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平与张良孰强孰弱?深究后才发现,小聪明终究敌不过大智慧!
秦末漢初誕生了不少英雄豪杰,其中最出名的無疑是當時的兩大霸主——西楚霸王項羽以及西漢的建立者劉邦。在這二人之下就是有著“漢初三杰”之稱的韓信、蕭何以及張良,當然陳平、范增、英布、樊噲等人的名聲也不小。
其中張良和陳平都是當時劉邦麾下的重要謀士,那么兩人孰強孰弱呢?其實深究后才發現,小聰明終究敵不過大智慧!
張良之謀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杰出謀士,西漢的開國功臣,他和韓信,一內一外,一謀一戰,為劉邦掃平了諸多障礙,最終助劉邦在那個亂世脫穎而出,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西漢王朝。
張良體弱多病,不能單獨領兵作戰,所以就一直以謀士的身份跟隨在劉邦身邊,為其出謀劃策。他曾為劉邦提出了諸多建議,這都為劉邦謀取天下做出了諸多貢獻,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劉邦的大漢。
那么張良的謀劃到底有多高明呢?他又是因何被后人稱為“謀圣”?
張良的第一策就是幫助劉邦攻破秦朝峣關的軍隊。當時劉邦打算以兩萬人的大軍攻打秦朝峣關,張良勸說劉邦不可輕視秦軍,雖然秦二世不堪,但秦國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
張良說秦朝峣關守將的父親是屠夫,而這類市儈之人最容易被利誘。因此張良提議讓劉邦在各個山頭掛滿旗幟,給敵人營造一種大軍壓境的急迫感,然后再派人帶著貴重物品去利誘峣關守將。
此計一出,峣關守將果然反叛了大秦,甚至為了爭功,還打算聯合劉邦一同攻擊咸陽。劉邦被其說的有點心動,但這時張良站出來說,這只是峣關守將的想法,他手下的士兵卻不見得能跟隨他一同造反。
于是張良建議劉邦趁著他們懈怠沒防備,果斷出擊。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因此也成為了各路諸侯中第一個攻入咸陽的人,直接導致了秦朝滅亡。
張良的第二策就是在劉邦攻入咸陽后,被眼前的繁華迷住時,張良及時叫醒了他,這也使得劉邦重新拾起雄心壯志,同時也免于了被項羽夾擊之境。
張良的第三策就是著名的鴻門宴,正是因為有了張良的謀劃劉邦才得以虎口脫險,因為如果沒有張良,劉邦很可能就會命喪這場鴻門宴,后來的大漢王朝也就不復存在了。
許多人認為項羽心軟才放過了劉邦,卻不知這里面有張良的諸多謀劃。他先是和項伯訴苦,讓其為劉邦求情,接著又找來樊噲幫劉邦解圍,最后又留下為劉邦斷后,打消項羽的戒備,這才讓劉邦得以安全的走出鴻門宴。
張良的第四策就是幫劉邦討要漢中封地。當時項羽分封諸侯時,本來給劉邦安排的是蜀地。而當時的蜀地不是現在,那時候的蜀地通行很難,不利于長久發展,此舉無疑是打算把劉邦困死在蜀地。
好在張良敏銳的察覺到這一點,于是果斷讓劉邦收買項伯,讓他開口幫劉邦討要漢中之地。有了漢中之地,就有了出兵中原的路線,劉邦這才有資格在亂世中謀得一番事業。
張良的第五策就是為劉邦爭取更多的發展時間,他先是建議劉邦燒毀可以出兵中原的棧道,如此一來可以打消項羽的戒備,隨后又向項羽告發了齊王謀反之事,給項羽找來別的麻煩,由此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到別處,從而給劉邦贏得了喘息之機。
當然張良的謀劃不止于此,可通過這些就能看出張良的不凡之處,因此其被稱為“謀圣”也是名副其實的。那么和張良相比,陳平的謀劃又是怎樣的呢?
