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做开源
企業為什么要做開源
陳永偉/文6月25日,由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NativeComputingFoundation,簡稱CNCF)主辦的云原生技術大會在上海召開。在大會上,騰訊開源聯盟主席、騰訊開源管理辦公室委員堵俊平首次公開了騰訊整體的開源戰略路線圖。
據堵俊平介紹,騰訊開源將重點關注IaaS、容器與云原生、數據庫、大數據與AI、中間件、IoT/邊緣計算、小程序生態等領域。他表示,騰訊開源將倡導“開放、共享、合力開發”的研發模式,以發起者和貢獻者的方式積極參與國內外開源社區建設,對內成立開源管理辦公室,每個開源項目都設立相應的管理委員會,對外積極參與開源社區合作,持續不斷地向開源社區捐贈項目、貢獻“補丁”(patch),同時輸出行業標準。
只要我們關心一下業界動態,就不難發現,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的大型平臺企業都在積極推進開源戰略。例如,阿里巴巴已參與九家全球開源基金會及組織,并主導開源了400多個項目,涉及中間件、框架、組件、數據庫、存儲、工具等領域。就在不久前,阿里巴巴還加入了剛剛成立的開源組織持續交付基金會(ContinuousDeliveryFoundation,簡稱CDF),并成為了CDF的創始成員。在國外,科技巨頭則更是在開源領域動作不斷。僅在2018年,開源領域就發生了多起大型并購——微軟以75億美元收購了開源軟件開發平臺GitHub,IBM則以34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Linux供應商“紅帽子”(RedHat)。而在今年,巨頭們在開源領域的競爭則持續升級。例如,亞馬遜為了“抗議”開源云工具公司Elastic“更改了有關共享其軟件代碼的規則”的行為,于3月發布了自己的Elastic-Search開源代碼庫;而谷歌則更是圍繞混合云、數字化轉型以及行業焦點的戰略,一口氣推出了Anthos和Cloud兩大平臺,并宣布與七家“業內領先的、以開源為中心的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型平臺企業對開源領域的爭奪已經日益趨于白熱化。
為什么國內外的大型平臺企業都在近期不約而同地盯上了開源市場?這對于整個行業的生態又會產生什么影響?要明白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從頭說起。
從共享到開源
所謂“開源”(OpenSource),顧名思義,就是將軟件的源代碼發布到某一虛擬社區,允許所有的社區成員對其進行修正、改進和創新,并將其成果與社區內的所有成員共享。
從淵源上看,開源理念其實是對軟件研發領域流行的共享理念的繼承和發展。最初,從事軟件開發的人員主要集中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發部門。作為“學院派”,他們天然地把軟件開發視為一種學術活動,因此也習慣地將研發的結果作為學術成果在彼此之間進行分享。這個時期的很多知名軟件,例如著名的Unix系統,以及其上的不少應用軟件,就是在這種分享的環境當中產生的。然而,法律的變動很快就打破了這種分享的氛圍。1980年,美國對著作權法進行了修改,對涉及計算機的知識產權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在此之后,很多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對自己研發的軟件申請了知產保護,軟件開放領域的共享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盡管如此,很多軟件開發者依然對共享理念予以了堅持。1985年,在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理查德·斯托爾曼(RichardStallman)的倡議之下,一個名為“自由軟件聯盟”(FreeSoftwareUnion)的新組織成立。這個新組織以消除知識產權對軟件業的束縛為宗旨,倡導一種理想化的軟件產業發展模式。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之下,“自由軟件聯盟”推行了一套“通用性公開許可證”(GeneralPublicLicense,簡稱GPL)協議。根據這一協議,任何使用自由軟件的人都必須將在其基礎之上進行的修改和創新與其他人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由軟件聯盟”的共享理念十分令人尊敬,但多少有些激進。由于這個原因,不少“自由軟件聯盟”的成員逐漸與“聯盟”分道揚鑣。這些人中的一部分認為,“自由軟件聯盟”所倡導的技術分享理念是正確的,但所謂的“自由”(注:在英文中,free同時有自由和免費的意思)卻與商業社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考慮到這點,他們主張用“開源”來取代“自由”作為口號,繼續推動軟件研發中的技術分享。這一系列的努力,就是后來的“開源運動”。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開源運動”一直進行得轟轟烈烈。最初,這個運動只是一些研發人員自發參與。隨著運動的深入,很多大型企業也逐步加入進來。目前,“開源”已經成為了一種與封閉開發并行的軟件協作開發形式,并且越來越有超越、壓倒后者之勢。
亞當·斯密曾經在《國富論》的開頭強調過,分工是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最重要動力。作為一種協作形式,“開源”顯然為斯密的這一論斷提供了最好的證據。通過將軟件的源代碼開放,可以免去軟件研發者們對一些基礎程序的重復開發,讓他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一些特殊的領域,從而大幅提升他們的開發效率。與此同時,“開源”還允許不同的研發者們更好地進行交流切磋,從而達到相互啟發、激發靈感的作用。所有的這些,對于推進整個軟件開放行業的進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人們為什么樂于參與免費的開源軟件開發
盡管作為一種協作的形式,“開源”確實很有效率,不過這種效率的實現卻依賴于一個前提,那就是參與協作的人都要有足夠的積極性參與這項活動。然而,從“經濟人”的視角看,這一點似乎很難得到保證。雖然“開源運動”的參與者有時會強調“開源”和“自由”之間的區別,但在多數情境下,兩者的主張其實并沒有本質不同。很多的“開源”協作參與者并不從軟件的研發中獲得直接的經濟回報。
