇帝后的第二個月,也就是正德十六年五月才中了進士,才進入了仕途,到了嘉靖六年十月入閣之前,張驄也不過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六年多一點的時間,論資歷,他哪有入閣的份?可就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嘉靖這一邊,夠聽話,所以嘉靖讓他入了閣。
嘉靖八年入閣的桂萼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如果他們不是在“大禮議”中站在嘉靖這邊的話,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入閣的可能。
從這一點看,嘉靖皇帝已經徹底地控制了內閣,后來的嚴嵩能夠在內閣屹立不倒,更說明了嘉靖朝的內閣由嘉靖一人說了算。
而控制內閣,正是嘉靖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卻仍然能夠一手操控朝政的關鍵所在,說白了內閣已經完完全全喪失了獨立性。
可謂是“內閣在手,天下我有”,至此朱厚熜走完了他的第三步棋,再不用擔心朝臣會架空他了。
縱觀嘉靖帝的一生,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他后來之所以能夠幾乎集天下之權于一身,實際上是始于“大禮議”,也是“大禮議”為他創造了乾綱獨斷的環境。
而他發起“大禮議”的時候,才只是一個14歲的少年,又是一個剛剛從封地入京即位的少年,卻已經能夠如此熟練地運用權謀,不可謂不厲害,那時候的嘉靖就像只存在于書上的那種“生而知之”的人。
只是,他是生而只權謀。
不過,嘉靖也很讓人可惜,雖然弄出了一個“嘉靖中興”,可卻很快沉迷進了修道,不愿再將時間浪費在治國之上,他自己也因修道一事差點讓幾個宮女給勒死,像極了一個拿錯了劇本的演員,讓人唏噓不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嘉靖二十几年不上朝,差点被宫女勒死,为何仍然能够把持朝纲?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都说慈禧丑,清朝外国人却说:皇城第
- 下一篇: 原创:同是特务机构,清朝的“粘杆处”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