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策略比例测算
? 貸后策略制定的過程中,針對一些忘記還款而逾期的客戶,可以采用弱提醒或者延緩接觸的方式讓其回款。對于低件均的產品,成本和壞賬較為敏感,因此需要對一定比例的客戶進行延催。本文結合自己工作實踐中的思考,對最優的延催策略比例做出一點思考和研究。
目錄
- 背景
- 策略比例測算
- 特定假設下的比例測算
- 一般假設下的比例測算
- 一點感想
背景
? 對于小件均產品,由于成本和壞賬較為敏感,會通過策略挑出一部分容易回收的客戶進行延緩催收,一般根據分層結果可以分為延催2天、5天、10天等。一方面,緩催帶來催收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緩催也會帶來壞賬的上升。因此如何找到成本與壞賬之間的權衡點就很關鍵。
? 假設一個月產生10000個M1案子,其中15%緩催2天(1500個),2天內自然回收30%(450個),節省成本12600元;10%緩催5天(1000個),5天內回收50%(500個),節省成本16000;5%緩催10天(500個),10天內回收70%(350個),節省成本9800元。同時,緩催2天的客戶由于晚了2天介入催收,回收率也會有一定的下降,因此壞賬會上升。比如緩催2天的客戶如果正常入催回收率為90%,而緩催后回收率為85%,就是5%的客戶(75個)因為緩催而遷徙到了M2,最終遷徙到M6的話就會直接增加壞賬。
策略比例測算
特定假設下的比例測算
? 首先,需要弄清楚策略比例調整是如何影響成本與壞賬的。
? 上圖列出了緩催策略調整對成本以及壞賬的影響。假設現在產品件均為840元,24期的消費分期(件均真的很小),M1催收為28元一件。根據現有策略表現,緩催比例為25%,緩催期內回收率為50%,緩催樣本周期回收率降低3%。根據這種假設可以得到每一期節省的成本與壞賬的增加:
? 可以看到此種情況下,大概節省的成本為7%,也就是如果催收成本占單體經濟的2%的話,通過緩催策略可以將催收成本降低到1.86%。將上述計算結果還原到影響因素的這張圖中:
? 上述是基于當前情況下測算得到的,因此可以假設緩催比例為x。由于緩催比例的調整會直接影響緩催回收率和周期回收率下降,所以需要假設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緩催比例越大,緩催期內的回收率越低,周期回收率也越低。
? 假設關系如上,標黃色的部分為前提假設,在100%緩催的情況下,也就是完全不催的時候,緩催期(緩催天數加權平均)內回收率為40%,周期回收率為50%。在緩催比例為10%時,緩催期的回收率為50%,周期回收率為93%,這條是比較確定的假設。
? P為賬齡,在給定賬齡下,上式變為一個關于X的二次函數,可以求解其最大值以及對應的零點。
? 求解完的結果如下:
? 由上圖可以看到每一期的最佳緩催比例,以及對應的節省成本、壞賬增加和成本降低的比例。從中可以得出基本的結論:賬齡越往后,緩催比例越大。從業務常識來看,賬齡越往后會越容易回收,且余額越來越小,造成的損失也越小,因此緩催比例可以越來越大。
一般假設下的比例測算
? 上面的測算中假設了100%緩催下的緩催期回收率以及周期回收率,進而推導出緩催比例為x時的緩催期回收率以及周期回收率。所以,如果將100%緩催下的緩催期回收率以及周期回收率分別假設為A和B,就可以得到不同假設下對應的最佳緩催比例。
? 計算步驟以及結果如下:
? 因此,可以得到不同假設A、B下的最佳緩催比例和成本節省比例,量化催收策略的效果。
? 最終所有的結果都取決于A和B這兩個值的假設,因此可以采用ABtest的方法去估算A和B的值。比如隨機抽取10%的客戶不進行催收,統計其在緩催天數內的自然回收率以及周期末的自然回收率,大致可以估計出A和B的值。
一點感想
? 上述策略比例的測算過程,是本人基于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反復思考推敲之后得到的。起因也是由于領導一直關心緩催成本與壞賬之間的取舍問題,為了解決領導的疑惑所以自己瞎折騰出來了這個方法,并不一定完美,但是邏輯以及大致思路應該是正確的。催收策略的介紹網上可查的很少,所以有時候更多地還是靠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去解決問題。獨立思考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對事情有獨立的意見和觀點,這樣形成的知識才是自己的。
【作者】:Labryant
【原創公眾號】:風控獵人
【簡介】:某創業公司策略分析師,積極上進,努力提升。乾坤未定,你我都是黑馬。
【轉載說明】:轉載請說明出處,謝謝合作!~
總結
- 上一篇: 海量数据的实时指标计算
- 下一篇: 损失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