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企非名校,我是如何入职顶级互联网公司的
PMCAFF(www.pmcaff.com):互聯網產品社區,是百度,騰訊,阿里等產品經理的學習交流平臺。定期出品深度產品觀察,互聯產品研究首選。
外包大師(www.waibaodashi.com):要外包,找大師。PMCAFF旗下高質量互聯網外包解決方案提供商。外包大師服務號:waibaodashi365
作者:莘皓旸 大三學生 通過PMCAFF活動已成功入職滴滴出行的快車團隊
編者按:
本文作者莘皓旸(社區ID:Yang.XH)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大三學生,為了準備今年產品崗的求職,他陸續參與了騰訊、百度的校招,前者止步于VP面,后者則沒通過簡歷關。
5月12日,滴滴的俞軍老師在PMCAFF發布了?三個問題 來招聘產品經理,15號皓旸針對「同理心是天賦還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這一提問寫下了自己的答案,17號俞軍老師在評論區說「求微信,我要用紅包點贊」,當天滴滴HR就通過PMCAFF獵頭部聯系我約了面試,21號-24號通過內推的機會最后拿到了產品實習的機會,目前在滴滴快車團隊就職。
從俞軍的紅包點贊到入職滴滴僅僅過了不到10天
不到10天的時間求職經歷讓他整個人處于狂喜狀態,心態平復之后他決定復盤一下通過PMCAFF成功入職滴滴的經歷,本文分享了沒有名校名企核心項目光環的情況下,如何去自己心儀的企業,從平臺和個人積累聊到互聯網大環境,值得一讀,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方法論和落地能力
造就了面經和真實能力的差距
面完鵝廠之后,我的面試評價里有這樣一句話:懷疑表現出來的都是套路。看了之后第一感覺是無奈,但是冷靜思考,為什么用人單位會怕“面試套路”這種東西呢?
可能因為現在市場上廣泛存在幾種情況:
太多人靠面經來求職,這種情況在0-3年經歷的尤為普遍
難以界定真實實力和套路
簡歷造假
我們來針對這三種情況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情況會出現。
1、初級從業者對市場或業務了解不夠深入,因此看了面經。
2、套路是指,本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但是看了別人項目大概是怎么回事,就可以去描述這件事了。
真實實力是指,一個項目自己完成的,完成過程肯定不是1234,而是每一步里會有更多的變量,可能最后完成是1324,核心的能力在怎么去克服一個個不確定的變量,最后達成預定效果。
面試者為了讓面試官相信自己的真實實力高,因此用一些套路,但是實際上是不具備真實實力的。
3、套路算是簡歷造假的子集。學歷,工作時間,工作薪資,職級算是重災區了。
面經本身其實是一個結果導向論的東西,我也看過(雖然證明沒啥用),沒什么用的原因是,面經只會說一個結果,就是別人咋問,你咋答的這個問題。
可惜很少有面經會詳細的說出來,為什么會想到這些,我的知識體系是什么樣子的,面試官問的問題在我知識體系中的哪里,怎么在3秒內快速定位,然后根據自己的知識體系來輸出一個不錯的答案。能根據結果來反推知識結構的人其實少之又少,這種人也不算傳統意義上的“看面經的”了。
所以面經和真實實力之間差的是方法論和落地能力。而解決方案就是:證明自己不光是結果,還有自己總結的方法論。
所以我覺得把我的思考在平臺上寫出來。降低面試官的篩選成本,對于知乎簡書微信號我選擇了在PMCAFF寫東西(邀請碼都是我去淘寶買的QAQ)。就最初預想來說,結果還不錯。當時滴滴面試官說,看了下論壇的回答和提問,在20歲的時候能有這些思考還挺不錯的。
這就是降低篩選成本,同時讓面試官對我有一個初步的認知,把面試官當用戶看,能讓他少用腦子就少用腦子,畢竟0-3年的這塊求職者人太多,盡可能做到最好吧。
沒有名校名企核心項目光環
你該如何成長
沒有名校名企核心項目光環,個人營銷可能是最靠譜的成長途徑。
說完了PMCAFF對我的幫助,上升一個度思考一下我們的晉升渠道。其實在論壇產出答案,或者在知乎,喜馬拉雅當大V,抑或是搞公眾號其實是一件事。我們做這事除了有利于面試,做這些的本質是什么?對答案的復盤?與咖友的交流?專業領域的知識提問?
