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发展看技术人才需求
技術人員除了關注自身的技術成長,也需要關注一些產品和公司發展方面的事情。這篇文章從產品和公司發展的角度,看對技術人才的不同需求。可以給正在找工作和關注長期發展的同學做些參考。
在進一步闡述前,我想把技術人員做一個簡單的劃分:純技術型技術,業務型技術。
純技術型技術,技術能力較強,擅長基礎組件,基礎服務的設計開發。做的東西更多是提供給上層業務開發人員使用。?
業務型技術,擅長編碼解決業務邏輯,熟悉業務邏輯,對業務也更有激情。直接面對的是產品人員。?
這兩類的劃分是根據經驗觀察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劃分確實存在,而且兩種類型的技術,在工作選擇和發展路徑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兩種類型的技術沒有高低之分。即不需要重技術輕業務,也不需要重業務輕技術。
這里只說大家比較關心的互聯網公司。
第一階段是產品發展的初期
公司的主要目標是開拓市場,搶占用戶。 這個時候,對業務型技術人才需求旺盛。技術方面更多是以完成業務需求為主。 互聯網新產品早期的發展,基本是唯快至上。快速迭代,快速試錯。迅速搶占市場。速度稍慢,可能市場就被搶走了。 所以基本都需要大量的加班,以加快迭代的速度。這個階段的公司,基本都是初創公司。在天使輪或者A輪階段。風險高,收益大。于業務型的技術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偏好全棧程序員,因為一個人能干幾個人的活,而且可以靈活調配,今天做前端,明天做后臺,可以極大的節省資金成本和管理成本。不過對于純技術型技術,發揮空間不大,建議不要進入此類公司。
第二階段是產品發展的中期
如果一個公司能發展到此階段,說明已經有了穩定的用戶和市場。這時候,因為業務的發展,對業務型技術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而純技術型技術的需求也開始出現。早期為了盡快的搶占市場,在技術上通常不會有太多的考究和追求,基本是能用就行。過快的發展,必然留下一堆的技術債。待到一定用戶量后,先前的架構設計,軟件性能各方面的問題會慢慢暴露。所以需要開始引進純技術型技術,進行架構的優化,基礎設施的構建等。這階段的公司,基本都是中型公司了。技術員工可能在50--200人的水平。 風險相對第一階段已經小很多,如果產品天花板高,后期也會有很大的回報。
第三階段是產品發展的穩定期
這個時期,業務層面,基本都已經到頂。技術層面,架構設計,系統性能等相對前面也更加的完善和優化。但公司通常會為了進一步的節省成本,再進行一輪甚至幾輪的的技術架構優化,性能優化,以節省機器成本和人力成本。公司的技術人員可能超過200人,已經是大公司,可能已經很賺錢。這個階段的公司,業務型技術的發揮空間會比較小,因為業務基本已經見頂。但純技術型技術可能可以趕上最后一波技術紅利,再參與一輪甚至幾輪的技術優化。純技術的收益可能還挺大。除了金錢收益,可以收獲一次或多次的整體優化經驗,這是很寶貴的。能力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巨大的提升。這個階段的公司,給與的待遇也不會差,基本是一半現金一般期權的情況。而且上市的概率也大。
對于純技術型技術來說,如果看好一個產品,在第二階段進入比第三階段進入更好。因為,技術優化,在第二階段已經開始。 第二階段可能是把原有60分的系統改進到70分。而第三階段,可能就需要把一個80分的系統改進到90甚至95分了。難度上是要高很多的。 而不少的管理者,并不知曉這里的緣由,以為是后進來的技術不行。可能會對整體貢獻度做出錯誤的判斷。
第四階段是產品發展的穩定后期
業務層面,已經沒有發展空間。技術層面,也因前面的優化,已經很完善。如果業務一直賺錢,內部的員工會活得比較舒適。此時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會離開,找尋更大的發展。留下的通常是能力差,或者追求穩定的員工。此時團隊的內部可能已經出現各種腐敗的現象,也是各種內部斗爭很厲害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公司,對于有追求的同學,不是很好的選擇。不過對于追求安穩的同學,還是可以考慮的。但待的時間長了,對個人的發展比較不好。處于此階段的公司,比如蘑菇街,唯品會,陌陌等。基本都已經上市,但業務基本已經止步,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不大。
產品覆蓋多領域的巨頭公司
對于很多的公司,發展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但依然有公司突破了這個階段,比如BAT巨頭(這里不黑百度,雖然它已經落伍)。
這類的公司都進入了多領域的橫向擴展階段。圍繞原有的成功產品,進步一向周邊業務擴展,并不斷的獲得成功。
對于純技術型技術,巨頭公司的產品線增多之后,會催生出專門的基礎組件部門。這對于純技術型技術是極好的機會。自己精心設計和實現的一個組件,有可能被多個產品使用,最終可能會面向幾億甚至十億級的用戶。舉個例子, 例如阿里巴巴這種體量的公司。天貓,淘寶等業務可能會共用一套中臺的服務。這里面,假設有個做基礎組件的程序員,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將其中一部分的性能提升了百分之三十。這百分之三十性能的提升,可能將服務的整體性能提升了百分之五。阿里這種體量的公司,服務器數量在10萬級別是很正常的。提升百分之五,相當于節省了5000服務器。每臺服務器,假設是5萬塊,就直接節省了2.5個億(這里例舉的數字不一定準確,但量級應該是差不多的)。而如果在一間中型公司,因為體量問題,雖然你用了同樣的技術,優化了同樣的東西,但所創造的價值卻會小很多。所以純技術型技術人才,在巨頭公司的基礎架構部門,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
對于業務型技術,巨頭公司的新興業務部門是不錯的選擇。因為背靠大公司,風險相對初創企業也小很多。而如果產品成功,收益也是十分可觀。這類部門,產品做成功,是最好的結果。如果不幸夭折,該部門可能會被解散。不過相對于創業公司,由于巨頭公司的其他部門通常也需要人才,所以可以在公司內部跳動。相對初創公司的直接倒閉,對個人的發展影響要小很多。
以上從一個公司發展的角度闡述了不同階段對技術的不同需求。 有的同學可能會感慨,自己有公司要就已經不錯了,哪有那么多的選擇。確實,有的選,已經是件幸福的事情了,更多的同學可能是選都沒得選。但這個社會,只要你肯持續的學習,努力,新的機會總是會出現的。不要破罐子破摔,保持學習,注重成長。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100米沖刺。有人現在跑的快些,有人慢些,但越過終點才是最終的結果。愿上面的內容,在你做下一次選擇的時候,可以給你帶來幫助。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公司发展看技术人才需求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写给期待年薪百万的IT同学
- 下一篇: 如何快速融入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