正是這一原因,不少軟件業的從業者在一開始都不太支持“開源”或者“自由”的這種研發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在1976年2月3日,他曾發表過一封《致愛好者的公開信》(AnOpenLettertoHobbyists)。在信中,蓋茨指出:“有誰會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來做這些專業的工作?什么樣的愛好者才會投入三年的時間進行開發,找出所有錯誤、編寫文檔,然后將產品免費發布?事實上,只有我們大量投資來為個人電腦做軟件。”
從經濟學的視角看,蓋茨的這番言語似乎很有道理。我們知道,軟件開發人員一般都有自身的工作,并且還往往收入不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擠出精力來從事開源軟件的開發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如果不能因此而獲得相應的回報,那么他們又有什么理由來投入這種活動呢?或許,我們可以用利他主義、興趣等因素來對其進行解釋,但是這些因素充其量只能解釋軟件開發者從事開源行動的一小部分動機。事實上,很多開源項目的研發都耗時、耗力巨大,如果毫無回報,而僅僅依靠利他主義、興趣,似乎很難支持這些項目的完成。
那么,從事開源研發的人究竟能獲得怎樣的回報呢?“開源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埃里克·雷蒙德(EricRaymond)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大教堂與巴扎》(TheCathedralandTheBazaar)。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過一種解釋:“開源”其實是禮物經濟的一種體現。雷蒙德指出,在“開源”社區中,并不存在著必需品的稀缺,因此貨幣化的激勵對社區成員的吸引力并不大。與之相比,在人群中的威望、榮譽要顯得更加重要。要獲得這些無價的“貨幣”,人們就需要提供自己的禮物——無私地為整個社區提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比于雷蒙德對精神回報的強調,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梯若爾(JeanTirole)的解釋就要顯得更為“經濟”了。在和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喬希·勒納(JoshLerner)合作的一系列論文中,他提出了激勵軟件開發人員積極投身開源軟件研發的幾個理由。梯若爾和勒納認為,參與開源軟件的研發除了能夠獲得雷蒙德所說的威望和榮譽,從而滿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外,還能為研發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一方面,開源軟件的研發就好像是一個演練場,參與這些活動有助于研發人員積累有益的經驗,從而使他們能在后續的工作中表現得更好,同時獲得更高的回報。另一方面,參與開源軟件的研發,其實也是開發者展示自身能力的一個良好機會。只要能在這些領域有足夠好的表現,他們就可以更容易地被潛在的雇主或獵頭發現,這也有助于他們找到更為高薪的職位。如果我們認同梯若爾和勒納的說法,那么人們參與開源軟件的研發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義務勞動,而只不過是把當期應得的回報做了適當延遲而已。在實踐當中,正是這種延遲的報酬體系構造了一個潛在的市場,從而讓人們樂于參與免費的開源軟件開發。
企業為何熱衷于開源
遺憾的是,盡管雷蒙德、梯若爾和勒納等人的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具體的個人為什么有激勵參與開源軟件的研發,但這些理論并不能解釋企業參與開源軟件研發的動機。一方面,企業不同于個人,它追逐的目標更為單純,除了利潤之外,它們不會有榮譽、威望等考量。考慮到這點,即使納入商譽等因素,企業從事開源研發的激勵也不會太高。另一方面,個人需要求職,需要向潛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能力,但企業卻沒有這方面的需要,因此他們不會為了出于展示能力的目的而從事開源開發。即使一些小企業也可能通過這種機制來做廣告,從而為自己找到潛在的收購者,但那些大型企業一般沒有激勵這么干。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現在最有激勵參與開源軟件研發的,卻正是那些財大氣粗的大型平臺企業,這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在我看來,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一是為了搶占人才,二是為了搶占市場。
先看第一個原因——對人才的追求。“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么?是人才!”用電影《天下無賊》里的這句臺詞來形容IT行業的現狀,是最為貼切不過的。為了搜尋、招聘有能力的程序員,相關企業都用盡了心思。然而,程序員的資質是很難鑒別的,我們很難通過學歷、證書,或者獎項來評判一個程序員的價值。相比于這些指標,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更為重要的。而能夠有效解決開源軟件遇到的問題、對開源軟件進行有效的修改和創新,顯然是證明開發者能力的一個有效辦法。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很多大型的企業都致力于投入開源活動,甚至自己搭建平臺,組建開源社區,以此吸引人才的到來。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說企業通過參與開源來吸引人才,并不是說企業要將發現的人才統統招聘到自己的旗下。事實上,很多企業也并沒有指望擁有所有得力人才,而只是希望通過開源來利用這些人才。例如,谷歌對其人工智能系統TensorFlow的開源決定就是基于這種考慮做出的。谷歌首席科學家杰夫·迪恩(JeffDean)指出,傳統的軟件研發實在是太慢了,通常是一個程序員花上幾個月寫完代碼,然后上會討論,再根據其他人的意見進行相應的修改。相比之下,如果采用開源的協作開發形式,谷歌開發人員能夠實時與科學界進行協作,谷歌之外的人才也能夠參與TensorFlow源代碼的編寫,而機器學習技術的共享能夠廣泛吸引更多的技術人才完善TensorFlow系統。這樣,TensorFlow的開發進度就大大加快了。