可能一開始都有,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核心的東西,除非用金錢來維系的,不然這個不能持續,畢竟人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做這些事的時候,其實是在營銷自己,樹立一個個人品牌。
那從這個角度看把這件事做到最好的應該就是25歲的百度副總裁”李叫獸“了。
簡單總結一下他的個人簡歷:
1、2014年通過《你為什么會寫自嗨型文案,X型與Y型文案的區別》、《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和《為什么你有十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等百余篇高質量原創商業分析文火爆互聯網。
2、2015年7月,為推進營銷科學化,創辦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帶領團隊研發了一系列口碑良好的營銷方法論與工具。
3、2016年12月,他攜團隊加盟百度,任副總裁。李靖本人仍獨立負責受教信息科技公司原有的科學化營銷創意工具業務。
那讓我們從個人營銷的角度看這件事。李叫獸把營銷自己做到了極致,挺牛逼,百度內部也很多人挺他,所以應該是有真材實料的。為什么這樣的一個25歲的人有那么多真材實料?
這樣思考下去,真材實料應該來源于個人營銷過程中對商業模式的不斷復盤,收獲業務能力同時營銷自己。對一個沒什么光環的從業者來說,個人營銷這條充分競爭的路看起來比較艱辛,但是可能是收益最大的路了。
現在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估計也有幾百萬了吧(粗略估計并沒有細致推理),這么多人,年輕人中有一半參加面試的都是各大名校985的,伴隨一些大廠的裁員,供大于求,整個大環境其實在越來越惡劣。
在這種互聯網大環境中,也許進行個人營銷,樹立個人品牌是最靠譜的途徑了,畢竟這是一個公開公平的跑道,每個人去掉身上的光環進行一場新的賽跑。你可能會說,幾十萬人做一件事,最后出來的不也就李叫獸一個人么?
我覺得吧,一個是跟打仗一樣,哪怕最后戰敗了,堅持的比較久的將軍得到的回報也比較多。再一個以后知識付費這個盤子越來越大,哪怕不能為自己增值,轉做知識付費或者知識型網絡大V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由此來看,個人營銷其實是一個面向是未來的方向,也沒什么輸不起。羅振宇有個觀點,不說對錯,蠻有意思“以后每個人都會成為即插即用型的人才”。每個人不敢說,互聯網這個行業已經有這個趨勢了。如果成真了,那會發生什么?
個人品牌距離我們普通人有多遠?
上一回說到一個詞。“即插即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真的互聯網業界成了這樣子會怎么樣。(我在假設!假設!就是假的所以別說不可能!)
以普通人入職一個項目為例:
求職者條件:求職者相對透明可信,檔案充分被證真。
項目條件:快速入職,項目干完走人,不需要太多人維護。
那么當求職者簡歷都為真的情況下(目前幾家公司在做誠信聯盟,應該距離不遠了),為了降低篩選成本,最炙手可熱的人就是領域內最出名的人,或者最容易被量化為高凈值的人。
除了技術崗位(技術崗位也有可能比如github),不論產品還是運營還是銷售,還真就比拼的是個人對自己的營銷能力。
如果再假定這個人每一份工作都對自己起到正向成長作用,那可以預期的是,經營個人品牌的個人一定可以同時提升業務能力和個人品牌,這種成長一定是指數級成長的。這個項目做完了,憑借這個項目中積累的業務能力和名氣,又可以去一個更高的平臺,以此正向循環。
說到這,咖友們認為“個人品牌”的建立距離我們普通人還有多遠呢?
