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林育庆:菲律宾谋定中国农业
對話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林育慶:菲律賓謀定中國農業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菲律賓是中國的友好近鄰和重要伙伴,水稻是當地最重要的農作物,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菲律賓的水稻產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研讀表明:1998年開始,中國的水稻專家將雜交水稻技術引入菲律賓,從此,中國的農業技術便在菲律賓田野上扎下了根。
林育慶是菲律賓一位華裔企業家。1997年,看到中國農業巨大發展的他,希望能把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引進到菲律賓來。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林育慶說,中國只用占世界耕地面積的大約7%就養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口,令人嘆服。不過,要把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引進菲律賓并不容易。
西嶺熱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董事長 林育慶:菲律賓一個副總統在1997年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如果有一天他當菲律賓的總統,就把農業作為最優先的方案,而且要向中國學習,這就引起我對農業的一個興趣。
西嶺熱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董事長 林育慶:現在世界雜交水稻技術最好的是中國,但是雜交水稻只有在溫帶的地方才可以種植,我們屬于熱帶的(氣候條件),所以我就覺得很失望。但是三個月之后,袁老師就派來了三個人,帶著技術和中國的品種過來了。
林育慶提到的袁老師就是中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了在菲律賓推廣雜交水稻,袁隆平不僅多次親自赴實地考察指導,還派中國專家帶著技術和育種來到菲律賓,一駐扎就是十八年。現已退休的原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昭東,就是其中一位。
原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昭東:(我國的雜交水稻種子)直接在這里使用是有困難,袁老師后來也認識到這點,要在這個地方選擇適合當地的品種,所以他給了充足的時間,(他說)你過去的時候先試種再研究,最后我們還是在這里加速地把新品種研究出來了。
張昭東和同事們利用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終于培育出了適合菲律賓土壤氣候的熱帶雜交水稻品種——西嶺8號。這個品種一經推出,便在菲律賓引起廣泛關注,它使得菲律賓水稻最高單產大幅提高,而且在抗旱、抗澇、抗病蟲害等方面也顯示出超強的優勢。
菲律賓農民 瑞納多·德利瑪:這些中國科學家告訴我們新的(種植)技術,剛開始我們也不確定這些技術,當我們開始收獲這些雜交水稻,我們看到田地的產量高了,從(每公頃)8噸上升到了11噸,這給農民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收入,我們還要接著種下去。
西嶺熱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董事長 林育慶: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改變了菲律賓農民的生活,讓菲律賓有足夠的大米可以吃,不但是足夠的大米,而且是高檔次的大米、好吃的大米,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實際的。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僅在菲律賓扎根發展,還走進了印尼、緬甸、孟加拉國等其他熱帶氣候條件的國家。
原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昭東:現在我們在東南亞,甚至到非洲,沿著“一帶一路”的方向,我們雜交水稻就跟著走下去了。這個雜交水稻,它首先改善了老百姓吃飯的問題,誰都高興,誰都歡迎。
中國和菲律賓政府還合作成立了中菲農業技術中心,共同開展了兩期農業技術合作項目,涵蓋雜交水稻、農業機械和沼氣技術等領域。中國農業專家和他們帶來的農業科技,不僅推動了菲律賓的農業發展,更將兩國友誼的種子播撒到了菲律賓的田野。
菲律賓農業部長 曼尼·皮尼奧爾:我們從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中收獲了很多,尤其是水稻種植、稻米產品等領域。另一方面是在漁業領域方面,中方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技術。
對話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林育慶:菲律賓謀定中國農業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林育庆:菲律宾谋定中国农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发展农业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菲律宾
- 下一篇: 菲律宾谋定农业大建特建构想 对话国际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