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产品负责人:数据如何高效驱动供应链?
本文由 @leocheng 原創發布于PMCAFF產品經理社區(www.pmcaff.com)
若想與作者及更多PM交流請點擊 閱讀原文進入社區
接觸電商以來和大大小小的商家打過無數次交道,大多數時間,不管是說到平臺也好,還是說到O2O也好,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 “庫存”。對,庫存這個東西就像一把雙刃劍,難以把握,讓人歡喜讓人憂。
剛好本人在京東工作期間,負責后臺系統,對供應鏈,庫存也有一定的實戰經驗,我站在供應鏈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分享我理解的庫存管理吧。
庫存,顧名思義就是存放在庫房中的貨物,那么商家的庫存是存在一定成本的:包括資金流轉成本,儲物成本等。那何為庫存管理?我個人總結如下:
? 保證客戶需求的前提下,使庫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 掌握庫存量動態,適時,適量進行控制,避免斷貨或滯銷;
? 減少庫存空間占用,降低庫存總費用;
? 控制庫存資金占用,加速資金周轉。
當然,對于自營類型平臺來說,反應在采銷KPI上就是保證健康的現貨率和周轉天數。那么如何來保持健康的庫存呢?很多業內的書講的非常理論,讓人難以理解,其實用一幅圖就能概括,簡單畫一個,大家意會即可:
下面舉個實例進行說明,因為涉及核心算法和模型,故隱去模型詳細介紹,只說下思路,請大家見諒:
? 實例場景:當庫存不足的時候,如何補貨?
? 傳統解決辦法:人肉去跑數,用excel來紀錄,采銷需要時時導表,進行查詢,人工聯系供應商補貨,下采購單等
? 缺點:低效,誤差大,時效性差。
如果你是產品經理,你需要怎么做?(產品經理的作用在這里體現:解決問題,提升效率,產生商業價值)
思考:是否可以系統代替人工?
系統來學習:什么時候補貨?該補多少貨?等等。
當然可以!因為我們是產品經理,所以數據驅動系統補貨誕生!
那么,第一步需要分析問題,我們所解決的目標是庫存,那么庫存在業務中如何細分呢,通過對庫房業務的學習,有幾個關鍵節點可以參考:
1. 目標庫存:即未來需要維持業務正常運轉需要的庫存數量
2. 安全庫存:即保持業務正常進行的最小庫存,這個百度有很多算法,基本思路都一樣
3. 補貨量:即補貨量=目標庫存-目前現貨庫存-在途庫存
另外還有幾個供應鏈的參數需要注意:
1. 備貨周期:即采購周期(BP),是一個補貨參數
2. 供應商送貨時長:記為VLT
3. 距離下次可下單日的時長:NRT
第二步就是建立自動補貨模型,這里需要一定的概率統計知識。
對于日常貨物來說,預測的銷量和實際銷量是可以假設符合正態分布的(長尾商品除外)
對于數據指標來說,以物流體系的服務標準為主,這里取庫存現貨率(CR)為標準,也可以取訂單滿足率。當然以各自業務為主。
綜上,可以根據概率的正態分布理論算出補貨點這個關鍵指標,業務上用一個圖來標示:
舉個栗子:
A商品,預計未來平均日銷量為10件,正常備貨天數為20天,供應商送貨需要7天,采購下單周期是7天
目標庫存=10件*(20天+7天+7天)=340件
安全庫存=10件*(7天+7天)=140件(在供應商下一批貨物入庫之前,顧客的需求只能依靠安全庫存來滿足。)
當前的在途庫存+現貨庫存<安全庫存時,將觸發補貨。
在途庫存(50件)+現貨庫存(30件)=80件<140件,觸發補貨。
補貨量:340-50-30=260件
如上,將模型加入到補貨系統中,當庫存量降到補貨點的時候,自動觸發補貨邏輯,并且系統和供應商平臺對接,可以實現自動下單,此時采銷完全可以從海量數據中脫離出來,只做監控審核即可!
以上分享簡單概述了一下數據驅動補貨的一個思路,其實也是想說,一直以來,老生常談的產品經理的價值在于如何幫助業務解決問題,PM需要在平時工作中多看到業務,用戶在傳統場景下的痛點,思考如何用系統來改造,我想這就是互聯網的魅力吧。
最后分享一個老師告訴我的一句話:萬物有隙,人心肉長,需要多多體會,理解他人的實際場景,不要站在PM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本文由 @Leocheng 原創發布于PMCAFF產品經理社區(www.pmcaff.com),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若想與作者及更多PM交流請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社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京东产品负责人:数据如何高效驱动供应链?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pp上线前产品经理自查的清单
- 下一篇: 产品经理这个角色真的泡沫越来越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