現在不少大公司技術崗要求github多少star,產品崗位只是難以被量化,但是被量化這件事,總是被逐漸逼近可能的,指不定有一天JD上寫著“PMCAFF 300認可”呢,對吧?
同理心是天賦還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
(作者原回答)
每當看到這種由產品領域上升到其他領域的問題。我就覺得,產品經理這個職業還是太年輕了,很多跨領域的研究都沒有跟上。
我在文章最后才會說同理心是技能還是天賦,因為這個不重要,我今天先來給各位同行分享一下學界成果。看完你們可能就會體會到為什么我說產品經理在跨領域研究上實在太年輕了。
在心理學界,這個問題已經研究了近50年,50年啊!神經科學界對這個問題研究了也得有20年了。
先來介紹一下目前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2000年之前的研究都是從功能性上來研究同理心的。比如:
Hogan(1969)認為同理心是設身處地理解別人想法的感情狀態。
stray(1987)認為同理心是一種情緒情感反應。
feshback(1987)是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結合體 ,是人的一種能力。
ickes(1993)把共情能力定義為準確推斷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一種能力。
davis(1996)把同理心肢解為了四個部分觀點采擇,想象,個人悲傷,和共情關心;這個組成了國外研究最普遍的共情量表。
你們看2000年之前的國外學術界對于同理心這個概念已經研究到了這個地步啊。
國內研究就落后不少:
國內學者彭秀芳(2006)運用結構方程證明了davis的理論。
國內學者崔芳(2008)從生物功能學劃分同理心為 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
......
算了我們還是看國外的研究吧……2000年之后國外學術界更多開始從神經科學上研究同理心了。
為什么呢?因為經過神經科學尤其是功能型磁共振的發展,我們可以判斷這是怎么作用出來的了。現在可以回答俞軍老師的問題了!
同理心到底是能力還是天賦?
介紹一個人, Decety,這哥們和前面的davis是好友,他延展了davis1996年提出的理論。Decety,Philip(2004)經過各種各樣的實驗證明:同理心是在不混淆自己與他人體驗和情感基礎上體驗并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種能力。
這篇研究中,共情的產生過程是這樣:
產生共情的人處于一種情緒狀態
這種情緒產生情形與另一個人的情形是同形的
這種情緒是觀察和模仿另一個人的情緒而產生的
產生共情的人可以意識到自己情緒當前產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所以同理心的產生是可以后天鍛煉的。鍛煉自己的觀察和模仿能力,并且可以把自己和用戶放到相同場景。
最后能上升到一種情緒狀態,比如滴滴司機的煩躁,滴滴乘客等車的不爽。只有最后上升到了情緒狀態,沖著情緒去解決問題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pm。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實驗,是來探求同理心是人大腦哪個地方活動來調動的。
實驗內容是讓被測試者通過聽聲音看影像資料,想象疼痛的感覺,發現有的被測試者感覺很疼,疼痛神經全被打開了相反有的測試者并沒有什么感覺。最后發現同理心是依賴前額皮層產生,在腦內進行復雜運動的過程牽扯到很多種神經共同作用。
所以如果你在年齡小的時候,對于他人的的疼痛有切身體會,有極大的可能你今后可能擁有很強的同理心。但是這種天賦是會被超越的,比如別人比你經歷的更多因此更容易去想象一種情形。
因此其實同理心也是一種天賦,可惜不容易被發現,也容易泯然眾人。
本文由PMCAFF產品社區(www.pmcaff.com)原創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5000個成熟解決方案
中高端求職 & 招聘,PMCAFF人才服務最懂你
=> alice.zhang@pmcaff.co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非名企非名校,我是如何入职顶级互联网公司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个草根交通研究员的拼车产品分析
- 下一篇: 面试官问我怎么设计100层大楼的电梯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