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交易会 谋定农业贸易高质量
雙循環格局對話國際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謀定農業貿易高質量
新聞中國采編網 中國新聞采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采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源于我國發展實踐的理論創新,是‘十四五’時期深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國際)農民豐收節貿易會,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研讀表明: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擁有最具潛力和活力的農產品市場。立足新發展格局,從容應對國內國際風險挑戰,促進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是每個農業貿易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職責。
圖示:顧客在上海虹橋品匯食品健康館選購商品,“擁抱進博·享購全球”虹橋品匯食品健康館位于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擁有來自全球500多個品牌的5000余種商品。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歷史和實踐證明
農業貿易是暢通國內國際循環的排頭兵
兩千二百多年前,古絲綢之路的誕生,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互融合、共同繁榮創造了一條綿延不斷的綠色通道,中國絲綢、茶葉等農產品成為世界貿易的絕對主角,并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出耀眼的中國光芒。新中國成立后,在百廢待興的困難年代,國家領導人出訪將特色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作為“國禮”攜帶,成為外交史上的佳話。改革開放初期,農產品是出口創匯的主力軍,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發揮積極作用。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農產品貿易順差長期維持在50億美元左右。
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業與金融成為兩大“門檻”議題,特別是農業作出重大承諾,為我國順利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把握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履行承諾,我國將農產品關稅水平降至15.2%,不僅低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遠低于日本、挪威等發達國家,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國內支持方面,我國僅保留占農業總產值8.5%和特定產品產值8.5%的“黃箱”支持,低于一般發展中成員。出口補貼方面,我國農業的開放大大領先于多邊規則制定,加入世貿組織時即承諾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而世貿組織直至2015年內羅畢部長級會議,才達成所有成員取消農業出口補貼的決議。在履行承諾過程中,我國還全面梳理和修訂了大量涉農法律法規,使其適應世貿規則和發展需要。
加入世貿組織后不久,我國又開啟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積極開展自貿區談判,為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合作創造優惠條件。在我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FTA)中,以農產品先行降稅為主的“早期收獲計劃”,實現農業率先開放,為最終達成自貿區增強了信心、奠定了基礎。此后,我國與越來越多的農業貿易伙伴簽署自貿協定,智利的車厘子、澳大利亞的牛肉、格魯吉亞的紅酒,豐富了百姓的餐桌,讓更多消費者暢享“舌尖上的世界”。同時,我國的果菜茶魚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更多地走進世界市場。2019年,我與自貿伙伴農產品貿易額887.3億美元,占我農產品貿易總額的38.5%;其中,進口507.2億美元,占我農產品進口的33.6%,出口380.1億美元,占我農產品出口的48%。我國已成為全球農產品第二大進口國和第五大出口國。
順應新形勢新要求
農業貿易要成為助力雙循環發展的先行者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我國農業長期堅持的根本戰略,是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障的基本立足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不少國家實施糧食出口限制,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震蕩,引發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在嚴峻形勢下,我國實現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支撐。適應新發展格局,面對國內外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是要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打造高質量的供給體系,立足國內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資源環境的約束,完全靠自己保供是做不到的,應該明確保障的優先序,適當增加短缺品種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進一步完善全球布局,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可靠性。
通過對外開放,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推動各類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本國產業發展,增進世界人民的福祉,是國際貿易的出發點,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功經驗,也是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國家最高領導人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農業貿易應繼續發揮應有作用,通過更高水平開放,帶動國內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全球糧食安全。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重在循環暢通,要打通堵點、清除淤點、解決難點。對于農業來說,關鍵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從國內發展需求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中產階級群體的迅速壯大,除了對農產品數量提出要求,更加需要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農產品食品供應,將為利用國際市場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
與此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動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國際資源,并讓更多的優勢農業產品、服務和產能走出去,以促使國內農業生產要素進行深度調整和整合,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從外部發展環境看,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體制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正在通過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引領形成新的貿易投資規則和國際經濟秩序。
面對這一趨勢,我國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等自貿區談判進程,積極構建覆蓋主要貿易伙伴的自貿區網絡,農業的開放水平將直接關系到自貿區建設的質量。同時,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農業對外開放試驗區等試點范圍內,加快推動適合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需要的貿易投資開放措施先行先試,做好復制推廣,將為實現全方位開放提供重要支撐。
主動作為
促進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
促進市場環境更加開放。有序擴大我國農產品和農業投資市場準入,引進更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農產品、農業生產要素和先進經驗模式。大力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平臺載體,帶動中小出口企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以“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為重點,擴大雙向開放,促進我國優勢產能走出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促進貿易條件更加便利。加強與農業貿易伙伴國關于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協調,著力推動非關稅措施和技術標準互認,使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順暢。制定農業貿易促進中長期規劃,完善農業貿易公共服務系統,為企業主體提供精準信息指導,妥善解決貿易糾紛。
促進規則制度更加公平。維護世貿組織在農業貿易規則制定中的基礎地位,推動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重點解決現有農業規則不公平、不平衡的問題。通過高水平自貿協定談判,為深化多雙邊農業貿易合作創造穩定、可預期的外部環境。在以農業為重點的自貿試驗區等,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開放措施,優化營商環境,完善農業領域外資管理模式。
促進貿易發展更加協同。發揮我國農產品市場規模巨大、潛力巨大的優勢,在為世界農業提供增長空間的同時,推動農業領域的雙向投資,擴大農業服務貿易,使農業經貿合作與科技合作更加平衡。建立健全與國內產業發展相協同的農業貿易政策體系,繼續通過促進農業貿易,為鄉村振興和農民生活富裕提供有利的外部保障,以高水平開放助力國內農業高質量發展。(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
雙循環格局對話國際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謀定農業貿易高質量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双循环格局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交易会 谋定农业贸易高质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济南长清区谋定特色展销中心 对话中国农民
- 下一篇: 国际农产品交易模式 东亚模式对话国际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