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谓的佛是真正的佛的信仰吗?
有人或會疑惑,佛教與民間信仰有何差別?淺顯來說,以佛教為例,其教理核心在于探求生命流轉的原因,不認為每一個生命體只是偶然產生,或者是死后即斷滅的虛無,而是以不同的生命形態進行輪回。所以其教義最終是要獲得智慧解脫,脫離生命苦海之輪回。正因為佛教如此強調智慧的重要性,所以會強調“依法不依人”,“法”為信仰之根本,因此教育才是佛教的核心關切。但是由于種種歷史因素,如今少有人知道,以教理繁復而言,僅漢傳佛教就有天臺、華嚴以及唯識諸宗派的眾多經論典籍,雖汗牛充棟卻乏人深研;而以修行的直接程度而言,則更有禪宗修行之直了明快,不過如今舉目望去,大多泛濫的卻是口頭禪與心靈雞湯。
如果略為回顧一下當代中國的信仰狀況,便可了解,城鄉間曾密布的土地廟、關公廟乃至城隍廟早已在文革劫難間摧毀殆盡,無復遺存。這三十余年信仰的大回潮,民間廟宇雖多有重修,但因政策限制,民間信仰仍難伸張其合法地位,只能以地下潛流的方式默默運作。佛寺與道觀等正統宗教得益于80年代宗教政策的撥亂反正,而在三十年間多有重建恢復,民眾若有信仰生活的需求,便多以佛寺、道觀為依托。由此,無論是否為佛教徒,一旦祈福,則多奔佛寺道觀。細問之,或是無信仰而只為求名求利,或多是三教混雜及各種怪力亂神論調,而非以佛道為宗。當然,這種信仰的雜糅與曖昧,不單是今日才出現的現象,而是儒釋道三家長期以來在華夏之地并存共生的信仰文化。
正因此,今天的佛寺,承載了各種信仰的動機與需求,幾淪為民間信仰之地,佛教的本來面目反倒是曖昧難辨,故常引致旁觀者的呵責,認為只不過是現代人貪欲推動下的迷信。而如“搶頭香”,“燒大香”這樣的荒誕最終仍還由佛教來背上黑鍋。當然,也常有佛寺為吸引資用供養,對這種種亂象保持緘默,如此累年經月,共同造成今天這樣正信難明,迷信張揚的信仰亂局。
當然,區分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并非是刻意強調高下,而是指出今日燒香祈福的迷狂,雖然表達出了今日國人劇烈而無助的信仰沖動,但卻恰恰不能代表宗教本身的真實內容。要讓這種信仰沖動變成真正的信仰實踐,最終只能回歸到教育本身。
以臺灣佛教界為例,經過數十年的教育弘化,才把真實的教義傳播給大眾,所以一般民眾,就算非佛教徒,也大概了解佛教與其他信仰的異同,彼此也能在多元信仰的格局下相安共處。而如法鼓山這樣的佛教道場,更敢于不用迎合信眾的習慣,取消“燃香供佛”這類傳統形式,而讓佛教能順利接軌現代環保觀念。這一切,都是因為臺灣佛教僧團不僅能進行自我教育,而且還能夠讓信眾受到正信的教育,方使得信仰活動不僅能符合現代社會的文明觀感,而且能反過來影響人心,回饋社會。佛教在臺灣社會所形成的巨大影響力,并不在于其吸納資金的能力,而是數十年在生命教育方面的耐心耕耘。
但是,今日大陸雖有強烈的信仰需求,宗教團體卻受到種種限制。佛教由于社會地位長期邊緣,故難吸收高學歷青年人投身僧團,自身的僧才教育舉步維艱,更談不上介入社會,教導信眾。而臺灣佛教界中,出家僧人多有博碩本科學位,且留洋者眾,客觀上提升了臺灣僧眾地位,故能在主流社會占據一席之地,更能施加其宗教的影響力。
換個角度來看,中國這三十余年的轉型,雖在經濟上大有斬獲,社會發育卻長期受到壓抑,未能形成活躍而健康的共同體組織。佛教雖有寺廟為依托,但卻無法組織靈活多樣的小型弘法教育團體,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的都市佛教教育形式。這只能讓佛教長期以來與淺白簡單的民間信仰混雜起來,而無法呈現出作為一種悠久歷史的宗教本身所應具的價值。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人們不僅時時享受著種種物欲的快感,卻也無一日不承受著得失的煎熬。害怕失去,欲望更多,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遍心理。
信仰本應是對治這樣的精神病癥而生,但卻因宗教教育的缺失,卻使得信仰反倒常常以一種極端物質主義的方式表現出來,顯現出神圣與庸俗的悖論。這種人心之病,其實是我們這個社會與時代的集體癥候。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们所谓的佛是真正的佛的信仰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情欲冲动中的女人智商为零
 - 下一篇: 我是什么,比我拥有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