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发展史-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人类的发展史
世界農業發展史-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人類的發展史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世界農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的發展史。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農業發展上千年,大體上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和現代農業3個階段。
?
原始農業
開始于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農業是以磨制石器工具為主、采用撂荒耕作方法、通過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方式來進行生產的農業。首先是南緯10°到北緯50°之間的一些地方,開始了從采集、狩獵經濟向原始農業的過渡。西亞、北非、中國、印度及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現,最初都與農業的發生直接相關。
人類早期使用的生產工具是木棒,還學會了把石斧、石鋤等經過磨制的石器縛在木棍上,用來開荒掘地,種植作物。后來有些地方發明了簡單的木犁和青銅農具,并用馴化了的牛、馬等大牲畜作為役畜來牽引。但主要的工具仍是取自自然界的木、石等材料,主要的動力也還是靠人的勞動。土地在耕種一段時間后地力衰竭,就按下暫停鍵,等待自然恢復好后再重新開啟。
西亞地區
原始農業在西亞的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及其鄰近地區出現較早。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公元前4000年金石并用時期,就已發展了灌溉農業。
埃及
埃及的原始農業約始于公元前5000年,尼羅河的定期泛濫使沿岸土地得到灌溉,沉積下來的淤泥含有較多肥分,有利于作物生長。
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王國時期,已經有了牛拉的木犁、碎土的木耙和金屬制作的鐮刀;農作物有大麥、小麥和亞麻,還種植橄欖、葡萄以及多種蔬菜。
中國
中國的原始農業約有近1萬年的歷史。當時北方黃河流域是春季干旱少雨的黃土地帶,以種植抗旱耐瘠薄的粟為主; 長江流域以南是遍布沼譯的水鄉,多栽培性喜高溫多濕的水稻。
最早都實行撂荒制。青銅農具已經出現,但未在農業生產上大量使用;一般農具雖較前有所進步,但仍多以木、石為主。農具的形制續有改進,所謂“六谷”、“六畜”都已形成,農業有了明確的分工。
印度
當時主要種植的作物有大麥、小麥和豌豆等,并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亞洲棉花栽培,水稻栽培也已遍及許多地方;除了木石農具以外,青銅制的鋤和鐮已有應用。
美洲
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早在歐洲移民來到之前,就已獨立地形成了原始農業,尤以中美洲及中央安第斯地區較為發達。印第安人除種植玉米外,還培育了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一大批在當今世界上受到廣泛利用的作物。
古代農業
古代農業是使用鐵、木農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風力和自然肥料,憑借或主要憑借直接經驗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業。由原始農業進入古代農業的過程,在西方是從奴隸制的希臘、羅馬開始的,在中國則發端于春秋戰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時候。古代東西方,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都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
希臘
約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希臘克里特島始使用銅和青銅農具。到公元前1130年,多里亞人開始使用鐵器。最早的鐵制農具是鐮刀,接著其他鐵制農具得到發展。5世紀中期,開始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的一熟制,在較為貧瘠的地方則采用了三圃制,交替種植大麥、稷并安排休閑。
羅馬
羅馬在公元前1000~前500年時已形成農業村落,實行二圃制的經營方式,從春到秋的休閑期中實行3~5次休閑耕,在秋雨來到之后播種冬麥。冬季為了便于排水,田間多作畦掘溝。
西歐
歐洲少數地區如希臘克里特島、希臘馬其頓地區以及中巴爾干地區等約在公元前6000~前3000年即發生了原始農業,對西歐古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土地利用方式是典型的三圃制,即將全部耕地劃分為3個耕區,依次輪流種植冬小麥、春小麥和進行休閑。但在中世紀實行三圃制的歐洲,農業生產管理較為粗放,一般用撒播方式播種,幾乎不進行田間管理,產量很低。
中國
從春秋戰國實行鐵犁牛耕進入傳統農業階段后,基本上結束了撂荒制,著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細作,采用土地連種制。鐵制農具出現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到戰國中期之后,帶有鐵制犁鏵的耕犁就逐步得到推廣。唐代水田用的江東犁,形制已相當完備。唐宋以后,江南地區修筑圩田,形成水網,再用筒車、翻車提灌;在東南、西南的丘陵山區,修建梯田,有利于生產及水土保持。
現代農業階段
伴隨著人類對環境污染和不可持續發展性的認識,也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農業進入了現代農業階段。由于技術發展水平的差別,它在西方又經歷過近代和現代兩個時期。現代農業的生產工具以智能化和機械化為特征。
現代農業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經歷過不同的發展過程。
資本主義農業的確立
在西方,英國在14世紀廢除農奴制以后,經過16~18世紀的圈地運動,農業中資本主義的大租佃農場已占絕大多數。其他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發展,經歷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一條是美國式的道路,在徹底摧毀封建土地關系的基礎上,在小農經濟自發分化的過程中,建立起資本主義的農場經營。另一條是普魯士道路。在德國,實行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沒有徹底消滅封建的土地關系,農奴-地主經濟是逐漸地過渡到資產階級-地主經濟的。
西歐近代農業技術的變革
西歐農業上的技術改革以英國為最早,18世紀末,塔爾所倡導的中耕法和設計的馬拉式條播器及中耕機得到逐步應用推廣,開始改變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粗放經營方式。
19世紀初,推廣了輪栽式農業。它是把耕地分成4個部分,輪換種植蕪菁、大麥、三葉草和小麥。其中,放牧地由于放牧多已改為舍飼,擴大了耕地面積。
同時,包括豆科牧草在內的合理輪作措施和較為精細的田間管理,使單產也有所提高。這樣,輪栽式農業就逐步取代了三圃制,耕地得以充分合理利用。
美國近代農業技術的變革
地多人少、勞力不足的美國為了迅速提高農業產量,進行了農機具的改革。19世紀初開始使用畜力農業機械,1825年第一臺馬拉棉花播種機注冊登記,接著谷物收割機、畜力脫谷機、玉米播種機及割草機等相繼問世。
到19世紀50年代,馬拉農具已普遍使用。1850年美國開始使用蒸汽機,最早是用在脫谷機上。1870年試制成第一臺蒸汽拖拉機,1910年生產出汽油拖拉機。
進入20世紀后到20年代,則是蒸汽機與內燃機爭相發展的年代。此后蒸汽機即被淘汰。美國以農機具的改革作為技術革命的起點,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發達國家農業的現代化
從20世紀初主要是20年代開始,農業生產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進入現代化時期。它的標志是內燃機牽引的輪式通用拖拉機逐步成為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動力。法國從30年代初開始,1955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英國從30年代初開始,在二次大戰后就完成。聯邦德國在1935年開始,到1955年基本實現。
蘇聯在實現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從1929年開始對農業實行技術改造,在1955年結束了這個技術轉變過程。美國從40年代以后轉向采用化肥和其他技術措施來提高農業產量。
有些地方輪栽式農業向專業化的自由種植過渡,出現了小麥、玉米、棉花以及蔬菜、果樹等的大規模專業化經營。畜牧業和園藝業中還出現了更加集約化的設施型農業。
世界農業發展史-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人類的發展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世界农业发展史-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人类的发展史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世界农业趋势-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新
- 下一篇: 国际经验和政策-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