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成佛的根基,学佛人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
轉載自作者:蓮荷居士
如果有緣接觸佛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戒定慧”,它被稱為眾生成佛的根基,其中的深刻意涵,是每位學佛人都應該領悟的。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楞嚴經(jīng)》有言:“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p>
既然稱為三無漏學,對應面當然是有漏法,譬如外道也修禪定,但是其境界僅局限在五受陰之中。除此之外,修行三無漏學,也有許多道理需要明白,假如有人說:“持戒圓滿,便可成就佛果。
”這類觀點是有失偏頗的,這篇文章中,小編就與諸位分享戒、定、慧的內(nèi)涵,以及三無漏學的修證次第。首先,古德云持戒修行,則所修皆是佛法。不持戒,而妄談得定開慧,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戒律,并非是學佛人的枷鎖,相反它能護持佛弟子,使他們不造惡業(yè),不趣惡道。
很多人會說,有典籍記載,濟公長老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不持戒也能成佛。小編蓮荷覺得,真正得道的高僧,示現(xiàn)種種奇談怪論,無非是想警醒世人?!秲?yōu)婆塞戒經(jīng)》以兔、馬、象渡河,來比喻大乘菩薩的修證,大德高僧,悟道精深徹底,就如同香象渡河,倘若我們初發(fā)心學佛,就不持戒律,往往會被世間五欲障礙,像河水中的樹葉,隨波逐流。假如不持戒,得到的定與慧,也無非是有漏的智慧,有漏的禪定。
其次,是否只要圓滿持戒,就一定能夠圓滿成就佛果呢?當然不是,小編聽聞許多大師開示,譬如南懷瑾先生講佛學,最后都歸結到一個能否得定的問題,何為定?有人說:“定就是打坐,就是禪宗!”
小編覺得,這種觀點可以得六十分,勉強及格,“定”并非就是打坐,它也被翻譯成“止觀”。打坐是“止”的功夫,《大乘義章》中說:“守心住緣,離諸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復名定?!毙牟簧y,不向外攀援,這是止的功夫。同時,《大乘義章》又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即對于佛法的考量、實證,對于所知、所修、所行,心無疑惑,就是觀的功夫。
最后,是否有戒有定,就能成就佛果呢?也不盡然。因為三無漏學之中,還有無漏慧。所謂無漏,也就是圓滿,因此無漏慧除了聲聞道的解脫智慧,還有大乘菩薩道的般若總相智、別相智。
成就了般若智慧,便得以入內(nèi)門廣修六度萬行,由修道位,漸次進入初地,證得無生法忍,乃至次第邁向成佛。由此,也就回歸到學佛的宗旨,即一切以“智慧”為先導,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由此看來,三無漏學,雖次第修證卻也密不可分,以上便是世人學佛,所必須了解的三無漏學的道理!
更多佛經(jīng)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成佛的根基,学佛人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我们时常都不快乐,怎么办?
- 下一篇: 念佛免灾厄