再看第二個原因——對市場的爭奪。一般來說,開源可以大幅節約軟件的研發成本,因此比起封閉開發的商業軟件,開源軟件的成本往往要低得多。由于這種原因,開源軟件在對市場的拓展上通常要比商業軟件更為迅速。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推出的安卓(Android)系統。它并不是最早的手機操作系統,在此之前,塞班系統曾一度占據了手機操作系統的榜首,而蘋果的iOS系統也要比安卓系統出現得更早。然而,在安卓出現之后,只用了很短時間就奪下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第一的位置。根據Gartner發布的數據,2018年安卓在智能手機系統中占有的份額高達85.9%,位居第二的iOS系統的市場份額則只有14%,而其他各種系統的市場份額加在一起只有0.1%。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在搶占市場份額這點上,開源軟件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旦企業用開源軟件成功地占據了市場,它們就擁有了足夠的戰略空間。利用自己在市場上的優勢,它們完全可以獲得豐厚的收入。
仍以安卓系統為例。盡管安卓如此成功,但它卻是開源的,并且根據GPL協議,這一系統的代碼版權不屬于任何個人和機構,因此其開發者谷歌并不能對其收取任何費用。既然如此,那么谷歌為什么還要對其進行研發,隨后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維護呢?難道是要學雷鋒做好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盡管谷歌并不直接從安卓系統收費,但卻是從安卓賺到了很多錢。這里面的秘密其實就在于平臺企業常用的“交叉補貼”戰略。
我們知道,谷歌其實是一個多邊平臺企業,它不僅做系統,也做應用軟件。誠然,谷歌對于安卓系統采取了開源和免費的策略,然而它對于系統搭載的各種APP,例如谷歌搜索、谷歌瀏覽器、谷歌地圖等卻是不開源,并且是收費的。由于安卓的開源和免費,很多手機制造商都選擇將其作為了自己的系統,伴隨著這個過程,一大批收費的APP也就被裝入了手機。谷歌通過對這些APP收費,不僅足以彌補為開發安卓系統而投入的大量費用,還能賺得盤滿缽滿。從這個意義上看,將安卓開源,其實并不是谷歌的慈善,恰恰相反,它是一個十分高明的競爭策略。事實上,目前歐盟對谷歌發動了一連串調查和訴訟,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谷歌利用開源的安卓系統占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然后再濫用由此積攢的市場支配地位來搭售自己的其他產品,由此產生了排除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福利的后果。
產業互聯網,開源爭奪的下一個制高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盡管從表面上看,企業參與開源運動并不能獲得直接的好處,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卻可以獲得人才、獲得市場,從而為自己爭得有利的戰略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整個互聯網的重心正在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在這種背景下,開源市場的爭奪可能會變得更為激烈。盡管目前我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對相關產業的支持和配套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然而,傳統的裝備配套方案一般是非標準化的,這決定了企業在進行業務擴張時,邊際成本很難迅速降低,企業試圖通過擴大規模來實現降成本的努力很難實現。正是由于這種原因,以標準化的方案來替代非標準化,就是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一環。在這個過程中,蘊含著巨大的生產潛力的釋放,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可以說,誰能奪下產業互聯網這個巨大市場,誰就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導行業的發展。
目前,包括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在內的一大批巨型企業都在為爭奪這片市場而努力。那么,怎么才能在這場爭奪中迅速獲得優勢呢?一個最簡單的思路,就是讓本企業的標準成為整個行業的標準。而要達到這一點,企業就首先要讓自己的標準有足夠的使用者。顯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開放自己的底層技術,吸引更多的研發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建設,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爭奪策略——這一方面可以爭取直接的用戶,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產品的豐富來吸引更多的間接用戶。最終,借助網絡外部性的力量,它們就可以迅速奪取市場。
目前,產業互聯網的大潮正在襲來。相比于消費互聯網的紅海,這一片新興的市場可謂是十足的藍海。為了在這塊市場中迅速做大,平臺巨頭們正在紛紛謀篇布局,而開源無疑就是這場爭奪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講,平臺巨頭之間的開源戰爭才剛剛開始。
總結
- 上一篇: 朱宁:70%散户跑不赢大盘?因为机构利用
- 下一篇: 一季度网络支付58万亿,腾讯金融用户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