陳平之才
和張良一樣,陳平也是劉邦手下的謀臣,同時還是一個極具才能之人,只不過沒有韓信、張良、蕭何這樣的“漢初三杰”有名罷了。
陳平出身微末,卻胸懷大志,跟隨劉邦后,多次獻計,為劉邦謀取大業,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他也是眾多開國功臣中活得最滋潤的一位,先后輔佐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陳平的第一策就是劉邦不敵項羽,被其打的逃無可逃時,陳平為劉邦獻上了一計,那就是用重金離間項羽君臣的關系。此計策一出,項羽果然上當,這也導致項羽麾下君臣離心,不少將領直接離開了項羽軍,有的就算沒有離開也深受項羽的猜忌,不被重用。
不僅如此,等項羽派人來談判時,陳平先故意將其當成項羽謀士范增派來的使者,讓人隆重接待,然后又在得知是項羽使者時,把之前的熱情和待遇全部都收了起來。
這樣強烈的反差感讓使者十分不適,隨后就把這件事和項羽說了,最終項羽果然誤會了范增,以至于范增辭官回家,這也導致無人為項羽出謀劃策,為以后的落敗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陳平的離間計取得了完美的效果,不動聲色的就瓦解了項羽麾下大部分的勢力。沒有這些重要臣子和范增這個最強謀士的幫助,項羽就等于自斷一臂。這也是項羽最終不敵劉邦的原因之一。
陳平的第二策就是在滎陽劉邦大軍危急之際,陳平幫助劉邦金蟬脫殼,化險為夷。不過代價也是極為從殘忍的,他讓守將帶著數千名女子從東城門而出,吸引敵軍注意力。而讓劉邦則悄悄走西門,進而讓劉邦逃過一劫,不過那個守將和數千名女子就沒那么好運,全部戰死了。
其策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他幫助劉邦巧妙的奪取了韓信的軍權,進而消除了劉邦的最大威脅。當時韓信幫劉邦開疆拓土,打下其余諸侯之地,于是就派人向劉邦請旨求一份封王詔書。
劉邦得知這個消息后暴怒,直接對著韓信的使者破口大罵,后來還是在陳平的示意下才改變了言辭,換了一副態度,對韓信百般夸贊,也因此韓信對劉邦死心塌地。
后來劉邦統一天下后,韓信在軍中的威望甚至蓋過了劉邦,士兵只認韓信,不認劉邦,這也惹得劉邦不滿,一直想找機會卸去韓信的軍權。恰好這時項羽的舊臣鐘離昧來到了韓信的麾下。這也讓劉邦找到了對韓信下手的借口。最終在陳平的計策下,讓劉邦假意巡游天下,然后不動聲色的卸下了韓信的軍權,將他帶回了都城,解決了一大禍端。
陳平的計策雖然不如張良的謀劃驚天動地,但是陳平對于人性的把握以及一些陰謀詭計之上,也是不弱于張良的存在。
張、陳之比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陳平和張良都是劉邦麾下的謀士,張良又深受劉邦賞識,甚至劉邦稱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因此陳平對張良自然是不服的,如此一來就少不了一番較勁,但對比兩人的計策,就會發現張良的計策多是有著大智慧,對戰局把握極為到位,以陽謀為主。反觀陳平的計策,就多是一些陰謀詭計。
自古以來,人們都更崇尚陽謀,不喜陰謀。而張良的陽謀無解,就是你明明知道這是他的計策,但就是躲不開,這就是陽謀的魅力。陳平的陰謀則擅于利用人心,陰人于無形。兩者相比,陳平的陰謀就顯得上不了臺面了。
陳平的計策對人,張良的計策對事,這就顯示出差距了,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平的戰略眼光以及大局觀是完全比不上張良的。不僅如此,張良做事施計是有底線的,而陳平為了爭功勞,討劉邦歡心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就拿之前的計策來講,陳平為了救劉邦可以毫不在意的犧牲數千名女子以及守城將領的命,除了劉邦,其他人的性命在他眼中就猶如草芥一般不堪,這種無底線的事張良就不會做。
而張良在劉邦統一分下、分封功臣時被封為了三萬戶,但他并沒有接受這潑天的富貴,而是對劉邦說只保留之前的封地即可。如此一來,張良在劉邦眼中就不會是一個貪心的人,將來也不會造反,進而得以落得一個善終。
后來漢朝平穩后,張良就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選擇了一條歸隱之路。因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明白爭權奪利的危險,于是他果斷選擇了歸隱。
在功成名就之后選擇急流勇退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最起碼陳平就做不到。
陳平在幫助劉邦建立天下后,就一直在朝廷的權力中心輔助,到了漢惠帝時期更是做到了西漢丞相之位,可謂是位極人臣。因為陳平出身微末,深知這其中的不易,所以一直想給家族博一個未來。
可不曾想他為陳家只帶來了短暫的輝煌,之后就家破人亡,陳家也自此一蹶不振。反觀張良的家族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沒有遭遇什么禍端,一直得以延續。
由此就可見兩人的差距了,正所謂小陰謀如何也比不過大智慧!
結語
縱觀歷史,小陰謀只能得一時之利,大智慧才是王道,此事也告訴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坦坦蕩蕩的做人,不要背后耍一些小手段,使用小陰謀,終究不是大道,只會害人害己。對此你怎么看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陈平与张良孰强孰弱?深究后才发现,小聪明终究敌不过大智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重用王阳明?
- 下一篇: 原创:夏完淳坚持抗清被抓,洪承畴劝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